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離親緣(下):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

Nonfiction, Social & Cultural Studies, Social Science, Sociology
Cover of the book 背離親緣(下):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 by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ISBN: 3079866179990
Publisher: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January 13, 2016
Imprint: 大家出版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ISBN: 3079866179990
Publisher: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January 13, 2016
Imprint: 大家出版
Language: Chinese

**  榮獲2015中時開卷年度翻譯類好書獎**

**  我知道他的人生將會艱難又可悲,身為母親能怎麼幫忙?光是母愛夠不夠?
  本想當個正常的父親,結果夢就這樣在眼前粉碎。**

  養兒育女,絕不是完美主義者的遊戲。

  西方有個諺語:「蘋果落地,離樹不遠」,也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但事實卻是,世上有許多孩子都落到了別處,可能是幾座園子外,也可能落到世界的另一端,完全背離父母的預期和想像,而這些家庭也因此走入完全不同的人生。

  作者窮盡十年時間,針對三百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進行深入且多次的拜訪:聽力正常的父母生出聾人後代、芭蕾舞者生出侏儒女兒、華爾街精英生出唐氏症寶寶、異性戀父母生出同性戀、平庸的父母生出神童、慈愛的父母生出殺人犯,以及自閉症、殘障、跨性別、思覺失調(舊譯:精神分製),甚至遭姦成孕生下的孩子……這本書就是探討這些掉到另一個世界的果實,他們作為與家庭成員及社會大眾都格格不入的差異分子,如何尋找自我的身分認同,同時也探討了為人父母的重大意義。

  這些離樹甚遠的果子與親代毫不相像,沒有從垂直的血緣關係遺傳到相同的外型、能力、智商或性向,因此也無法從傳承自親緣關係的「垂直身分」獲致身分認同。他們很多必須從同樣類型的同伴之間獲致「水平身分」,才能尋找到身分認同。垂直身分是社會對他們的認知,水平身分是他們對自己的認知,而當這兩種身分認知出現巨大鴻溝,父母往往得用肉身造橋,才能橫渡這條如深淵般的惡水。

  這些父母一開始大多無法接受這樣的孩子,也不確信自己是否能勝任父母的角色。在生與不生、親自養育與送至安置機構之間痛苦地掙扎徬徨,許多人憑藉著對孩子的情感,激發出內在無與倫比的想像力、創造力以及愛的能力,去為孩子爭取生存的空間,而且以一種有尊嚴、有意義的姿態存活下來,從而重新發現為人父母的重大意義。

  作者開宗明義提到:「從來就沒有複製這回事。」所有的生育都是一種製造,沒有子代會完全複製親代。在訪查過程中,他也見識了父母最深沉的絕望、瀕臨崩潰的邊緣。這些父母原先千方百計要避免這樣的處境,卻被迫拖入原先並不願意進入的世界,然而,最後他們卻對此滿心感激──這是本書最大的謎題。

  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會讓父母經歷痛苦的改變,但也讓父母更了解自己。孩子就像容器,裝著憤怒也裝著喜悅,甚至救贖。愛孩子,就會把實際存在的事物看得比想像中的事物還重要。

  他並未要求所有父母都得堅強樂觀地面對孩子帶來的挑戰,而是不帶偏見、平和地訴說這些家庭所經歷的艱難,並對父母在愛中的掙扎寬厚以待。作者並不頌揚苦難,他透過本書告訴我們,珍貴的並不是苦難本身,而是我們對苦難如同珍珠般的包容。

  這是本兼具心理學和社會學意義的專著,而很少人能把意義如此嚴肅的研究寫得如此溫柔、動人而心碎,而這正是因為作者在書寫他人的經歷時,也注入了自己的生命經驗,並反思自己傷痕累累的人生。作者身為同志,他在摸索「我是誰」的過程中讓母親驚心,父親憂慮,雙方皆飽受折磨。這是他進行這項研究的初衷,藉由探查其他差異份子的家庭,試圖了解這樣的傷害究竟是源於個人、家庭,還是社會?

  作者自述:「展開這項研究時,我滿腹委曲;結束時,我學會寬容。一開始我想了解的是自己,到最後我了解的是父母。在這一頁頁的書寫中,幸福激發了寬恕。父母總是在愛中原諒我,而我最後也在愛中原諒了父母。」

  奔流不息的水把世界粗礪崎嶇的表面磨得光滑細緻,這些飽嘗差異之苦的家庭,也正砥礪著世界粗糙的善意。在地球磨平之前,愛將在重重威脅中繼續壯大。願所有讀者都能在本書中找到愛所需要的勇氣,並在釋卷後,以全新的眼光去評判個人價值及生命價值。

本書特色

  封面的黑影,以及周身的水紋,第一眼讓人聯想到的,是在胎兒在母腹中的超音波影像。父母在看到超音波影像時的心情,是興奮、期待,充滿對未來的想像。那必定是一幅很美好的景象,縱使知道其中會包含很多辛苦和勞碌,仍舊在看到影像的第一眼就注入了滿滿的感情。

  但他的真實面目,不是儀器可以看得出來的,未來必定有太多「意外」以及無限「驚訝」。那就是為何孩子的影像會是個黑影,也一定要是個黑影。

得獎記錄

  .2015中時開卷年度翻譯類好書獎
  .2012年美國國家書評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2013年美好人生書獎──心理學類(Books for a Better Life Award)
  .2013年安斯菲爾德–沃爾夫圖書獎──非小說類(Anisfield-Wolf Book Award)
  .第25屆浪達同志文學獎──LGBT非小說類(Lambda Literary Award)
  .2013年戴頓文學和平獎(Dayton Literary Peace Prize)
  .2013年安東尼盧卡斯圖書獎(J. Anthony Lukas Book Prize)
  .2013年耶魯大學研究倡導獎(Yale University Research Advocacy Award)
  .2013年GRASP捐贈與贊助者獎(GRASP Friend and Benefactor Award)
  .2013年獎噴泉之家人道主義者獎(Fountain House Humanitarian Award)
  .2013年密西根大學麥可華勒斯獎(Mike Wallace Award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13年哥倫比亞大腦灰質獎(Columbia Gray Matters Award)
  .2013年全國犯罪和違法事務協會傑出成就獎(Distinguished Achievemenet Award in Nonfiction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Crime and Delinquency)
  .2013年紐約市精神疾病全國聯盟「希望種子」獎(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 of New York City’s “Seeds of Hope” Award)
  .2013年新大西洋獨立書商協會年度圖書獎(NAIBA Book of the Year Award)
  .2013年綠康乃馨同志文學獎(Green Carnation Prize)
  .2013年山繆強森獎入圍(Samuel Johnson Prize)
  .名列2013年《展望》雜誌全球頂尖思想家(One of Prospect Magazine’s Top World Thinkers)
  .名列2013年《倡權者》雜誌去年漏網之魚的二十本年度必讀好書(The Advocate’s 20 Must-Read Books We Missed Last Year)
  .2012年《柯克斯書評》非文學類最佳圖書(Kirkus Reviews Best Nonfiction)
  .2012年美國亞馬遜網站非文學類最佳圖書(Amazon.com Best Nonfiction Book)
  .2012年美國邦諾書店非文學類最佳圖書(A Barnes & Noble Best Nonfiction Book)
  .2012年《經濟學人》最佳圖書(Economist Best Books)
  .2012年《紐約時報》最佳圖書( 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2012年《時代雜誌》十大非文學類最佳圖書(TIME magazine Top 10 Nonfiction Books)
  .2012年《克里夫蘭實話報》非文學類最佳圖書(Cleveland Plain-Dealer Best Nonfiction Book)
  .2012年BuzzFeed.com 最佳圖書
  .2012年《波士頓全球報》非文學類最佳圖書(Boston Globe Best Nonfiction Book)
  .2012年《舊金山紀事報》十大最佳圖書(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0 Best Books)
  .2012年Salon.com「蘿拉.米勒」專欄年度最佳圖書(Laura Miller’s Best Book)

名人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賴孟泉/精神科醫師
  李維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系教授
  吳嘉苓/台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李茂生/台大法律學院教授
  陳妙芬/台大法律學院副教授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沈清楷/哲學星期五召集人
  王盛弘/作家
  彭樹君/作家
  吳曉樂/作家
  番紅花/作家
  蘇明進/作家
  駱以軍/小說家
  馬家輝/香港作家
  蘇美智/香港作家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朱亞君/出版人
  顏擇雅/出版人
  羅文嘉/水牛文化社長  ──各界人士推薦

  「我們生養後代,在孩子臉上尋求生命不死的保證,但當孩子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是否就視為羞辱?……儘管他很厚,但作者的文筆太好,打開第一頁,他會比小說還吸引你閱讀。我是如此。」──朱亞君/出版人

  「那些無法接納同性戀孩子的父母、那些強迫孩子接受自己價值觀或宗教信仰的父母、那些干涉孩子發展自我的父母,最終親子關係皆是冷漠疏離、分道揚鑣。然而,那推著腦性麻痺兒子跑馬拉松的父親、那擁抱著自閉症兒慢慢打開心扉的母親、那一步一腳印陪著唐寶寶長大的家人,接納與愛,最終將會融化所有不同,得到各自的收穫與幸福!」──陳安儀/親子專欄作家

  「這是今年(也許也是近年)我所讀過最具啟發性的一本書了。每一頁我都願意重讀,迫不及待推薦給大家。」──王盛弘/作家

  「閱讀這樣的一本書,彷彿是某種說不出來的安慰。因為這本書要說的就是這個:難以承受的責任背後是無怨的愛,而無怨的愛總是可以將苦難化為祝福。」──彭樹君/作家

  「本書也在問,你願意為心愛的人,將自己的想像力展延至怎樣的程度?背離了親緣之後,愛不再簡單,不再那麼理所當然。要如何找出彼此都能感到舒適的距離,在高度重疊的人生中,背對背,看往不同方向,又相互依靠著譜寫自己的生命故事。」──吳曉樂/作家

  「作者是同志,他身處的位置與生命經驗,讓他細膩又小心地處理這樣困難的題材,而且處理得很動人。這本書適合對家庭關係有些迷惘的讀者閱讀,也可以讓我們看見身邊被主流價值判定為偏差現象的人的成長歷程,讓你更加理解家人、鄰居,或從來不認識的陌生人。」──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家族,本身就是帶著奇幻屬性存在的網鏈。它圈住所有血緣關係的記號,卻只纏繞出自己最私密的樣貌……這本書很驚人,讀沒幾頁就可以感覺到這一定是年度選書的等級。」──豬大爺/「劇評可以毒舌,待人必要親和」版主

  「你愛你的孩子嗎?聽來再簡單不過的是非題,中間卻藏掖著為人父母百轉千迴的情緒。要能果決地給出一個非黑即白的回覆,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鳥茵/知名部落客

外國名人推薦

  「在《背離親緣》一書中,安德魯.所羅門在在提醒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什麼是比父母的愛更有力量。」──前美國總統柯林頓

  「安德魯.所羅門充滿原創力,他的寫作能為21世紀人類的權利宣言,打下一段充滿智性的基礎。人類不論種族和宗教,皆具有生存、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往後,這項權利還要擴充,人類不論具備何種身分認同,都具有心理上獲得接受的絕對權利。」──Eric Kandel,諾貝爾生醫獎得主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  榮獲2015中時開卷年度翻譯類好書獎**

**  我知道他的人生將會艱難又可悲,身為母親能怎麼幫忙?光是母愛夠不夠?
  本想當個正常的父親,結果夢就這樣在眼前粉碎。**

  養兒育女,絕不是完美主義者的遊戲。

  西方有個諺語:「蘋果落地,離樹不遠」,也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但事實卻是,世上有許多孩子都落到了別處,可能是幾座園子外,也可能落到世界的另一端,完全背離父母的預期和想像,而這些家庭也因此走入完全不同的人生。

  作者窮盡十年時間,針對三百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進行深入且多次的拜訪:聽力正常的父母生出聾人後代、芭蕾舞者生出侏儒女兒、華爾街精英生出唐氏症寶寶、異性戀父母生出同性戀、平庸的父母生出神童、慈愛的父母生出殺人犯,以及自閉症、殘障、跨性別、思覺失調(舊譯:精神分製),甚至遭姦成孕生下的孩子……這本書就是探討這些掉到另一個世界的果實,他們作為與家庭成員及社會大眾都格格不入的差異分子,如何尋找自我的身分認同,同時也探討了為人父母的重大意義。

  這些離樹甚遠的果子與親代毫不相像,沒有從垂直的血緣關係遺傳到相同的外型、能力、智商或性向,因此也無法從傳承自親緣關係的「垂直身分」獲致身分認同。他們很多必須從同樣類型的同伴之間獲致「水平身分」,才能尋找到身分認同。垂直身分是社會對他們的認知,水平身分是他們對自己的認知,而當這兩種身分認知出現巨大鴻溝,父母往往得用肉身造橋,才能橫渡這條如深淵般的惡水。

  這些父母一開始大多無法接受這樣的孩子,也不確信自己是否能勝任父母的角色。在生與不生、親自養育與送至安置機構之間痛苦地掙扎徬徨,許多人憑藉著對孩子的情感,激發出內在無與倫比的想像力、創造力以及愛的能力,去為孩子爭取生存的空間,而且以一種有尊嚴、有意義的姿態存活下來,從而重新發現為人父母的重大意義。

  作者開宗明義提到:「從來就沒有複製這回事。」所有的生育都是一種製造,沒有子代會完全複製親代。在訪查過程中,他也見識了父母最深沉的絕望、瀕臨崩潰的邊緣。這些父母原先千方百計要避免這樣的處境,卻被迫拖入原先並不願意進入的世界,然而,最後他們卻對此滿心感激──這是本書最大的謎題。

  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會讓父母經歷痛苦的改變,但也讓父母更了解自己。孩子就像容器,裝著憤怒也裝著喜悅,甚至救贖。愛孩子,就會把實際存在的事物看得比想像中的事物還重要。

  他並未要求所有父母都得堅強樂觀地面對孩子帶來的挑戰,而是不帶偏見、平和地訴說這些家庭所經歷的艱難,並對父母在愛中的掙扎寬厚以待。作者並不頌揚苦難,他透過本書告訴我們,珍貴的並不是苦難本身,而是我們對苦難如同珍珠般的包容。

  這是本兼具心理學和社會學意義的專著,而很少人能把意義如此嚴肅的研究寫得如此溫柔、動人而心碎,而這正是因為作者在書寫他人的經歷時,也注入了自己的生命經驗,並反思自己傷痕累累的人生。作者身為同志,他在摸索「我是誰」的過程中讓母親驚心,父親憂慮,雙方皆飽受折磨。這是他進行這項研究的初衷,藉由探查其他差異份子的家庭,試圖了解這樣的傷害究竟是源於個人、家庭,還是社會?

  作者自述:「展開這項研究時,我滿腹委曲;結束時,我學會寬容。一開始我想了解的是自己,到最後我了解的是父母。在這一頁頁的書寫中,幸福激發了寬恕。父母總是在愛中原諒我,而我最後也在愛中原諒了父母。」

  奔流不息的水把世界粗礪崎嶇的表面磨得光滑細緻,這些飽嘗差異之苦的家庭,也正砥礪著世界粗糙的善意。在地球磨平之前,愛將在重重威脅中繼續壯大。願所有讀者都能在本書中找到愛所需要的勇氣,並在釋卷後,以全新的眼光去評判個人價值及生命價值。

本書特色

  封面的黑影,以及周身的水紋,第一眼讓人聯想到的,是在胎兒在母腹中的超音波影像。父母在看到超音波影像時的心情,是興奮、期待,充滿對未來的想像。那必定是一幅很美好的景象,縱使知道其中會包含很多辛苦和勞碌,仍舊在看到影像的第一眼就注入了滿滿的感情。

  但他的真實面目,不是儀器可以看得出來的,未來必定有太多「意外」以及無限「驚訝」。那就是為何孩子的影像會是個黑影,也一定要是個黑影。

得獎記錄

  .2015中時開卷年度翻譯類好書獎
  .2012年美國國家書評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2013年美好人生書獎──心理學類(Books for a Better Life Award)
  .2013年安斯菲爾德–沃爾夫圖書獎──非小說類(Anisfield-Wolf Book Award)
  .第25屆浪達同志文學獎──LGBT非小說類(Lambda Literary Award)
  .2013年戴頓文學和平獎(Dayton Literary Peace Prize)
  .2013年安東尼盧卡斯圖書獎(J. Anthony Lukas Book Prize)
  .2013年耶魯大學研究倡導獎(Yale University Research Advocacy Award)
  .2013年GRASP捐贈與贊助者獎(GRASP Friend and Benefactor Award)
  .2013年獎噴泉之家人道主義者獎(Fountain House Humanitarian Award)
  .2013年密西根大學麥可華勒斯獎(Mike Wallace Award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13年哥倫比亞大腦灰質獎(Columbia Gray Matters Award)
  .2013年全國犯罪和違法事務協會傑出成就獎(Distinguished Achievemenet Award in Nonfiction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Crime and Delinquency)
  .2013年紐約市精神疾病全國聯盟「希望種子」獎(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 of New York City’s “Seeds of Hope” Award)
  .2013年新大西洋獨立書商協會年度圖書獎(NAIBA Book of the Year Award)
  .2013年綠康乃馨同志文學獎(Green Carnation Prize)
  .2013年山繆強森獎入圍(Samuel Johnson Prize)
  .名列2013年《展望》雜誌全球頂尖思想家(One of Prospect Magazine’s Top World Thinkers)
  .名列2013年《倡權者》雜誌去年漏網之魚的二十本年度必讀好書(The Advocate’s 20 Must-Read Books We Missed Last Year)
  .2012年《柯克斯書評》非文學類最佳圖書(Kirkus Reviews Best Nonfiction)
  .2012年美國亞馬遜網站非文學類最佳圖書(Amazon.com Best Nonfiction Book)
  .2012年美國邦諾書店非文學類最佳圖書(A Barnes & Noble Best Nonfiction Book)
  .2012年《經濟學人》最佳圖書(Economist Best Books)
  .2012年《紐約時報》最佳圖書( 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2012年《時代雜誌》十大非文學類最佳圖書(TIME magazine Top 10 Nonfiction Books)
  .2012年《克里夫蘭實話報》非文學類最佳圖書(Cleveland Plain-Dealer Best Nonfiction Book)
  .2012年BuzzFeed.com 最佳圖書
  .2012年《波士頓全球報》非文學類最佳圖書(Boston Globe Best Nonfiction Book)
  .2012年《舊金山紀事報》十大最佳圖書(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0 Best Books)
  .2012年Salon.com「蘿拉.米勒」專欄年度最佳圖書(Laura Miller’s Best Book)

名人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賴孟泉/精神科醫師
  李維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系教授
  吳嘉苓/台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李茂生/台大法律學院教授
  陳妙芬/台大法律學院副教授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沈清楷/哲學星期五召集人
  王盛弘/作家
  彭樹君/作家
  吳曉樂/作家
  番紅花/作家
  蘇明進/作家
  駱以軍/小說家
  馬家輝/香港作家
  蘇美智/香港作家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朱亞君/出版人
  顏擇雅/出版人
  羅文嘉/水牛文化社長  ──各界人士推薦

  「我們生養後代,在孩子臉上尋求生命不死的保證,但當孩子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是否就視為羞辱?……儘管他很厚,但作者的文筆太好,打開第一頁,他會比小說還吸引你閱讀。我是如此。」──朱亞君/出版人

  「那些無法接納同性戀孩子的父母、那些強迫孩子接受自己價值觀或宗教信仰的父母、那些干涉孩子發展自我的父母,最終親子關係皆是冷漠疏離、分道揚鑣。然而,那推著腦性麻痺兒子跑馬拉松的父親、那擁抱著自閉症兒慢慢打開心扉的母親、那一步一腳印陪著唐寶寶長大的家人,接納與愛,最終將會融化所有不同,得到各自的收穫與幸福!」──陳安儀/親子專欄作家

  「這是今年(也許也是近年)我所讀過最具啟發性的一本書了。每一頁我都願意重讀,迫不及待推薦給大家。」──王盛弘/作家

  「閱讀這樣的一本書,彷彿是某種說不出來的安慰。因為這本書要說的就是這個:難以承受的責任背後是無怨的愛,而無怨的愛總是可以將苦難化為祝福。」──彭樹君/作家

  「本書也在問,你願意為心愛的人,將自己的想像力展延至怎樣的程度?背離了親緣之後,愛不再簡單,不再那麼理所當然。要如何找出彼此都能感到舒適的距離,在高度重疊的人生中,背對背,看往不同方向,又相互依靠著譜寫自己的生命故事。」──吳曉樂/作家

  「作者是同志,他身處的位置與生命經驗,讓他細膩又小心地處理這樣困難的題材,而且處理得很動人。這本書適合對家庭關係有些迷惘的讀者閱讀,也可以讓我們看見身邊被主流價值判定為偏差現象的人的成長歷程,讓你更加理解家人、鄰居,或從來不認識的陌生人。」──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家族,本身就是帶著奇幻屬性存在的網鏈。它圈住所有血緣關係的記號,卻只纏繞出自己最私密的樣貌……這本書很驚人,讀沒幾頁就可以感覺到這一定是年度選書的等級。」──豬大爺/「劇評可以毒舌,待人必要親和」版主

  「你愛你的孩子嗎?聽來再簡單不過的是非題,中間卻藏掖著為人父母百轉千迴的情緒。要能果決地給出一個非黑即白的回覆,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鳥茵/知名部落客

外國名人推薦

  「在《背離親緣》一書中,安德魯.所羅門在在提醒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什麼是比父母的愛更有力量。」──前美國總統柯林頓

  「安德魯.所羅門充滿原創力,他的寫作能為21世紀人類的權利宣言,打下一段充滿智性的基礎。人類不論種族和宗教,皆具有生存、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往後,這項權利還要擴充,人類不論具備何種身分認同,都具有心理上獲得接受的絕對權利。」──Eric Kandel,諾貝爾生醫獎得主

More books from Sociology

Cover of the book Hospizarbeit woher - wohin ? by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Cover of the book The Social System by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Cover of the book Sociolugares by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Cover of the book Knowledge and Social Structure (RLE Social Theory) by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Cover of the book Tamed Village “Democracy” by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Cover of the book Unequal Foundations by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Cover of the book Changing gender roles and attitudes to family formation in Ireland by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Cover of the book Portrait of a Young Painter by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Cover of the book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of Personal Debt and the Debt Industry by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Cover of the book Ideology and Cultural Identity by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Cover of the book Tradition and Revolt by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Cover of the book Time, Innovation and Mobilities by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Cover of the book Not Quite Adults by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Cover of the book Oasis n. 22, La croce e la bandiera nera by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Cover of the book Social Games and Identity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Workplace by 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