阿德勒談人性:瞭解他人就能認識自己

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Nonfiction, Health & Well Being, Psychology
Cover of the book 阿德勒談人性:瞭解他人就能認識自己 by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遠流出版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ISBN: 3090000010364
Publisher: 遠流出版 Publication: February 24, 2017
Imprint: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ISBN: 3090000010364
Publisher: 遠流出版
Publication: February 24, 2017
Imprint:
Language: Chinese

**阿德勒****最重要的著作,**個體心理學的起點!

「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太少,對待他人的態度容易出問題,判斷力也經常出現偏差,
一切只因為我們不夠瞭解人性,所以彼此成為敵人。」

 

科技改變了生活型態,帶來了便利與效率,卻因此使得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遠,不如以前緊密。人們缺乏交集,大城市裡充斥著冷漠與不信任,也更難交心。

「陌生」這一詞,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因為,就連「家庭」這樣應該親暱的團體裡,都出現「父母誤解子女」或「子女不懂父母」的聲音。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不相同,自小養成的性格與看待事物的觀點也天差地別,相處起來自然有許多需要磨合的地方。然而,只要我們能夠明白,一個人從出生到現在遭遇過多少困難與挫折,就能夠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一輩子都在掙扎,覺得生命很悲傷、社會很可怕。

跟著阿德勒一起爬梳人性,試著去瞭解別人心裡的傷,進而療癒自我生命的創口。

 

△ 關於愛,他這麼說:

愛情,是建立在深刻的夥伴關係之上,不允許任何一方控制欲太強。

△ 關於夢,他告訴你:

夢,最適合用來強化我們某種情緒,創造解決問題所需的動力。

△ 關於工作,他的解釋:

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們以什麼態度待人,以及他們願意出多少力參與團體生活規範的勞力分工。

△ 關於情緒,他這樣分析:

情緒,是人們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下感受到壓力時,情感的瞬間宣洩。情緒和人格特質一樣,也有特定的目標與方向。

△ 關於教育,他希望你懂:

教育不是書本上的知識,必須從生活中來學習。

 

◎專文導讀

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吳毓瑩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曾文志

──三位名家共鳴推薦

 

◎心理學界齊聲讚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田秀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吳淑禎

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林蕙瑛

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兼系主任/連廷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教授/曾端真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長/楊瑞珠

諮商心理師/蘇絢慧

 

◎名人讚好推薦

「阿苗帶風向」主持人/苗博雅

演員/涵冷娜(許乃涵)

暢銷作家/螺螄拜恩

──以上皆由姓氏筆畫排列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阿德勒****最重要的著作,**個體心理學的起點!

「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太少,對待他人的態度容易出問題,判斷力也經常出現偏差,
一切只因為我們不夠瞭解人性,所以彼此成為敵人。」

 

科技改變了生活型態,帶來了便利與效率,卻因此使得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遠,不如以前緊密。人們缺乏交集,大城市裡充斥著冷漠與不信任,也更難交心。

「陌生」這一詞,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因為,就連「家庭」這樣應該親暱的團體裡,都出現「父母誤解子女」或「子女不懂父母」的聲音。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不相同,自小養成的性格與看待事物的觀點也天差地別,相處起來自然有許多需要磨合的地方。然而,只要我們能夠明白,一個人從出生到現在遭遇過多少困難與挫折,就能夠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一輩子都在掙扎,覺得生命很悲傷、社會很可怕。

跟著阿德勒一起爬梳人性,試著去瞭解別人心裡的傷,進而療癒自我生命的創口。

 

△ 關於愛,他這麼說:

愛情,是建立在深刻的夥伴關係之上,不允許任何一方控制欲太強。

△ 關於夢,他告訴你:

夢,最適合用來強化我們某種情緒,創造解決問題所需的動力。

△ 關於工作,他的解釋:

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們以什麼態度待人,以及他們願意出多少力參與團體生活規範的勞力分工。

△ 關於情緒,他這樣分析:

情緒,是人們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下感受到壓力時,情感的瞬間宣洩。情緒和人格特質一樣,也有特定的目標與方向。

△ 關於教育,他希望你懂:

教育不是書本上的知識,必須從生活中來學習。

 

◎專文導讀

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吳毓瑩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曾文志

──三位名家共鳴推薦

 

◎心理學界齊聲讚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田秀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授/吳淑禎

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林蕙瑛

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兼系主任/連廷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教授/曾端真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長/楊瑞珠

諮商心理師/蘇絢慧

 

◎名人讚好推薦

「阿苗帶風向」主持人/苗博雅

演員/涵冷娜(許乃涵)

暢銷作家/螺螄拜恩

──以上皆由姓氏筆畫排列 

More books from Psychology

Cover of the book Toward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in Web 3.0 by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Cover of the book Counselling Skills for Becoming a Wiser Practitioner by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Cover of the book Working with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Complex Needs by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Cover of the book Psychotherapy with Young People in Care by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Cover of the book The Angry Therapist by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Cover of the book The Psychology of Driving by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Cover of the book Gruppentherapie by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Cover of the book Wie funktioniert Psychotherapie? by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Cover of the book Ripening Time by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Cover of the book Yoga and 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 by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Cover of the book Posttraumatische Belastungsstörung. Eine Wunde der Seele? by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Cover of the book The Sacred Heritage by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Cover of the book The Science of Good and Evil by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Cover of the book The Origin of Humanness in the Biology of Love by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Cover of the book Amazing Grace Addiction Bible Study by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