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無關:第二季襲來!!三十年後的三種台灣

Nonfiction, Social & Cultural Studies, Politic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
Cover of the book 與中國無關:第二季襲來!!三十年後的三種台灣 by 范疇,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范疇 ISBN: 3079865842394
Publisher: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October 29, 2014
Imprint: 八旗文化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范疇
ISBN: 3079865842394
Publisher: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October 29, 2014
Imprint: 八旗文化
Language: Chinese

三十年後,可能有三種台灣面貌(或命運)。
而你,對,就是你,將決定三十年後台灣的三種面貌之一。
 
在你做出決定之前,先來看看當下問題叢生、似乎陷入無解之境的台灣,並想想該怎麼辦,是否可以翻轉。
 
◆台灣從中國帶來的中央/地方統治體制,加上美國式的一人一票的民主,結果竟然變成一帖對國家經營管理的毒藥,形成了「中央以財政控制地方,地方以選票箝制中央」的舉世無雙拔河機制。
 
◆台灣今天的政府體制,是個雙重權責脫鉤的體制。在執政層次,大總統有權無責,而內閣「有功無賞、打破要賠」;在政府層次,中央「有財權無事責」,地方「有事權無財責」。
 
◆當年,台灣充斥著低端的技職學校和商專,著實填補了勞動力的缺口,但是隨著逐步富裕,台灣並未沿著「經濟附加價值」的原理將勞動力升級為腦動力,主動放棄了例如德國、日本的高端技術腦動力教育路線,而是走上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人人就讀制式大學的路線。結果大學數量舉世無雙,培養出只有高中水平的大學生。
 
◆就像美國根本沒有「本土原生」一樣,台灣事實上就是「移民雜燴」,一切的「本土原旨」論述都是虛構的,不過是來自大漢文化的某種扭曲投射罷了,一種大漢文化下「我者」與「它者」的海島場演出。這真的很弔詭:台灣雖然「去中國化」,但骨子裡還很中國,例如上上下下都抵禦不了對岸的「百姓史觀」統戰策略。
 
◆除了人力及腦力,台灣別無資源。固然島上有「有機樂活派」、「小確幸派」,但是這些無一不是依賴大經濟環境而得以倡議的價值觀。如果大經濟沒落到一個程度,你幫我泡全世界最好喝的咖啡、我替你洗個全世界最舒服的頭,也將都不可能。說到底,以台灣的地理、人口、國民素質的條件,根本不可能承載一個「從此公主王子過著幸福快樂小日子」的自足國度;上世紀70-90年代的經濟增長,多半來自美國的眷顧以及中國的閉鎖,那只是上天給的紅包,但現在紅包已經被收回。
 
不再一一例舉,更多詳情請見本書。
 
承《與中國無關:就台灣論台灣》,范疇再次深化台灣各界關切的各種問題,並就政治、政府、教育、經濟、貿易、世代、史觀、主權國家,等等提出了獨一無二的范式翻轉和解決方案。
 
他認為,台灣如果陷在政治內鬥裡、經濟上和世界越發脫軌、價值上僅僅追求小確幸,只能被動而不能主動翻轉,那麼三十年後,根據東亞國際情勢的變化,台灣有可能出現下面的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如果台灣人積極謀求改變,充滿了未來感和想像力,則可能會出現第三者情況。
 
第一種台灣:台灣在美中拉鋸遊戲下活著,政治上越來越被世界所遺忘,精力越發的消耗在內鬥。因為社會公義成為至高無上的台灣價值,綠色幸福成為主流中的主流,總體和人均GDP繼續滑落,但台灣也因此成為全球華人的幸福生活指標,台灣人自己稱呼自己為「海洋中的不丹」。新一代台灣人中,那些懷有世界大志、不甘於在地幸福有機生活的人,則四散於亞洲各國,與印度精英、中國精英合作或競爭,行為及價值越來越猶太化。
 
第二種台灣:台灣已經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自治區。兩岸經濟迅速融為一體,但是台灣的貧富差距卻未因此擴大,這是因為北京吸取了香港的教訓,社會上出現「共產黨果真比國民黨、民進黨更懂得照顧老百姓」的輿論。島內新台幣和人民幣混合使用,一度,中國的作家協會主席由台灣人出任,許多半官方機構也都如法炮製。選舉依舊進行,但大多數候選人已經被北京認證過。多數人民對此怨氣沖天,但最終還是在「一塊人民幣換一塊台幣」的美好誘因下,獨善其身。
 
第三種台灣:台灣先進行自身的再造,縮小政府層級;由當前的「中央/地方」體制,朝向「邦聯」體制移動;不論國營私營企業,均嚴格執行公司治理;恢復技職教育,但只走高新尖技術路線;不走「統、獨」路線,而選擇走出「無印良國」的第三路線;刪減軍費,軍力由20萬人降到10萬人並採取「男女比例平權制」,提高科技兵種女性比例至50%;不排除在「存同求異」的精神之下,保留「未來一個中國」的可能性。等等。簡言之,台灣要透過翻轉把自己打造成後主權時代的良國。
 
范疇認為,這三種台灣,主動權到現在為止還是在台灣手上,但是若不再做出選擇,台灣將永遠喪失主動權。
 
范疇,台灣這兩年最活躍敢言的專欄作家和兩岸、台灣社會觀察者,他不是僵硬顢頇的官方論述,也不是正襟危坐的學院派論述,更不是危言聳聽的議題投機分子,而是用你我都熟悉的語言、巧妙新鮮的比喻,另闢蹊徑地描述和分析我們的社會!一刀就切中要害。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三十年後,可能有三種台灣面貌(或命運)。
而你,對,就是你,將決定三十年後台灣的三種面貌之一。
 
在你做出決定之前,先來看看當下問題叢生、似乎陷入無解之境的台灣,並想想該怎麼辦,是否可以翻轉。
 
◆台灣從中國帶來的中央/地方統治體制,加上美國式的一人一票的民主,結果竟然變成一帖對國家經營管理的毒藥,形成了「中央以財政控制地方,地方以選票箝制中央」的舉世無雙拔河機制。
 
◆台灣今天的政府體制,是個雙重權責脫鉤的體制。在執政層次,大總統有權無責,而內閣「有功無賞、打破要賠」;在政府層次,中央「有財權無事責」,地方「有事權無財責」。
 
◆當年,台灣充斥著低端的技職學校和商專,著實填補了勞動力的缺口,但是隨著逐步富裕,台灣並未沿著「經濟附加價值」的原理將勞動力升級為腦動力,主動放棄了例如德國、日本的高端技術腦動力教育路線,而是走上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人人就讀制式大學的路線。結果大學數量舉世無雙,培養出只有高中水平的大學生。
 
◆就像美國根本沒有「本土原生」一樣,台灣事實上就是「移民雜燴」,一切的「本土原旨」論述都是虛構的,不過是來自大漢文化的某種扭曲投射罷了,一種大漢文化下「我者」與「它者」的海島場演出。這真的很弔詭:台灣雖然「去中國化」,但骨子裡還很中國,例如上上下下都抵禦不了對岸的「百姓史觀」統戰策略。
 
◆除了人力及腦力,台灣別無資源。固然島上有「有機樂活派」、「小確幸派」,但是這些無一不是依賴大經濟環境而得以倡議的價值觀。如果大經濟沒落到一個程度,你幫我泡全世界最好喝的咖啡、我替你洗個全世界最舒服的頭,也將都不可能。說到底,以台灣的地理、人口、國民素質的條件,根本不可能承載一個「從此公主王子過著幸福快樂小日子」的自足國度;上世紀70-90年代的經濟增長,多半來自美國的眷顧以及中國的閉鎖,那只是上天給的紅包,但現在紅包已經被收回。
 
不再一一例舉,更多詳情請見本書。
 
承《與中國無關:就台灣論台灣》,范疇再次深化台灣各界關切的各種問題,並就政治、政府、教育、經濟、貿易、世代、史觀、主權國家,等等提出了獨一無二的范式翻轉和解決方案。
 
他認為,台灣如果陷在政治內鬥裡、經濟上和世界越發脫軌、價值上僅僅追求小確幸,只能被動而不能主動翻轉,那麼三十年後,根據東亞國際情勢的變化,台灣有可能出現下面的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如果台灣人積極謀求改變,充滿了未來感和想像力,則可能會出現第三者情況。
 
第一種台灣:台灣在美中拉鋸遊戲下活著,政治上越來越被世界所遺忘,精力越發的消耗在內鬥。因為社會公義成為至高無上的台灣價值,綠色幸福成為主流中的主流,總體和人均GDP繼續滑落,但台灣也因此成為全球華人的幸福生活指標,台灣人自己稱呼自己為「海洋中的不丹」。新一代台灣人中,那些懷有世界大志、不甘於在地幸福有機生活的人,則四散於亞洲各國,與印度精英、中國精英合作或競爭,行為及價值越來越猶太化。
 
第二種台灣:台灣已經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自治區。兩岸經濟迅速融為一體,但是台灣的貧富差距卻未因此擴大,這是因為北京吸取了香港的教訓,社會上出現「共產黨果真比國民黨、民進黨更懂得照顧老百姓」的輿論。島內新台幣和人民幣混合使用,一度,中國的作家協會主席由台灣人出任,許多半官方機構也都如法炮製。選舉依舊進行,但大多數候選人已經被北京認證過。多數人民對此怨氣沖天,但最終還是在「一塊人民幣換一塊台幣」的美好誘因下,獨善其身。
 
第三種台灣:台灣先進行自身的再造,縮小政府層級;由當前的「中央/地方」體制,朝向「邦聯」體制移動;不論國營私營企業,均嚴格執行公司治理;恢復技職教育,但只走高新尖技術路線;不走「統、獨」路線,而選擇走出「無印良國」的第三路線;刪減軍費,軍力由20萬人降到10萬人並採取「男女比例平權制」,提高科技兵種女性比例至50%;不排除在「存同求異」的精神之下,保留「未來一個中國」的可能性。等等。簡言之,台灣要透過翻轉把自己打造成後主權時代的良國。
 
范疇認為,這三種台灣,主動權到現在為止還是在台灣手上,但是若不再做出選擇,台灣將永遠喪失主動權。
 
范疇,台灣這兩年最活躍敢言的專欄作家和兩岸、台灣社會觀察者,他不是僵硬顢頇的官方論述,也不是正襟危坐的學院派論述,更不是危言聳聽的議題投機分子,而是用你我都熟悉的語言、巧妙新鮮的比喻,另闢蹊徑地描述和分析我們的社會!一刀就切中要害。

More books from Social Science

Cover of the book How to Breathe Underwater by 范疇
Cover of the book Youth,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hange in a European Context by 范疇
Cover of the book Immigrants in America by 范疇
Cover of the book The EU's Lisbon Strategy by 范疇
Cover of the book Warum schreit Laokoon nicht? - Der ästhetische Diskurs um die Laokoon-Plastik by 范疇
Cover of the book Made in Korea by 范疇
Cover of the book The Woman Racket by 范疇
Cover of the book Saudi Babylon by 范疇
Cover of the book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Natural Resource Conflict by 范疇
Cover of the book Max Weber and Michel Foucault by 范疇
Cover of the book Ignorance by 范疇
Cover of the book Women as Weapons of War by 范疇
Cover of the book Race Plan by 范疇
Cover of the book Individuum und Gesellschaft - Das Problem der Vermittlung by 范疇
Cover of the book Political Disaffection in Contemporary Democracies by 范疇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