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謀殺一座城市:高房價、居民洗牌與爭取居住權的戰鬥

How to Kill a City: Gentrification, Inequality, and the Fight for the Neighborhood

Nonfiction, Social & Cultural Studies, Social Science
Cover of the book 如何謀殺一座城市:高房價、居民洗牌與爭取居住權的戰鬥 by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行人股份有限公司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ISBN: 7264869622370
Publisher: 行人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August 23, 2018
Imprint: 行人文化實驗室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ISBN: 7264869622370
Publisher: 行人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August 23, 2018
Imprint: 行人文化實驗室
Language: Chinese

買得起房子,就有未來了嗎? 買不起房子,只要用租的,就沒問題了嗎?
當房價地價攀升,鄰居漸漸換人,不只你沒地方安身立命,這座城市也在死去!

  用房地產帶動經濟,是台灣長年以來官方民間許多人相信的拯救景氣藥方。不過,蓋新房、炒地皮、外部企業投資和高級資產階級入住,真的能讓城市更有活力嗎?

  讓我們先設想,有個房價和租金相對便宜的社區,原本就住有一群居民,或許還有自己一套富有特色的文化。後來有些外來的人們搬進社區,有的人喜歡它房價便宜,有的人喜歡它的文化……漸漸地遷入人口越來越多,社區舊有的生活方式消失,樣貌也有了改變,原本沒有的連鎖餐飲、服飾、售貨店面紛紛駐點,銀行、房地產和大型資本集團也注意到這塊小地方。最後社區蓋起了一棟棟豪華昂貴的房屋,住在裡面的人和以前的人群截然不同,街上看起來繁華興盛,雖然店家已經換過不只一輪,難再看到舊有的老店。那麼,消失的店家和原本的居民跑到哪裡去了呢?

  這個又稱作「縉紳化」的情節在台灣各地都似曾相識,美國更是從一九七○年代以來就有許多城市陸續經歷,還有建築學者專門研究這個現象。作者彼得•莫斯科威茨就住在著名都市計畫研究者珍雅各最鍾愛的紐約一角,但即使是這樣的地方,經過房價房租攀升、居民洗牌的過程,也失去了顏色。以包括紐約在內的四個城市為例,莫斯科威茨拿出身為著名大報記者的追根究柢精神,追蹤了縉紳化怎麼蠶食鯨吞一個個街區,把原本因為人們聚居而形成的城市變身為不顧居民需求的資本生產工具。更重要的是,他也以生動的實例訪談指出,這些街區變化不只是文化和消費者品味選擇的結果,而是有政府的政策和「城市即生意」的意識形態和資本在背後操盤。

  本書提點我們,城市是由強大的利益所形塑,而透過指認出這些特殊利益,我們可以用我們自己的設計,去重新塑造城市。當城市回歸為人們而存在,不用再擔心居住和生活的權利被搶走,安居樂業的一天才有可能到來。

本書重點

  1. 顛覆「人口搬遷和社區文化改變是個人品味選擇,所以無法也不應加以限制」的成見,剝離品味與文化的外衣,提點出都市變遷背後的政治與經濟之手。

  2. 如果將土地增值視為首要目標,對房地產買賣不加限制,社區潰散、住民流離失所都是合乎邏輯的正常結果。

  3. 從微觀的個人行動到鉅觀的政策倡議,我們有權利也有責任打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城市。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買得起房子,就有未來了嗎? 買不起房子,只要用租的,就沒問題了嗎?
當房價地價攀升,鄰居漸漸換人,不只你沒地方安身立命,這座城市也在死去!

  用房地產帶動經濟,是台灣長年以來官方民間許多人相信的拯救景氣藥方。不過,蓋新房、炒地皮、外部企業投資和高級資產階級入住,真的能讓城市更有活力嗎?

  讓我們先設想,有個房價和租金相對便宜的社區,原本就住有一群居民,或許還有自己一套富有特色的文化。後來有些外來的人們搬進社區,有的人喜歡它房價便宜,有的人喜歡它的文化……漸漸地遷入人口越來越多,社區舊有的生活方式消失,樣貌也有了改變,原本沒有的連鎖餐飲、服飾、售貨店面紛紛駐點,銀行、房地產和大型資本集團也注意到這塊小地方。最後社區蓋起了一棟棟豪華昂貴的房屋,住在裡面的人和以前的人群截然不同,街上看起來繁華興盛,雖然店家已經換過不只一輪,難再看到舊有的老店。那麼,消失的店家和原本的居民跑到哪裡去了呢?

  這個又稱作「縉紳化」的情節在台灣各地都似曾相識,美國更是從一九七○年代以來就有許多城市陸續經歷,還有建築學者專門研究這個現象。作者彼得•莫斯科威茨就住在著名都市計畫研究者珍雅各最鍾愛的紐約一角,但即使是這樣的地方,經過房價房租攀升、居民洗牌的過程,也失去了顏色。以包括紐約在內的四個城市為例,莫斯科威茨拿出身為著名大報記者的追根究柢精神,追蹤了縉紳化怎麼蠶食鯨吞一個個街區,把原本因為人們聚居而形成的城市變身為不顧居民需求的資本生產工具。更重要的是,他也以生動的實例訪談指出,這些街區變化不只是文化和消費者品味選擇的結果,而是有政府的政策和「城市即生意」的意識形態和資本在背後操盤。

  本書提點我們,城市是由強大的利益所形塑,而透過指認出這些特殊利益,我們可以用我們自己的設計,去重新塑造城市。當城市回歸為人們而存在,不用再擔心居住和生活的權利被搶走,安居樂業的一天才有可能到來。

本書重點

  1. 顛覆「人口搬遷和社區文化改變是個人品味選擇,所以無法也不應加以限制」的成見,剝離品味與文化的外衣,提點出都市變遷背後的政治與經濟之手。

  2. 如果將土地增值視為首要目標,對房地產買賣不加限制,社區潰散、住民流離失所都是合乎邏輯的正常結果。

  3. 從微觀的個人行動到鉅觀的政策倡議,我們有權利也有責任打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城市。

More books from Social Science

Cover of the book The Landscape of Consumption by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Cover of the book Lessons from the Obama 2012 Grassroots Campaign by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Cover of the book China's Bitter Victory: War with Japan, 1937-45 by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Cover of the book Changing Channels by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Cover of the book Luther and Calvin on Secular Authority by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Cover of the book Viability by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Cover of the book Allopathy Goes Native by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Cover of the book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by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Cover of the book Ayacucho by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Cover of the book Terrorism and Homeland Security by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Cover of the book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Liberalism by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Cover of the book Campaigns and Political Marketing by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Cover of the book Gesture and Power by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Cover of the book Deeper into the Heart of the Rockies: Selected columns from the Denver Post by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Cover of the book Conservation and the City by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