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三冊套書)

Nonfiction, Social & Cultural Studies, Political Science, Government, Democracy
Cover of the book 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三冊套書) by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ISBN: 3079869211305
Publisher: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October 21, 2015
Imprint: 衛城出版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ISBN: 3079869211305
Publisher: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October 21, 2015
Imprint: 衛城出版
Language: Chinese

一九八七年解嚴後,臺灣第一份轉型正義階段報告。

  米蘭.昆德拉:「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每一個社會終須總結過去的經驗和創傷,將歷史翻至新的一頁。
  面對官方的付諸闕如,這是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試圖提出的反省報告。

**  卷一 清理威權遺緒**

  假設我是太陽
  我要將光明的線條製做萬束
  神聖的金箭
  送給在黑暗中
  掙扎前進的民主鬥士
  〈假設的數學涵意〉曹開

  一九四七年,臺灣在二戰結束、政權轉換之際,發生了二二八事件。隨後超過三十八年的戒嚴統治,臺灣處在至今仍難得知具體受難人數的白色恐怖時期。當代的我們,正如同八○年代後,全世界八十個從威權獨裁轉型為民主政體的國家一樣,共同面對國家在民主「轉型」之後,必須接續的「正義」工程。

  一個社會在民主化之後,如何面對過去威權政治所留下的遺產?這是許多新興民主國家陷入的轉型正義情境糾葛。這個階段的轉型正義已不同於二戰後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審判,以法治與普世價值審判加害者。大多數新民主國家的轉型正義工作,因國內的政治情勢,不得不為了和平、民主鞏固及社會和解,而使正義原則有所妥協。這個階段的轉型正義追求的比較不是「正義」,而是「真相」。

  卷一正是從以上的脈絡,探討轉型正義為何是世界性的現象,以及各國轉型正義的比較,同時也初步檢視,臺灣面臨戰後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兩大國家暴力事件,要如何進入當代轉型正義的三個挑戰:處置加害者、賠償受害者以及歷史記憶的保存。

**  卷二 記憶歷史傷痕**

  安息在故鄉山河的懷裡
  我們將從此不再分離  永遠活在同胞們心中
  我們將從此不再孤獨
  〈母親的悲願〉柯旗化

  臺灣的轉型正義呼聲是從民間開始的。一九八七年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後,各地關懷二二八的組織相繼成立。一九九二年政府提出第一份《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隨著九○年代《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與《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的通過,政府開始著手受害者賠償與名譽回復的工作。

  九○年代除了修補賠償,也是瓦解與企圖重建的時代。一九九一年獨臺會案引發抗議,使《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刑法》第一百條、《檢肅匪諜條例》、《懲治叛亂條例》在此契機陸續廢止或修正,終結白色恐怖法律體制。一九九三年六張犁受難者亂葬崗被發現,一九九七年首座二二八紀念館在臺北市成立,紀念遺址與紀念碑逐步在各地出現,公共記憶的形塑,還包括民間、學界與官方的史料蒐集與口述史。等到一九九九年通過《檔案法》,政府成立檔案管理局,終使官方檔案的徵集得以建制化。

  臺灣到二十一世紀也開始觸及追訴加害者與釐清國家責任的問題,二○○六年政府公布《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二○○七年立法院將《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的補償改為賠償,臺灣的轉型正義工作已有初步進展,只是未竟之業仍有許多。

**  卷三 面對未竟之業**

  無數的○
  不是千瘡萬孔
  它們是許多
  啟悟的烙印

  把無數的○
  串製成一隻
  奇妙的神笛
  將吹奏出
  圓舞的交響曲
  〈無數的「圓」舞曲〉曹開

  二○○八年底,西班牙本土移除最後一座獨裁者佛朗哥銅像,臺灣二○○七年,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將中正紀念堂改名臺灣民主紀念館,拆下牌樓「大中至正」四字成「自由廣場」,引發爭議。在校園與公共場所,蔣介石銅像不是被學生當成搞怪的對象,就是被地方政府主動拆除,社會瀰漫「去蔣」氣氛,但同時亦有人開始肯定獨裁者,在在反映出臺灣轉型正義的現實困境。

  不獨對於加害體系的責任追究有許多法律與道德上的難題,對於受難者與家屬,政府如何主動負起真相調查與相關責任也遲遲未定,白色恐怖受難者槍決前寫下的遺書,在家屬與民間團體的力爭下,一直到二○一一年才將遺書返還,更具體的官方報告始終付之闕如。不當沒收的財產,至今仍以無法可循為由不予歸還,使家屬必須走上訴訟之路。

  使家屬無力的還有臺灣八○年代最重要的兩大政治案件,林宅血案與陳文成命案。兩案在多次重啟調查下仍無具體突破,已成檢測臺灣政府追求轉型正義決心的具體實例。

  臺灣解嚴至今二十八年,經歷兩次政黨輪替,卻始終沒有成立官方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臺灣轉型正義的工作還有許多未竟之業,許多我們該記得卻始終不太清楚的人事物,浮動在歷史的底層,等著被時代捲起。

本書特色

  解嚴二十八年後,臺灣第一份轉型正義報告書
  *本書版稅將全數做為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營運之用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一九八七年解嚴後,臺灣第一份轉型正義階段報告。

  米蘭.昆德拉:「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每一個社會終須總結過去的經驗和創傷,將歷史翻至新的一頁。
  面對官方的付諸闕如,這是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試圖提出的反省報告。

**  卷一 清理威權遺緒**

  假設我是太陽
  我要將光明的線條製做萬束
  神聖的金箭
  送給在黑暗中
  掙扎前進的民主鬥士
  〈假設的數學涵意〉曹開

  一九四七年,臺灣在二戰結束、政權轉換之際,發生了二二八事件。隨後超過三十八年的戒嚴統治,臺灣處在至今仍難得知具體受難人數的白色恐怖時期。當代的我們,正如同八○年代後,全世界八十個從威權獨裁轉型為民主政體的國家一樣,共同面對國家在民主「轉型」之後,必須接續的「正義」工程。

  一個社會在民主化之後,如何面對過去威權政治所留下的遺產?這是許多新興民主國家陷入的轉型正義情境糾葛。這個階段的轉型正義已不同於二戰後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審判,以法治與普世價值審判加害者。大多數新民主國家的轉型正義工作,因國內的政治情勢,不得不為了和平、民主鞏固及社會和解,而使正義原則有所妥協。這個階段的轉型正義追求的比較不是「正義」,而是「真相」。

  卷一正是從以上的脈絡,探討轉型正義為何是世界性的現象,以及各國轉型正義的比較,同時也初步檢視,臺灣面臨戰後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兩大國家暴力事件,要如何進入當代轉型正義的三個挑戰:處置加害者、賠償受害者以及歷史記憶的保存。

**  卷二 記憶歷史傷痕**

  安息在故鄉山河的懷裡
  我們將從此不再分離  永遠活在同胞們心中
  我們將從此不再孤獨
  〈母親的悲願〉柯旗化

  臺灣的轉型正義呼聲是從民間開始的。一九八七年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後,各地關懷二二八的組織相繼成立。一九九二年政府提出第一份《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隨著九○年代《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與《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的通過,政府開始著手受害者賠償與名譽回復的工作。

  九○年代除了修補賠償,也是瓦解與企圖重建的時代。一九九一年獨臺會案引發抗議,使《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刑法》第一百條、《檢肅匪諜條例》、《懲治叛亂條例》在此契機陸續廢止或修正,終結白色恐怖法律體制。一九九三年六張犁受難者亂葬崗被發現,一九九七年首座二二八紀念館在臺北市成立,紀念遺址與紀念碑逐步在各地出現,公共記憶的形塑,還包括民間、學界與官方的史料蒐集與口述史。等到一九九九年通過《檔案法》,政府成立檔案管理局,終使官方檔案的徵集得以建制化。

  臺灣到二十一世紀也開始觸及追訴加害者與釐清國家責任的問題,二○○六年政府公布《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二○○七年立法院將《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的補償改為賠償,臺灣的轉型正義工作已有初步進展,只是未竟之業仍有許多。

**  卷三 面對未竟之業**

  無數的○
  不是千瘡萬孔
  它們是許多
  啟悟的烙印

  把無數的○
  串製成一隻
  奇妙的神笛
  將吹奏出
  圓舞的交響曲
  〈無數的「圓」舞曲〉曹開

  二○○八年底,西班牙本土移除最後一座獨裁者佛朗哥銅像,臺灣二○○七年,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將中正紀念堂改名臺灣民主紀念館,拆下牌樓「大中至正」四字成「自由廣場」,引發爭議。在校園與公共場所,蔣介石銅像不是被學生當成搞怪的對象,就是被地方政府主動拆除,社會瀰漫「去蔣」氣氛,但同時亦有人開始肯定獨裁者,在在反映出臺灣轉型正義的現實困境。

  不獨對於加害體系的責任追究有許多法律與道德上的難題,對於受難者與家屬,政府如何主動負起真相調查與相關責任也遲遲未定,白色恐怖受難者槍決前寫下的遺書,在家屬與民間團體的力爭下,一直到二○一一年才將遺書返還,更具體的官方報告始終付之闕如。不當沒收的財產,至今仍以無法可循為由不予歸還,使家屬必須走上訴訟之路。

  使家屬無力的還有臺灣八○年代最重要的兩大政治案件,林宅血案與陳文成命案。兩案在多次重啟調查下仍無具體突破,已成檢測臺灣政府追求轉型正義決心的具體實例。

  臺灣解嚴至今二十八年,經歷兩次政黨輪替,卻始終沒有成立官方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臺灣轉型正義的工作還有許多未竟之業,許多我們該記得卻始終不太清楚的人事物,浮動在歷史的底層,等著被時代捲起。

本書特色

  解嚴二十八年後,臺灣第一份轉型正義報告書
  *本書版稅將全數做為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營運之用

More books from Democracy

Cover of the book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by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Cover of the book Organised Crime and the Challenge to Democracy by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Cover of the book Practicing Democracy by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Cover of the book Modern Democracies, Vol. 1 by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Cover of the book Gubernatorial Stability in Iowa: A Stranglehold on Power by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Cover of the book In the Name of Reason by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Cover of the book Mauritania's Colonels by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Cover of the book Liberalism and Democracy in Myanmar by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Cover of the book Run the Other Way by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Cover of the book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in EU Foreign Policy by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Cover of the book Aftermath of the Ukrainian Crisis by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Cover of the book Common Sense (Annotated) by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Cover of the book Shaping American Democracy by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Cover of the book Sobre la marcha by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Cover of the book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by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