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公主病:活在母親陰影中的女兒,如何走出自我?

Nonfiction, Family & Relationships, Family Relationships, Motherhood
Cover of the book 媽媽的公主病:活在母親陰影中的女兒,如何走出自我? by 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Karyl McBride, Ph.D.), 城邦出版集團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Karyl McBride, Ph.D.) ISBN: 3119865613778
Publisher: 城邦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July 10, 2018
Imprint: 橡樹林文化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Karyl McBride, Ph.D.)
ISBN: 3119865613778
Publisher: 城邦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July 10, 2018
Imprint: 橡樹林文化
Language: Chinese

「是不是我不夠好,所以媽媽不喜歡我、不愛我?」
其實,這不是妳的錯,只因妳的媽媽有「公主病」……

全美最具影響力、AMAZON讀者近千熱評
第一本!寫給有「公主媽媽」女兒的自癒書
安慰了成千上萬被母愛勒索的女兒心

◆內容介紹◆

▍不管什麼事,只要不順媽媽的意,媽媽就會覺得很受不了……
▍總覺得媽媽好像不瞭解真正的妳……
▍跟媽媽相處時常會有無力感……
▍媽媽很容易受傷,而且不會想去解決問題,寧可長時間記恨。
▍媽媽非常在意別人,比方說親族、朋友、同事的眼光或社會評價。
▍內心深處一直很疑惑:媽媽喜歡我嗎?媽媽愛我嗎?

如果前面所列正是妳的心事,妳的媽媽很可能有自戀型人格。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稱那些傲慢的、只顧自己需要的人為自戀者(Narcissist)。自戀和有自信不一樣。心理學為自戀者歸納出九大人格特質,每一種特質顯露的心態都是「自己才是主角」和「他人不夠好」。與自戀者相處的經驗通常不太好,如果這名自戀者是你的母親,而妳是她的女兒——也就是說,妳的媽媽有公主病,那就更糟了……

●既然媽媽只愛自己,妳何必把「自我價值評分表」交到她手裡?

有公主病的媽媽可能不斷發出這樣的訊息:妳沒有存在的價值。媽媽心中沒有一席之地是留給妳的,最後甚至忽視妳。缺乏實質溫暖的家庭環境足以令妳沒有安全感、身體不健康、或學業成績不好。

公主媽媽也不了解女兒有自己的需求與願望。媽媽不斷提醒妳「她需要」妳做個怎樣的人,卻不曾肯定真實的妳。妳迫切希望贏得她的愛與肯定,於是遵從她的要求,在這樣的過程中,妳遺失了自我……

根據作者的研究,公主病媽媽的女兒往往會發展出(或同時具備)兩種人格特質。

高成就型的女兒看起來就像是「神力女超人」,但她們的產能和成就無法真正帶給她們成就感,或讓她們自在做自己。她們長期處在焦慮之下,不懂得好好照顧自己,也從來不給自己應得的讚譽,總是奮力擺脫「自己不夠好」的感覺。

沒能以高成就證明自己的女兒,可能選擇自暴自棄、將怒氣發洩在自己身上,就像是在對媽媽說:「看到了嗎?我就跟妳說的一樣,沒辦法達到妳要求的標準!」

●妳渴望的愛,不必向母親索取。妳可以學著愛自己!

本書作者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是家庭治療師。她自己也有受自戀型母親影響的成長背景,並頗受其困擾。根據她的自白,她曾對於自身母女關係不如社會輿論中的溫馨、包容與關愛,而充滿罪惡感和沮喪。

在這本書裡,她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與讀者對話,協助讀者釐清扭曲的母愛對自己、對所處的原生家庭造成了哪些負面影響,挽著讀者的臂膀、協助讀者走出情緒幽谷,邁向新生。

本書收錄超過200則臨床常見的互動與對話,妳將可透過這些實例去了解自己身陷於什麼樣的母女關係中。也許這些實例可能勾起妳刻意封存的悲傷回憶,但只要循著本書的脈絡:了解媽媽的公主病→了解公主媽媽的勢力範圍→了解自己受媽媽影響所衍生出的生命困境……最後,讓作者以淺顯易懂、具體可執行的步驟,幫助妳從傷害關係中康復,妳將能夠自我保護、獲得新生!

◆國內專家.好評推薦◆

為什麼近年母愛議題的書會受到關注,因為受到關係傷害的女兒們真的很多。也許台灣的母親與美國的母親在觀念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女兒心裡的傷是相同的。

我很同意作者一開始強調的,我們討論的目的不在持續怨恨與發洩,而在療癒自己。如果妳沒有為人母,那麼妳需要藉由這本書來被支持,被撫平,然後才會知道這樣的自己仍值得愛與被愛;如果妳已為人母,更需要這本書提醒自己,拒絕傳承不當的關係,做個不同於母親的母親。

本書作者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兒,她從經驗與專業中分享了許多覺察的方式,直接而坦率的點出問題,說出妳心中想說卻不敢對母親說的話,就算妳的母親並不是作者所陳述的類型,但在「如何成為自己的主人」這件事上絕對值得參考。
——南琦/臨床心理師,著有《爸媽何必太正經》

人不完美,母親也是。也許妳的母親不見得是有強烈自戀傾向的「公主媽媽」,這本書仍然值得妳好好閱讀,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需要「哀悼那個我們從未擁有過的理想媽媽」——辨識母親對我們無所不在的影響,然後脫離母親的軌道,走出自己身心健康的人生道路。透過本書作者的親身經驗與深厚的專業基礎,妳將可以得到心靈支持與可實際運用的好方法。
——黃惠萱/臨床心理師,著有《愛媽媽,為什麼那麼難?》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是不是我不夠好,所以媽媽不喜歡我、不愛我?」
其實,這不是妳的錯,只因妳的媽媽有「公主病」……

全美最具影響力、AMAZON讀者近千熱評
第一本!寫給有「公主媽媽」女兒的自癒書
安慰了成千上萬被母愛勒索的女兒心

◆內容介紹◆

▍不管什麼事,只要不順媽媽的意,媽媽就會覺得很受不了……
▍總覺得媽媽好像不瞭解真正的妳……
▍跟媽媽相處時常會有無力感……
▍媽媽很容易受傷,而且不會想去解決問題,寧可長時間記恨。
▍媽媽非常在意別人,比方說親族、朋友、同事的眼光或社會評價。
▍內心深處一直很疑惑:媽媽喜歡我嗎?媽媽愛我嗎?

如果前面所列正是妳的心事,妳的媽媽很可能有自戀型人格。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稱那些傲慢的、只顧自己需要的人為自戀者(Narcissist)。自戀和有自信不一樣。心理學為自戀者歸納出九大人格特質,每一種特質顯露的心態都是「自己才是主角」和「他人不夠好」。與自戀者相處的經驗通常不太好,如果這名自戀者是你的母親,而妳是她的女兒——也就是說,妳的媽媽有公主病,那就更糟了……

●既然媽媽只愛自己,妳何必把「自我價值評分表」交到她手裡?

有公主病的媽媽可能不斷發出這樣的訊息:妳沒有存在的價值。媽媽心中沒有一席之地是留給妳的,最後甚至忽視妳。缺乏實質溫暖的家庭環境足以令妳沒有安全感、身體不健康、或學業成績不好。

公主媽媽也不了解女兒有自己的需求與願望。媽媽不斷提醒妳「她需要」妳做個怎樣的人,卻不曾肯定真實的妳。妳迫切希望贏得她的愛與肯定,於是遵從她的要求,在這樣的過程中,妳遺失了自我……

根據作者的研究,公主病媽媽的女兒往往會發展出(或同時具備)兩種人格特質。

高成就型的女兒看起來就像是「神力女超人」,但她們的產能和成就無法真正帶給她們成就感,或讓她們自在做自己。她們長期處在焦慮之下,不懂得好好照顧自己,也從來不給自己應得的讚譽,總是奮力擺脫「自己不夠好」的感覺。

沒能以高成就證明自己的女兒,可能選擇自暴自棄、將怒氣發洩在自己身上,就像是在對媽媽說:「看到了嗎?我就跟妳說的一樣,沒辦法達到妳要求的標準!」

●妳渴望的愛,不必向母親索取。妳可以學著愛自己!

本書作者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是家庭治療師。她自己也有受自戀型母親影響的成長背景,並頗受其困擾。根據她的自白,她曾對於自身母女關係不如社會輿論中的溫馨、包容與關愛,而充滿罪惡感和沮喪。

在這本書裡,她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與讀者對話,協助讀者釐清扭曲的母愛對自己、對所處的原生家庭造成了哪些負面影響,挽著讀者的臂膀、協助讀者走出情緒幽谷,邁向新生。

本書收錄超過200則臨床常見的互動與對話,妳將可透過這些實例去了解自己身陷於什麼樣的母女關係中。也許這些實例可能勾起妳刻意封存的悲傷回憶,但只要循著本書的脈絡:了解媽媽的公主病→了解公主媽媽的勢力範圍→了解自己受媽媽影響所衍生出的生命困境……最後,讓作者以淺顯易懂、具體可執行的步驟,幫助妳從傷害關係中康復,妳將能夠自我保護、獲得新生!

◆國內專家.好評推薦◆

為什麼近年母愛議題的書會受到關注,因為受到關係傷害的女兒們真的很多。也許台灣的母親與美國的母親在觀念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女兒心裡的傷是相同的。

我很同意作者一開始強調的,我們討論的目的不在持續怨恨與發洩,而在療癒自己。如果妳沒有為人母,那麼妳需要藉由這本書來被支持,被撫平,然後才會知道這樣的自己仍值得愛與被愛;如果妳已為人母,更需要這本書提醒自己,拒絕傳承不當的關係,做個不同於母親的母親。

本書作者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兒,她從經驗與專業中分享了許多覺察的方式,直接而坦率的點出問題,說出妳心中想說卻不敢對母親說的話,就算妳的母親並不是作者所陳述的類型,但在「如何成為自己的主人」這件事上絕對值得參考。
——南琦/臨床心理師,著有《爸媽何必太正經》

人不完美,母親也是。也許妳的母親不見得是有強烈自戀傾向的「公主媽媽」,這本書仍然值得妳好好閱讀,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需要「哀悼那個我們從未擁有過的理想媽媽」——辨識母親對我們無所不在的影響,然後脫離母親的軌道,走出自己身心健康的人生道路。透過本書作者的親身經驗與深厚的專業基礎,妳將可以得到心靈支持與可實際運用的好方法。
——黃惠萱/臨床心理師,著有《愛媽媽,為什麼那麼難?》

More books from Motherhood

Cover of the book A Woman by God’s Grace by 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Karyl McBride, Ph.D.)
Cover of the book Tales from the Mom Front by 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Karyl McBride, Ph.D.)
Cover of the book True Stories about Mothers to Be by 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Karyl McBride, Ph.D.)
Cover of the book The Pregnancy Journal, 4th Edition by 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Karyl McBride, Ph.D.)
Cover of the book Grace Like Scarlett by 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Karyl McBride, Ph.D.)
Cover of the book Sparkly Green Earrings by 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Karyl McBride, Ph.D.)
Cover of the book The Milk Memos by 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Karyl McBride, Ph.D.)
Cover of the book El poder del discurso materno by 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Karyl McBride, Ph.D.)
Cover of the book Momfidence! by 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Karyl McBride, Ph.D.)
Cover of the book Early Birds by 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Karyl McBride, Ph.D.)
Cover of the book Collection 3: Family Drama Ahead by 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Karyl McBride, Ph.D.)
Cover of the book Latte bianco by 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Karyl McBride, Ph.D.)
Cover of the book The Mother Knot by 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Karyl McBride, Ph.D.)
Cover of the book Martha's Journey by 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Karyl McBride, Ph.D.)
Cover of the book The Kids Will Be Fine by 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Karyl McBride, Ph.D.)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