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月刊3月號/2019 第172期

圖解力 資訊再複雜,也能一看就懂!

Periodicals, Business & Finance, Marketing & Sales
Cover of the book 經理人月刊3月號/2019 第172期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巨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ISBN: 6961813239172
Publisher: 巨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March 1, 2019
Imprint: 經理人月刊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ISBN: 6961813239172
Publisher: 巨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March 1, 2019
Imprint: 經理人月刊
Language: Chinese

Editor's Note 編輯台時間 文長慎入?! 這些年來,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發文者特別註明「文長慎入」這個詞時,有時候會讓我聯想到「內有惡犬」,彷彿是在提醒,長長的文字是駭人的、浪費人時間的,所以預先給個溫馨提醒,讀者自負後果。 長文,真的那麼可怕嗎?在這個分心的時代裡,答案恐怕是肯定的。在手機與Facebook日復一日的訓練之下,我們閱讀的時限早已變成以「彈指」為單位計算,就在手指一滑、滑鼠一點的瞬間,如果沒有一個哏、一個圖、一張照片、一段影片……,也就是一個視覺的落點,讀者的眼球立刻就無情地移開。 就算你還維持著閱讀書、報、雜誌的「古典行為」,你或許不怕長文,但是你大概也很久都讀不完,時時刻刻都會被手機或網路打斷,也許一中斷閱讀,就回不去了。 我無意在此探討人們到底為什麼愈來愈少閱讀、特別是閱讀長文。我反而是在想,如果不管長文、短文的目的,都是在傳遞思想,那麼面對這個「圖勝於文」的現實,是不是有更好的思想傳遞方式,能夠抓住讀者的目光。 2018年,《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做了改版,希望讓這本有百年歷史的媒體品牌,能夠從網站、紙本到App,都有嶄新、一致、有時代感的面貌。 在〈如何重新設計一份175歲的報紙〉(How to redesign a 175-year-old newspaper)這篇文章裡,《經濟學人》圖像主管菲爾‧肯尼(Phil Kenny)提到,他們在網站新增了一個資料欄目「Graphic detail」,希望持續創造優質的視覺化資料主題,甚至沿用到雜誌上。「《經濟學人》一直都有用資料說故事的傳統。但是文字一度戰勝了圖像。……如今它們(圖像)又回來了。」 隨著人們的注意力愈來愈難集中,各式各樣科技設備積累的資料愈來愈多,想讓自己的想法在訊息大戰中被聽見、被看見,具備圖像思考力(graphic thinking),還能將資料視覺化(data visualization),將是突圍而出的關鍵戰力。這兩項能力由來已久、一點都不新;只能說,能夠從龐雜資訊中理出脈絡、提出洞察的能力,將變得愈來愈重要。 資訊圖表的大師級人物愛德華‧塔夫特(Edward Tufte)在《量化資訊的視覺呈現》(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裡指出,「以清晰(clarity)、精準(precision)與效率(efficiency)的方式,溝通複雜的想法,就是卓越統計圖表的構成要件。」 而要做到清晰、精準、效率,我覺得比起視覺思考、圖像化思維、資料視覺化、資訊圖表這些「英翻中」的字詞,我覺得「圖解」這個翻譯言簡意賅,因為「解」字道出了核心:把事物剖開分解、說清楚講明白,最後提出見解,還能達到讓人理解的目的。 有句話說,「簡約是精細的極致。」(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這應該就是圖解力的最高境界了。

總編輯 齊立文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Editor's Note 編輯台時間 文長慎入?! 這些年來,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發文者特別註明「文長慎入」這個詞時,有時候會讓我聯想到「內有惡犬」,彷彿是在提醒,長長的文字是駭人的、浪費人時間的,所以預先給個溫馨提醒,讀者自負後果。 長文,真的那麼可怕嗎?在這個分心的時代裡,答案恐怕是肯定的。在手機與Facebook日復一日的訓練之下,我們閱讀的時限早已變成以「彈指」為單位計算,就在手指一滑、滑鼠一點的瞬間,如果沒有一個哏、一個圖、一張照片、一段影片……,也就是一個視覺的落點,讀者的眼球立刻就無情地移開。 就算你還維持著閱讀書、報、雜誌的「古典行為」,你或許不怕長文,但是你大概也很久都讀不完,時時刻刻都會被手機或網路打斷,也許一中斷閱讀,就回不去了。 我無意在此探討人們到底為什麼愈來愈少閱讀、特別是閱讀長文。我反而是在想,如果不管長文、短文的目的,都是在傳遞思想,那麼面對這個「圖勝於文」的現實,是不是有更好的思想傳遞方式,能夠抓住讀者的目光。 2018年,《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做了改版,希望讓這本有百年歷史的媒體品牌,能夠從網站、紙本到App,都有嶄新、一致、有時代感的面貌。 在〈如何重新設計一份175歲的報紙〉(How to redesign a 175-year-old newspaper)這篇文章裡,《經濟學人》圖像主管菲爾‧肯尼(Phil Kenny)提到,他們在網站新增了一個資料欄目「Graphic detail」,希望持續創造優質的視覺化資料主題,甚至沿用到雜誌上。「《經濟學人》一直都有用資料說故事的傳統。但是文字一度戰勝了圖像。……如今它們(圖像)又回來了。」 隨著人們的注意力愈來愈難集中,各式各樣科技設備積累的資料愈來愈多,想讓自己的想法在訊息大戰中被聽見、被看見,具備圖像思考力(graphic thinking),還能將資料視覺化(data visualization),將是突圍而出的關鍵戰力。這兩項能力由來已久、一點都不新;只能說,能夠從龐雜資訊中理出脈絡、提出洞察的能力,將變得愈來愈重要。 資訊圖表的大師級人物愛德華‧塔夫特(Edward Tufte)在《量化資訊的視覺呈現》(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裡指出,「以清晰(clarity)、精準(precision)與效率(efficiency)的方式,溝通複雜的想法,就是卓越統計圖表的構成要件。」 而要做到清晰、精準、效率,我覺得比起視覺思考、圖像化思維、資料視覺化、資訊圖表這些「英翻中」的字詞,我覺得「圖解」這個翻譯言簡意賅,因為「解」字道出了核心:把事物剖開分解、說清楚講明白,最後提出見解,還能達到讓人理解的目的。 有句話說,「簡約是精細的極致。」(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這應該就是圖解力的最高境界了。

總編輯 齊立文

More books from Marketing & Sales

Cover of the book 經理人月刊 09月號/2016 第142期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經營客戶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Leadership: Succeeding in the Private, Public, and Not-for-profit Sectors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Les 167 secrets du communicateur efficace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Cameras estimates 1900-2000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Frank M. Bass - Le marketing scientifique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Consumer Culture Theory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eCommerce Marketing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Maximisez vos ventes par le pouvoir du service à la clientèle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Giving Excellent Customer Service All The Time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eBoot Camp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Stop Managing and Lead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26 Instant Marketing Ideas To Build Your Network Marketing Business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If I Was ... Angry At Being Ripped Off on EBAY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China's Water Service Market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