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大屠殺為何發生?生態恐慌、國家毀滅的歷史警訊

Black Earth : The Holocaust as History & Warning

Nonfiction, History, Jewish, Holocaust, Social & Cultural Studies, Social Science
Cover of the book 黑土:大屠殺為何發生?生態恐慌、國家毀滅的歷史警訊 by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ISBN: 3179570851236
Publisher: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Publication: June 8, 2018
Imprint: 聯經出版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ISBN: 3179570851236
Publisher: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Publication: June 8, 2018
Imprint: 聯經出版
Language: Chinese

◆已故歷史學家東尼‧賈德:史奈德是我一九八九年之後一直期待的那類人的典範:研究東歐的一代美國學人。……
◆史奈德的敘事功力,令人想起同樣任教於耶魯大學歷史系的中國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教授。

這是歷史的幽靈徘徊不去的亂世
大濫殺、強制滅絕、滅種、滅族再度上演?!當今世界現況已和希特勒所處的世界愈來越像!
地球人口爆炸、乾淨水源短缺、糧食危機,外加全球氣候變異、天災人禍頻傳……
一直以來我們誤會大屠殺的真正成因:生態恐慌和國家毀滅!
原來,人人都可能是滅絕的幫凶!!

★全球東歐史研究領域最著名的重量級歷史學專家
★耶魯大學開授東歐史課程,選修人數動輒逾兩百人的知名教授
★《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編輯選書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 Editors’ Choice
★《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出版者週刊》 2015年度好書
★入圍英國最著名非小說圖書獎「塞謬爾‧約翰遜」獎(Samuel Johnson Prize)決選
★亞馬遜網站(Amazon)歷史圖書類長年高踞 Top 20 的暢銷歷史作家
★普立茲獎得主安妮‧艾普鮑姆(Anne Applebaum)、歷史學家伊恩‧克索(Ian Kershaw)、歷史學家黛博拉‧利普斯塔特(Deborah Lipstadt)、前美國國務卿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推薦

「生存競爭」這個赤裸原始的課題又逐漸浮上檯面。
如果人失去了成為「人」的條件,非常有可能再度形成「清洗」世界的危機!
人們長久以來對二戰大屠殺的刻板印象是,納粹德國透過精密的計畫,對領地進行全面控制,對外侵略的同時也對內屠殺。因此人們以為,形成大屠殺機制的關鍵因素是,一個高效能的國家威權,宣傳極端的種族偏見,運用極致冷酷的科學理性來進行種族清洗──在今天,這些因素似乎不太可能重現。
知名歷史學專家提摩希‧史奈德的《黑土:大屠殺為何發生?生態恐慌、國家毀滅的歷史警訊》,正是為了打破上述迷思,嘗試將當前國際時局發展如何與二戰發生關聯,提出新的見解,震撼國際史學界!在《黑土》如史詩般、講述種族滅絕和生存歷史一書中,提摩希‧史奈德替這一樁二十世紀最殘暴的行動提出了新的解釋,並揭示接下來的二十一世紀人類將面臨的挑戰。他根據來自東歐的最新研究資料,這一場浩劫倖存者所提供、早已被人遺忘的證詞,提出了猶太人大屠殺事件仍然離現今人類一點都不遠,不但比想像中更易於理解而感同身受,也更加令人不寒而慄。

大屠殺的概念始於希特勒幽暗但不難理解的腦海深處,認為消滅猶太人能恢復世界平衡,讓德國人取得迫切需要的資源。這種世界觀只有在德國摧毀其他國家的情況下才可能實現,所以希特勒的目標是在歐洲掀起一場殖民大戰。在無國界地區,幾乎所有猶太人都喪失性命。唯獨少數正義之士,在沒有組織機關援助下,幫助被迫害的猶太人。《黑土》一書中有部分最新研究是致力於理解這些非凡難得的個人行為。他們面臨種種難以超越的艱難,只能更加確認──當國家毀滅和生態恐慌招致危險,這些人的義行固然值得效法,但處於相似情況下的人類,往往很難會有如此做法。
史奈德認為忽視大屠殺的教訓,導致人類誤解了現代性,並危及未來。
二十一世紀初的現在已愈發近似二十世紀初,儘管人類不太願意承認,但此時此刻越來越像希特勒的世界。要拯救世界、拯救人類,我們必須正視大屠殺,並從歷史警訊中學習。

※ 專文導讀推薦
‧黃哲翰│udn《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戴達衛(David Demes)│udn《轉角國際》專欄作家、清大社會所博士生
‧陳柏旭│耶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 國內學者專家聯名推薦
‧伍碧雯│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林育立│媒體撰稿人、旅德記者及譯者
‧陳致宏│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
‧廖揆祥│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副教授
‧蔡慶樺│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祕書、專欄作家
‧戴麗娟│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 國際媒體一致好評
‧令人欽佩又殘酷的一針見血……非正統卻又挑釁的書寫。
──《紐約客》

‧《黑土》一書既迷人又精彩、勾人……令人不安的寫實。
──《華爾街日報》

‧深具啟發、有說服力……更息息相關。
──《亞特蘭大日報》

‧堅定直視大屠殺……大膽將過去與現代連結並毫不畏懼。
──《紐約時報》

‧史奈德的歷史巨作為當代提出至關重要的一課……證明身為知識分子和追求道德資源,如何更深層地去思考可怕的過去,從而去強化並建立一個以法治、權利和公民為基礎的未來。
──《華盛頓日報》

‧一次針對大屠殺且令人印象深刻的重新評斷,一門確信能致使讀者重新思考所思所知、所相信的課題……對於那些渴望了解大屠殺在歷史上神話性元素的人而言,《黑土》將是一場不安的閱讀體驗。
──《經濟學人》

‧史奈德既是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也是一位活潑的記者……如果我們更清楚了解納粹的恐怖,我們也就不易在這時代被往昔片面之辭給誤導。
──《評論家》

‧史奈德的書寫既優雅又清晰,他廣泛閱讀許多為人熟知的文獻,並在本書中將前作彙整成一部大屠殺的書寫,以陌生語彙重現熟悉議題的論述,挑戰專家與非專家的思維。
──《以色列國土報》

‧不論你已閱讀過多少歷史、傳記甚至回憶錄,本書將迫使你在看待大屠殺歷史中,看到全面性、具啟示性的一道光芒。
──《猶太週報》

※ 國際知名學者專家一致推薦
‧各方面都異常出色!……儘管我已廣泛閱讀大屠殺相關書寫,每一章都還是學到新的東西。熟悉多種語言的史奈德挖掘了同時期常被忽略的東歐資料。
──史蒂芬‧卡特 Stephen Carter(耶魯知名法學家),《彭博新聞社》

‧在這本極具重要性的《黑土》中,史奈德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這些巨大的罪行,以熾熱的知識分子誠信書寫的最新力作,比前作《血色之地: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歐洲》更深入地去探討兩個政權如何交互影響。
──安東尼‧比弗 Antony Beevor(知名軍事歷史學家),《星期日泰晤士報》

‧在這本不俗又創新的書中,作者重新審視了大屠殺相關文獻淵源,將希特勒的「種族滅絕」牢牢置放於1930年代歐洲政治與外交之中,對於關心那段艱難歷史的人,這是一本必讀之書。
──安妮‧艾普鮑姆 Anne Applebaum(長期觀察中東歐專欄作家、普立茲獎得主)

‧對大屠殺提出大膽、全新的理解方式,將希特勒的種族世界觀和國家毀滅及對於糧食、土地索求作連結,這見解將使人對現今世界深思卻也感到不安。《黑土》採用較近代的可怕、不人道的歷史,強調重新思索未來之迫切。
──伊恩‧克索 Ian Kershaw(英國歷史學家)

‧部分歷史兼涉部分政治理論,這是一本令人獲益良多卻也極富挑戰性的重新解讀。
──亨利‧季辛吉 Henry Kissinger (前美國國務卿)

‧對於了解大屠殺,這是一本挑釁、具挑戰性卻也極重要的讀物……作者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原以為早就理解的教訓。
──黛博拉‧利普斯塔特 Deborah Lipstadt (美國歷史學家)

‧不只有力地揭露大屠殺的恐懼,更有說服力地分析大屠殺至今仍有的威脅。
──布里辛斯基 Zbigniew Brzezinski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

■作者/譯者簡介

作者: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東歐史,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在巴黎、維也納和哈佛大學擔任過研究員。曾獲漢娜‧鄂蘭獎章、萊比錫書展大獎、美國藝術文學院文學獎項,文章評論散見全美各大媒體、報章雜誌專欄。撰有多部備受稱譽的史學著作,包括《血色之地: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歐洲》、《論暴政》(On Tyranny)、The Road to Unfreedom: Russia, Europe, America等。同時也是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外交關係理事會暨良知委員會的成員、維也納人類科學研究中心的常駐研究員。

譯者:陳柏旭
現為耶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博士候選人,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學士、中央大學英美文學碩士。合譯有《酷兒政治與台灣現代「性」》。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已故歷史學家東尼‧賈德:史奈德是我一九八九年之後一直期待的那類人的典範:研究東歐的一代美國學人。……
◆史奈德的敘事功力,令人想起同樣任教於耶魯大學歷史系的中國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教授。

這是歷史的幽靈徘徊不去的亂世
大濫殺、強制滅絕、滅種、滅族再度上演?!當今世界現況已和希特勒所處的世界愈來越像!
地球人口爆炸、乾淨水源短缺、糧食危機,外加全球氣候變異、天災人禍頻傳……
一直以來我們誤會大屠殺的真正成因:生態恐慌和國家毀滅!
原來,人人都可能是滅絕的幫凶!!

★全球東歐史研究領域最著名的重量級歷史學專家
★耶魯大學開授東歐史課程,選修人數動輒逾兩百人的知名教授
★《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編輯選書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 Editors’ Choice
★《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出版者週刊》 2015年度好書
★入圍英國最著名非小說圖書獎「塞謬爾‧約翰遜」獎(Samuel Johnson Prize)決選
★亞馬遜網站(Amazon)歷史圖書類長年高踞 Top 20 的暢銷歷史作家
★普立茲獎得主安妮‧艾普鮑姆(Anne Applebaum)、歷史學家伊恩‧克索(Ian Kershaw)、歷史學家黛博拉‧利普斯塔特(Deborah Lipstadt)、前美國國務卿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推薦

「生存競爭」這個赤裸原始的課題又逐漸浮上檯面。
如果人失去了成為「人」的條件,非常有可能再度形成「清洗」世界的危機!
人們長久以來對二戰大屠殺的刻板印象是,納粹德國透過精密的計畫,對領地進行全面控制,對外侵略的同時也對內屠殺。因此人們以為,形成大屠殺機制的關鍵因素是,一個高效能的國家威權,宣傳極端的種族偏見,運用極致冷酷的科學理性來進行種族清洗──在今天,這些因素似乎不太可能重現。
知名歷史學專家提摩希‧史奈德的《黑土:大屠殺為何發生?生態恐慌、國家毀滅的歷史警訊》,正是為了打破上述迷思,嘗試將當前國際時局發展如何與二戰發生關聯,提出新的見解,震撼國際史學界!在《黑土》如史詩般、講述種族滅絕和生存歷史一書中,提摩希‧史奈德替這一樁二十世紀最殘暴的行動提出了新的解釋,並揭示接下來的二十一世紀人類將面臨的挑戰。他根據來自東歐的最新研究資料,這一場浩劫倖存者所提供、早已被人遺忘的證詞,提出了猶太人大屠殺事件仍然離現今人類一點都不遠,不但比想像中更易於理解而感同身受,也更加令人不寒而慄。

大屠殺的概念始於希特勒幽暗但不難理解的腦海深處,認為消滅猶太人能恢復世界平衡,讓德國人取得迫切需要的資源。這種世界觀只有在德國摧毀其他國家的情況下才可能實現,所以希特勒的目標是在歐洲掀起一場殖民大戰。在無國界地區,幾乎所有猶太人都喪失性命。唯獨少數正義之士,在沒有組織機關援助下,幫助被迫害的猶太人。《黑土》一書中有部分最新研究是致力於理解這些非凡難得的個人行為。他們面臨種種難以超越的艱難,只能更加確認──當國家毀滅和生態恐慌招致危險,這些人的義行固然值得效法,但處於相似情況下的人類,往往很難會有如此做法。
史奈德認為忽視大屠殺的教訓,導致人類誤解了現代性,並危及未來。
二十一世紀初的現在已愈發近似二十世紀初,儘管人類不太願意承認,但此時此刻越來越像希特勒的世界。要拯救世界、拯救人類,我們必須正視大屠殺,並從歷史警訊中學習。

※ 專文導讀推薦
‧黃哲翰│udn《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戴達衛(David Demes)│udn《轉角國際》專欄作家、清大社會所博士生
‧陳柏旭│耶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 國內學者專家聯名推薦
‧伍碧雯│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林育立│媒體撰稿人、旅德記者及譯者
‧陳致宏│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
‧廖揆祥│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副教授
‧蔡慶樺│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祕書、專欄作家
‧戴麗娟│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 國際媒體一致好評
‧令人欽佩又殘酷的一針見血……非正統卻又挑釁的書寫。
──《紐約客》

‧《黑土》一書既迷人又精彩、勾人……令人不安的寫實。
──《華爾街日報》

‧深具啟發、有說服力……更息息相關。
──《亞特蘭大日報》

‧堅定直視大屠殺……大膽將過去與現代連結並毫不畏懼。
──《紐約時報》

‧史奈德的歷史巨作為當代提出至關重要的一課……證明身為知識分子和追求道德資源,如何更深層地去思考可怕的過去,從而去強化並建立一個以法治、權利和公民為基礎的未來。
──《華盛頓日報》

‧一次針對大屠殺且令人印象深刻的重新評斷,一門確信能致使讀者重新思考所思所知、所相信的課題……對於那些渴望了解大屠殺在歷史上神話性元素的人而言,《黑土》將是一場不安的閱讀體驗。
──《經濟學人》

‧史奈德既是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也是一位活潑的記者……如果我們更清楚了解納粹的恐怖,我們也就不易在這時代被往昔片面之辭給誤導。
──《評論家》

‧史奈德的書寫既優雅又清晰,他廣泛閱讀許多為人熟知的文獻,並在本書中將前作彙整成一部大屠殺的書寫,以陌生語彙重現熟悉議題的論述,挑戰專家與非專家的思維。
──《以色列國土報》

‧不論你已閱讀過多少歷史、傳記甚至回憶錄,本書將迫使你在看待大屠殺歷史中,看到全面性、具啟示性的一道光芒。
──《猶太週報》

※ 國際知名學者專家一致推薦
‧各方面都異常出色!……儘管我已廣泛閱讀大屠殺相關書寫,每一章都還是學到新的東西。熟悉多種語言的史奈德挖掘了同時期常被忽略的東歐資料。
──史蒂芬‧卡特 Stephen Carter(耶魯知名法學家),《彭博新聞社》

‧在這本極具重要性的《黑土》中,史奈德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這些巨大的罪行,以熾熱的知識分子誠信書寫的最新力作,比前作《血色之地: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歐洲》更深入地去探討兩個政權如何交互影響。
──安東尼‧比弗 Antony Beevor(知名軍事歷史學家),《星期日泰晤士報》

‧在這本不俗又創新的書中,作者重新審視了大屠殺相關文獻淵源,將希特勒的「種族滅絕」牢牢置放於1930年代歐洲政治與外交之中,對於關心那段艱難歷史的人,這是一本必讀之書。
──安妮‧艾普鮑姆 Anne Applebaum(長期觀察中東歐專欄作家、普立茲獎得主)

‧對大屠殺提出大膽、全新的理解方式,將希特勒的種族世界觀和國家毀滅及對於糧食、土地索求作連結,這見解將使人對現今世界深思卻也感到不安。《黑土》採用較近代的可怕、不人道的歷史,強調重新思索未來之迫切。
──伊恩‧克索 Ian Kershaw(英國歷史學家)

‧部分歷史兼涉部分政治理論,這是一本令人獲益良多卻也極富挑戰性的重新解讀。
──亨利‧季辛吉 Henry Kissinger (前美國國務卿)

‧對於了解大屠殺,這是一本挑釁、具挑戰性卻也極重要的讀物……作者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原以為早就理解的教訓。
──黛博拉‧利普斯塔特 Deborah Lipstadt (美國歷史學家)

‧不只有力地揭露大屠殺的恐懼,更有說服力地分析大屠殺至今仍有的威脅。
──布里辛斯基 Zbigniew Brzezinski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

■作者/譯者簡介

作者: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東歐史,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在巴黎、維也納和哈佛大學擔任過研究員。曾獲漢娜‧鄂蘭獎章、萊比錫書展大獎、美國藝術文學院文學獎項,文章評論散見全美各大媒體、報章雜誌專欄。撰有多部備受稱譽的史學著作,包括《血色之地: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歐洲》、《論暴政》(On Tyranny)、The Road to Unfreedom: Russia, Europe, America等。同時也是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外交關係理事會暨良知委員會的成員、維也納人類科學研究中心的常駐研究員。

譯者:陳柏旭
現為耶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博士候選人,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學士、中央大學英美文學碩士。合譯有《酷兒政治與台灣現代「性」》。

More books from Social Science

Cover of the book Politics, Society, and the Klan in Alabama, 1915-1949 by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Cover of the book From Praha to Prague by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Cover of the book The Uses of Sport by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Cover of the book Satoyama by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Cover of the book Inside the Eagle's Head by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Cover of the book The Questionable Success of Unquestioned Excess: Martin Scorsese & The Wolf of Wall Street by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Cover of the book The Thistle and the Drone by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Cover of the book New Migration Realities by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Cover of the book American Jewish Year Book 2016 by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Cover of the book Transhumanismo by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Cover of the book Musik im Sepulkralkult der klassischen Antike by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Cover of the book O Young Man by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Cover of the book Water and Security in Central Asia by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Cover of the book Arab American Aesthetics by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Cover of the book The Conscience of the Eye: The Design and Social Life of Cities by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