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策劃, 李玟萱 | ISBN: | 7246000000001 |
Publisher: | 游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 Publication: | October 15, 2018 |
Imprint: | 游擊文化 | Language: | Chinese |
Author: | 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策劃, 李玟萱 |
ISBN: | 7246000000001 |
Publisher: | 游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
Publication: | October 15, 2018 |
Imprint: | 游擊文化 |
Language: | Chinese |
15道溫暖的聲音,15篇動人的故事
總長7小時30分有聲書!
金馬導演、金獎紀錄片導演、金馬演員
金曲音樂人、實力派女星
書展大獎得主、重量級配音員
為您朗讀書展首獎作品
走進無家者路轉峰迴的生命境遇!
李玟萱、黃信堯、林生祥、陳竹昇、莊益增、雷婕熙
王瑞芹、賈培德、邱展文、郭榮昇、謝一帆、葉玿伶
張皓為、許伯琴、呂紹綸、張獻忠◎跨領域公益獻聲
【聽故事,做公益】
本書版稅將回饋給「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協助無家者自立
有聲書序
《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自從出版後,好像一部公路電影,走啊走著,總是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風景,無法掌握,沒有安排,僅僅是讓未來迎面而來,就足以讓我們驚奇連連,感受到這個社會中有那麼多勇敢而熱情的人們,願意去認識陌生但也許和自己一樣努力求生的無家者。
還記得《無家者》付梓之前,曾向編輯提起在符合編排美學下,希望字體能夠放大一點。當時心裡想的是,若有一位無家者想看這本書,至少能使他閱讀起來不那麼費力。
但如今《無家者》竟然受到眾人的協助,進一步發行有聲書!透過這個媒介,沒時間閱讀或閱讀吃力的朋友就能靠著聽故事來感受這些內容,而那些書中的主角,也在配音員的聲音表情中更立體化了!
其實,對於身處困頓幽谷中的人,要「說自己」可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不想對任何人提及自己的不堪,也害怕他人的關心。
說輕了,對不起自己;說得真了,又怕被當成不痛不癢的事,更顯得孤獨。
因為沒有相同遭遇的人,即使你窮盡了腦中所有的形容詞,也只能向對方描繪那表面的傷,無法觸及底層洶湧又凝結的血。
但不得不承認,還是有那麼一絲渴望,希望有人願意靜下來聆聽,把心中的苦、眼眶的淚釋放一些,才能換一口氧氣或是自嘲,繼續求生。
是的,如此矛盾!既怕人廉價地討論自己,又憂懼被整個世界遺忘。
黑暗,就在這搖晃交疊中更難透進光。
然而,如果有人能代替自己說出那些哽積在喉嚨的話語,即使是以對方的聲音、對方的口氣,仍然會有一種被清空的撫慰,彷彿有一條音源線,徐徐傳遞出了心中凌亂甚至空白的台詞。
謝謝每一位參與有聲書的配音員,平時在戲劇、廣告、卡通,或是台灣三金典禮中聽見他們的聲音時,常隨著大笑、流淚與感動,當無家者的真實生命透過他們重新詮釋,甚至放進自己的人生經驗去體會時,彷彿更多了一分同理的底蘊。
還有金馬導演黃信堯、金獎紀錄片導演莊益增、金馬金鐘演員陳竹昇,以及金馬金曲音樂人林生祥、新生代演員雷婕熙,感謝他們真誠相挺,以質樸有味的聲音為台灣的魯蛇發聲,詮釋荒謬卻又堅持走完的人生。
此刻,只待你按下play鍵,「説」與「聆聽」就在你的耳中圓滿了。也許你已經看過這本書,但這回仍邀請你以聲音的方式,重新感受相同的旅途。有了你的同行,無家者的公路電影將持續在路上,但卻是朝著家的方向。
-- 李玟萱
一個人,為什麼會變得無家可歸?
十位無家者的真實故事,五位資深社工的真情告白
他,曾經是西進中國的台商
他,曾經是野雞車大亨
他,曾經是工廠作業員
他,曾經是家暴受害者
每一個街頭的他,都有一段故事
在大城市裡,街友常常是一群不被看見的人
許多人路過他們身邊,卻很少人靠近他們的世界
他們在街頭暗角得不到肯認,很多時候更被當成過街老鼠
但他們絕對不是街頭鼠輩,而跟你我一樣,有著有血有淚的真實人生。
本書記錄了台灣街友的生命故事
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各有不同背景
他們曾是軍人、商人、工人、保全、更生人、幫派分子、身心障礙者
卻都在時代流轉、社會變遷與個人困境的交織下,成了流浪街頭的人
不試圖控訴、不博取同情、也不採取勵志的角度
作者以平實的口吻描述每個人從「有家」到「無家」的過程
呈現他們在街頭的掙扎、反省、自我懷疑,甚至想自我了斷的心情
透過這些故事,讀者將看見台灣街頭社會中
既存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也有著貧困者相互扶持的集體力量
本書另收錄五名資深街友工作者的故事。每位都不是一開始就決定踏入這個領域,也不是社工科班出身,他們曾經是記者、田野工作者、老師、焊接工人、志工,卻在因緣際會下投身街友服務,成為台灣第一批街友工作者。
他們竭盡所能協助街友,除了三餐溫飽之外,也開發各種工作,不僅展現了工作者的創意,更重要的是,他們一直在為開拓「正常」以外的生存方式,試圖證明在主流社會的框架之外,還有另類的生存模式,可以適用於被社會排除的人。
透過這些故事,或許可以思考:
城市的存在與發展,難道只為了善待特定人群?
是否可能包容所有在此生存的住民?
透過他們的生命,也可以讓我們重新思索:
他們或許就是曾經或未來的我們,他們與我們是否真的那麼不同。
共同推薦
林昶佐(立法委員)
孫大川(作家、監察院副院長)
徐敏雄(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秘書長、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副教授)
郭吉仁(臺灣貧困者扶助協會秘書長)
黃克先(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
彭揚凱(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張龍僑(陳文成基金會執行長)
十位街友雖然來自完全不同的年齡、籍貫和成長背景,卻都展現同樣的幽默感、慷慨、真誠且想像力十足。也許是因為有著「不平凡」的生命遭遇,街友們對事情的敘述、觀察的角度,常常出人意表。—孫大川(作家、監察院副院長)
民主政治之所以可貴不是因能給人財富,而是因能保護弱勢貧困的人免於飢寒傷害無望。我們社會最貧困的即是無家的人,街頭遊民與無數看不見的無居屋的人。因我們傳統對貧窮人的歧視與偏見,導致政府政策未盡應有功能。本書呈現街友的生命力與智慧,社工的永久陪伴,這本書必將改變我們社會與政策。—郭吉仁(臺灣貧困者扶助協會秘書長)
書中每位流浪者或社工員豐富的生命經驗,不僅可能打開我們的文化視野;他們面對生命重大衝擊的生存心態和勇氣,更可能撫慰我們曾經遭逢類似苦難的傷痛。翻閱整本書,相信讀者們更能深刻地體悟到:「當我知道對方的故事越多,就越難將對方視作仇敵!」—徐敏雄(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秘書長、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副教授)
15道溫暖的聲音,15篇動人的故事
總長7小時30分有聲書!
金馬導演、金獎紀錄片導演、金馬演員
金曲音樂人、實力派女星
書展大獎得主、重量級配音員
為您朗讀書展首獎作品
走進無家者路轉峰迴的生命境遇!
李玟萱、黃信堯、林生祥、陳竹昇、莊益增、雷婕熙
王瑞芹、賈培德、邱展文、郭榮昇、謝一帆、葉玿伶
張皓為、許伯琴、呂紹綸、張獻忠◎跨領域公益獻聲
【聽故事,做公益】
本書版稅將回饋給「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協助無家者自立
有聲書序
《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自從出版後,好像一部公路電影,走啊走著,總是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風景,無法掌握,沒有安排,僅僅是讓未來迎面而來,就足以讓我們驚奇連連,感受到這個社會中有那麼多勇敢而熱情的人們,願意去認識陌生但也許和自己一樣努力求生的無家者。
還記得《無家者》付梓之前,曾向編輯提起在符合編排美學下,希望字體能夠放大一點。當時心裡想的是,若有一位無家者想看這本書,至少能使他閱讀起來不那麼費力。
但如今《無家者》竟然受到眾人的協助,進一步發行有聲書!透過這個媒介,沒時間閱讀或閱讀吃力的朋友就能靠著聽故事來感受這些內容,而那些書中的主角,也在配音員的聲音表情中更立體化了!
其實,對於身處困頓幽谷中的人,要「說自己」可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不想對任何人提及自己的不堪,也害怕他人的關心。
說輕了,對不起自己;說得真了,又怕被當成不痛不癢的事,更顯得孤獨。
因為沒有相同遭遇的人,即使你窮盡了腦中所有的形容詞,也只能向對方描繪那表面的傷,無法觸及底層洶湧又凝結的血。
但不得不承認,還是有那麼一絲渴望,希望有人願意靜下來聆聽,把心中的苦、眼眶的淚釋放一些,才能換一口氧氣或是自嘲,繼續求生。
是的,如此矛盾!既怕人廉價地討論自己,又憂懼被整個世界遺忘。
黑暗,就在這搖晃交疊中更難透進光。
然而,如果有人能代替自己說出那些哽積在喉嚨的話語,即使是以對方的聲音、對方的口氣,仍然會有一種被清空的撫慰,彷彿有一條音源線,徐徐傳遞出了心中凌亂甚至空白的台詞。
謝謝每一位參與有聲書的配音員,平時在戲劇、廣告、卡通,或是台灣三金典禮中聽見他們的聲音時,常隨著大笑、流淚與感動,當無家者的真實生命透過他們重新詮釋,甚至放進自己的人生經驗去體會時,彷彿更多了一分同理的底蘊。
還有金馬導演黃信堯、金獎紀錄片導演莊益增、金馬金鐘演員陳竹昇,以及金馬金曲音樂人林生祥、新生代演員雷婕熙,感謝他們真誠相挺,以質樸有味的聲音為台灣的魯蛇發聲,詮釋荒謬卻又堅持走完的人生。
此刻,只待你按下play鍵,「説」與「聆聽」就在你的耳中圓滿了。也許你已經看過這本書,但這回仍邀請你以聲音的方式,重新感受相同的旅途。有了你的同行,無家者的公路電影將持續在路上,但卻是朝著家的方向。
-- 李玟萱
一個人,為什麼會變得無家可歸?
十位無家者的真實故事,五位資深社工的真情告白
他,曾經是西進中國的台商
他,曾經是野雞車大亨
他,曾經是工廠作業員
他,曾經是家暴受害者
每一個街頭的他,都有一段故事
在大城市裡,街友常常是一群不被看見的人
許多人路過他們身邊,卻很少人靠近他們的世界
他們在街頭暗角得不到肯認,很多時候更被當成過街老鼠
但他們絕對不是街頭鼠輩,而跟你我一樣,有著有血有淚的真實人生。
本書記錄了台灣街友的生命故事
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各有不同背景
他們曾是軍人、商人、工人、保全、更生人、幫派分子、身心障礙者
卻都在時代流轉、社會變遷與個人困境的交織下,成了流浪街頭的人
不試圖控訴、不博取同情、也不採取勵志的角度
作者以平實的口吻描述每個人從「有家」到「無家」的過程
呈現他們在街頭的掙扎、反省、自我懷疑,甚至想自我了斷的心情
透過這些故事,讀者將看見台灣街頭社會中
既存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也有著貧困者相互扶持的集體力量
本書另收錄五名資深街友工作者的故事。每位都不是一開始就決定踏入這個領域,也不是社工科班出身,他們曾經是記者、田野工作者、老師、焊接工人、志工,卻在因緣際會下投身街友服務,成為台灣第一批街友工作者。
他們竭盡所能協助街友,除了三餐溫飽之外,也開發各種工作,不僅展現了工作者的創意,更重要的是,他們一直在為開拓「正常」以外的生存方式,試圖證明在主流社會的框架之外,還有另類的生存模式,可以適用於被社會排除的人。
透過這些故事,或許可以思考:
城市的存在與發展,難道只為了善待特定人群?
是否可能包容所有在此生存的住民?
透過他們的生命,也可以讓我們重新思索:
他們或許就是曾經或未來的我們,他們與我們是否真的那麼不同。
共同推薦
林昶佐(立法委員)
孫大川(作家、監察院副院長)
徐敏雄(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秘書長、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副教授)
郭吉仁(臺灣貧困者扶助協會秘書長)
黃克先(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
彭揚凱(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張龍僑(陳文成基金會執行長)
十位街友雖然來自完全不同的年齡、籍貫和成長背景,卻都展現同樣的幽默感、慷慨、真誠且想像力十足。也許是因為有著「不平凡」的生命遭遇,街友們對事情的敘述、觀察的角度,常常出人意表。—孫大川(作家、監察院副院長)
民主政治之所以可貴不是因能給人財富,而是因能保護弱勢貧困的人免於飢寒傷害無望。我們社會最貧困的即是無家的人,街頭遊民與無數看不見的無居屋的人。因我們傳統對貧窮人的歧視與偏見,導致政府政策未盡應有功能。本書呈現街友的生命力與智慧,社工的永久陪伴,這本書必將改變我們社會與政策。—郭吉仁(臺灣貧困者扶助協會秘書長)
書中每位流浪者或社工員豐富的生命經驗,不僅可能打開我們的文化視野;他們面對生命重大衝擊的生存心態和勇氣,更可能撫慰我們曾經遭逢類似苦難的傷痛。翻閱整本書,相信讀者們更能深刻地體悟到:「當我知道對方的故事越多,就越難將對方視作仇敵!」—徐敏雄(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秘書長、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