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靈魂 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

Nonfiction, Social & Cultural Studies, Social Science
Cover of the book 中國的靈魂 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 by 張彥,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張彥 ISBN: 3069578654499
Publisher: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February 10, 2019
Imprint: 八旗文化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張彥
ISBN: 3069578654499
Publisher: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February 10, 2019
Imprint: 八旗文化
Language: Chinese

十億生靈迫切地需要信仰的安慰,

佛教、道教、儒家傳統蓬勃復興,基督教也急遽發展,

但是,共產黨能許諾他們一個宗教的淨土?

 

普立茲獎得主──張彥(Ian Johnson)最新力作

五年訪查,遍及北京、山西、四川、上海

當代中國黎民百姓精神生活最貼近的報導。

 

  「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心靈精神的復甦,其規模有如十九世紀美國的『大覺醒』宗教運動。這個發展中的國家正因為劇烈的社會與經濟變遷而徬徨不安。人們湧入新而疏離的城市,在這樣的城市中,他們既沒有朋友,平日生活也願意互相關照的力量。人們殫精竭慮想回答這些問題:我們為何在這裡?什麼才能讓我們真正感到快樂?從個人到社群乃至於國家,我們該如何安身立命?什麼才是我們的靈魂?」

 

  以上是張彥在本書開宗明義的一段話,清楚指出當代中國迫切的精神危機。正當全球的焦點都放在中國的經濟崛起、政治霸權,與中美衝突時,張彥帶領大家回到了一個更根本、更貼近人性的主題:作為中國人,他們如何在一個現代社會安身立命?

 

  所有人類都有信仰、道德、情感的需求,但這個問題對中國人特別迫切,也特別艱難。過去百年來中國經歷了一場規模與深度都難以比擬的巨變:極權統治、文化大革命,最後又以當今社會最赤裸、最肆無忌憚的資本主義告終。這一切不僅摧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抹煞了中國人對於價值、意義與信仰的理解。

 

  然而,中國人也積極地從傳統或外來的文化尋找答案。因此宗教,不管是古老的佛教、道教、儒家與民間信仰,還是西方引進的羅馬天主教、基督新教,正如火如荼的展開。據統計,今天全中國約有兩億左右的佛教與道教徒。就連處處受到中共掣肘的基督教,據估計都多達將近六千萬信徒,在1949年之後以每年7%的速度增加。

 

  這場巨大的宗教復興現象是如何展開的?《紐約時報》資深記者張彥試圖為這場運動留下歷史見證。張彥花了五年的時間走訪北京、山西、成都、上海、蘇州、金華等地,採訪中國的佛教、道教與基督教徒,以及傳統民俗的實踐者,記錄了中國老百姓是如何在政治高壓、道德淪喪的社會中,一點一滴在灰燼中挽救幾乎被毀滅的精神與文化遺產,同時試圖在時代變局中開創新意義。

 

  本書的主人翁遍及中國多處,包括北京妙峰山進香團的倪振山、倪金堂一家、山西陽高的陰陽先生李滿山、李斌一家、弟子遍布政商高層的儒學大師南懷瑾、內丹師傅王力平,以及成都「秋雨聖約」教會與其牧師王怡等等。他們有的名聞全中國,有的只是市井小民。有的透過冥想、讀經、求神問卜、酬神進香,安頓一己的身心靈;有的致力於社會倫理的昇華改造,甚至勇於挑戰當局底線。共通的是他們都是中國方興未艾的宗教復興的一部分。當外在的世界已經無可期待,他們回頭追求內在的精神力量。

 

  中國共產政權對宗教的態度是又愛又恨的。一方面北京刻意扶植官方認可的傳統宗教以恢復民族自信、鞏固政權,一方面對外來宗教卻充滿敵意,深怕宗教團體會擴大為可能挑戰政權的「公民社會」。儘管中共對宗教的管理日益緊縮,但張彥相信,長期來看,宗教力量可以為中國帶來價值與信仰的重生,有助於中國成為一個成熟、健康的文明社會,甚至在一個惶惶不安的時代,有助於全球的文明對話。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邢福增(香港中文大學神學院院長)
  林敬智(政大宗教所助理教授)

**  ★聯合推薦:**
  林育立(駐德記者)、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胡忠信(資深媒體人)、康豹(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楊憲宏(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理事長)、趙思樂(《她們的征途》作者)、蔡源林(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釋昭慧法師(玄奘大學宗教系系主任)

**  ★國際專家學者讚譽**
  哈金(2005福克納獎、1999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中國的靈魂》是一本豐富、翔實、及時的作品,它探討了中國人生活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面。張彥的文筆舉重若輕,對人物與事件都有深刻的觀察與豐富的個人體悟。每一篇章都是張彥對中國長達二十多年的關注以及嚴謹研究的結晶。本書也有著強烈的個人色彩,字裡行間吐露著他豐沛的情感。這是一本非凡的傑作。」

  邢福增(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中國的靈魂》敍述了各種形式的心靈故事,涉及基督教家庭教會的領袖及慕道者、民間信仰的進香客、道教及佛教的實踐者,在在說明在文革後中國,宗教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翻天覆地變化中,業已成為中國社會的重要事實,也是中國共產黨無法否認的精神及靈性訴求。」

  廖亦武(中國流亡作家、《上帝是紅色的》作者):「張彥其人其書,都是看上去仙風道骨,內心卻蘊含深邃的社會批判和終極關懷,這兼具了中國傳統的儒道釋,以及底層江湖的反叛——我不知這是否源於他1980年代至今,大部分時間都扎根在中國,走街串巷,訪貧問苦,摸爬滾打?留在中國歷史中的西方學者,從古至今,屈指可數,張彥肯定是其中之一;而在當代,繼哈佛孔飛力的《叫魂》之後,最為傑出的,當推張彥三段式結構的傑作《野草》和《中國的靈魂》。」

  廖彥博(本書譯者):「張彥和筆下的人物一起生活,參加廟會的喜慶,分擔喪禮的悲痛,因為是真正的朋友,帶著設身處地的真感情。他的文字,因而在冷靜犀利之外,另帶有一種特殊的溫厚。」

  裘小龍(中國作家):「中國傳統的批評理論有謂『六經皆為我註腳』,張彥在本書中做到了。他同時以參與者與觀察者的雙重身分,綜合了理論探索與個人真實生活體驗,使其兩者互為註腳,成為方法上的新突破。想要瞭解當代中國本書非讀不可。」

  宋怡明(Michael Szonyu,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魯迅曾經說過,一段路走得人多了,就成了一條新路。《中國的靈魂》向我們展示,今天的中國人民如何在二十一世界為中國的宗教探索出新的道路,儘管他們有的堅毅果決,有的躊躇再三。宗教的回歸與興盛或許是幾十年來中國急遽的變化當中最驚人的一環。張彥以熟練細膩的文筆引導我們認識中國的新宗教世界當中的重要儀式、慶典,以及幾位領袖人物。這是一本優美、感人、且鞭辟入裡的著作。」

  何偉(Peter Hessler,《尋路中國》作者):「《中國的靈魂》是報導文學中的奇蹟。張彥花了五年的時間遊歷中國,記錄了許多外人未曾見過的宗教儀式,包含葬禮、寺廟典禮、算命、內丹、道教修煉、地下基督教等等。張彥不僅呈現了歷歷在目的細節觀察,也寫得非常動容,筆下的人物經常感人又深刻。當前關於中國政治與經濟的書可謂汗牛充棟,但這是一本關於中國一般老百姓的文化與道德生活的經典。」

  張彤禾(Leslie T. Chang,《工廠女孩》作者):「張彥的書不談當代中國光鮮亮麗的表面,卻挖掘了底層神聖的一面──儀式與傳統、神話與信仰編織的宗教世界──過去千百年來它滋養著中國,今天也仍然如此。在依循傳統陰曆年的一日又一日中,張彥踏上一趟精采、深入的旅程──從北京妙峰山朝聖、到成都的基督新教聚會,再到山西農村裡的道教葬禮與占卜吉凶。中國人的靈魂與心聲躍然紙上。這本生動、嚴謹的著作在探討當代中國宗教信仰上的成就,短期內很難被超越。」

  潘卡吉(Pankaj Mishra,《從帝國廢墟中崛起》作者):「多年來張彥一直都是一位博學且慷慨的指導者,帶領我們看清楚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國家轉型如何發展。在《中國的靈魂》當中,他匠心獨具地踏上一條過去很少人走過的路:對宗教與靈魂的渴望如何改變了數以百萬記的中國人?」

  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全球知名宗教學者):「這本迷人的作品顛覆了今天很多人認為宗教是歷史遺跡的說法。相反的,在經過一世紀的暴力破壞之後,今日中國精神性的強力回歸說明了宗教是無法用外力壓制的,它很可能是人性的一部份。」

  《華盛頓郵報》:「一般西方人都以為中國社會沒有宗教,至少在一個集權政府控制下的物質資本主義中國當中不會有宗教。但記者張彥透過《中國的靈魂》證明這種觀點是錯的……本書真實而感人。」

  《紐約時報書評》:「觀察入微、深入人物內心的大師傑作……張彥的文字告訴我們,渴望信仰並為生命尋找意義的一般中國老百姓,來不及等待習主席精心打造的中國夢。道教、佛教、儒家的信徒現在被允許重建寺廟,往昔儀式傳統的記憶再次復甦,被信徒重新帶回中國。」

  《經濟學人》:「多年人張彥一直關注中國的宗教問題,他在2001年已在《華爾街日報》憑著報導中共對法輪功的鎮壓而獲得普立茲獎。十八、十九世紀的時候美國的基督教經歷了一場『大覺醒』,群眾的宗教熱情導致了重大的社會與政治變革,而這似乎正是今天在中國發生的……」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十億生靈迫切地需要信仰的安慰,

佛教、道教、儒家傳統蓬勃復興,基督教也急遽發展,

但是,共產黨能許諾他們一個宗教的淨土?

 

普立茲獎得主──張彥(Ian Johnson)最新力作

五年訪查,遍及北京、山西、四川、上海

當代中國黎民百姓精神生活最貼近的報導。

 

  「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心靈精神的復甦,其規模有如十九世紀美國的『大覺醒』宗教運動。這個發展中的國家正因為劇烈的社會與經濟變遷而徬徨不安。人們湧入新而疏離的城市,在這樣的城市中,他們既沒有朋友,平日生活也願意互相關照的力量。人們殫精竭慮想回答這些問題:我們為何在這裡?什麼才能讓我們真正感到快樂?從個人到社群乃至於國家,我們該如何安身立命?什麼才是我們的靈魂?」

 

  以上是張彥在本書開宗明義的一段話,清楚指出當代中國迫切的精神危機。正當全球的焦點都放在中國的經濟崛起、政治霸權,與中美衝突時,張彥帶領大家回到了一個更根本、更貼近人性的主題:作為中國人,他們如何在一個現代社會安身立命?

 

  所有人類都有信仰、道德、情感的需求,但這個問題對中國人特別迫切,也特別艱難。過去百年來中國經歷了一場規模與深度都難以比擬的巨變:極權統治、文化大革命,最後又以當今社會最赤裸、最肆無忌憚的資本主義告終。這一切不僅摧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抹煞了中國人對於價值、意義與信仰的理解。

 

  然而,中國人也積極地從傳統或外來的文化尋找答案。因此宗教,不管是古老的佛教、道教、儒家與民間信仰,還是西方引進的羅馬天主教、基督新教,正如火如荼的展開。據統計,今天全中國約有兩億左右的佛教與道教徒。就連處處受到中共掣肘的基督教,據估計都多達將近六千萬信徒,在1949年之後以每年7%的速度增加。

 

  這場巨大的宗教復興現象是如何展開的?《紐約時報》資深記者張彥試圖為這場運動留下歷史見證。張彥花了五年的時間走訪北京、山西、成都、上海、蘇州、金華等地,採訪中國的佛教、道教與基督教徒,以及傳統民俗的實踐者,記錄了中國老百姓是如何在政治高壓、道德淪喪的社會中,一點一滴在灰燼中挽救幾乎被毀滅的精神與文化遺產,同時試圖在時代變局中開創新意義。

 

  本書的主人翁遍及中國多處,包括北京妙峰山進香團的倪振山、倪金堂一家、山西陽高的陰陽先生李滿山、李斌一家、弟子遍布政商高層的儒學大師南懷瑾、內丹師傅王力平,以及成都「秋雨聖約」教會與其牧師王怡等等。他們有的名聞全中國,有的只是市井小民。有的透過冥想、讀經、求神問卜、酬神進香,安頓一己的身心靈;有的致力於社會倫理的昇華改造,甚至勇於挑戰當局底線。共通的是他們都是中國方興未艾的宗教復興的一部分。當外在的世界已經無可期待,他們回頭追求內在的精神力量。

 

  中國共產政權對宗教的態度是又愛又恨的。一方面北京刻意扶植官方認可的傳統宗教以恢復民族自信、鞏固政權,一方面對外來宗教卻充滿敵意,深怕宗教團體會擴大為可能挑戰政權的「公民社會」。儘管中共對宗教的管理日益緊縮,但張彥相信,長期來看,宗教力量可以為中國帶來價值與信仰的重生,有助於中國成為一個成熟、健康的文明社會,甚至在一個惶惶不安的時代,有助於全球的文明對話。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邢福增(香港中文大學神學院院長)
  林敬智(政大宗教所助理教授)

**  ★聯合推薦:**
  林育立(駐德記者)、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胡忠信(資深媒體人)、康豹(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楊憲宏(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理事長)、趙思樂(《她們的征途》作者)、蔡源林(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釋昭慧法師(玄奘大學宗教系系主任)

**  ★國際專家學者讚譽**
  哈金(2005福克納獎、1999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中國的靈魂》是一本豐富、翔實、及時的作品,它探討了中國人生活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面。張彥的文筆舉重若輕,對人物與事件都有深刻的觀察與豐富的個人體悟。每一篇章都是張彥對中國長達二十多年的關注以及嚴謹研究的結晶。本書也有著強烈的個人色彩,字裡行間吐露著他豐沛的情感。這是一本非凡的傑作。」

  邢福增(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中國的靈魂》敍述了各種形式的心靈故事,涉及基督教家庭教會的領袖及慕道者、民間信仰的進香客、道教及佛教的實踐者,在在說明在文革後中國,宗教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翻天覆地變化中,業已成為中國社會的重要事實,也是中國共產黨無法否認的精神及靈性訴求。」

  廖亦武(中國流亡作家、《上帝是紅色的》作者):「張彥其人其書,都是看上去仙風道骨,內心卻蘊含深邃的社會批判和終極關懷,這兼具了中國傳統的儒道釋,以及底層江湖的反叛——我不知這是否源於他1980年代至今,大部分時間都扎根在中國,走街串巷,訪貧問苦,摸爬滾打?留在中國歷史中的西方學者,從古至今,屈指可數,張彥肯定是其中之一;而在當代,繼哈佛孔飛力的《叫魂》之後,最為傑出的,當推張彥三段式結構的傑作《野草》和《中國的靈魂》。」

  廖彥博(本書譯者):「張彥和筆下的人物一起生活,參加廟會的喜慶,分擔喪禮的悲痛,因為是真正的朋友,帶著設身處地的真感情。他的文字,因而在冷靜犀利之外,另帶有一種特殊的溫厚。」

  裘小龍(中國作家):「中國傳統的批評理論有謂『六經皆為我註腳』,張彥在本書中做到了。他同時以參與者與觀察者的雙重身分,綜合了理論探索與個人真實生活體驗,使其兩者互為註腳,成為方法上的新突破。想要瞭解當代中國本書非讀不可。」

  宋怡明(Michael Szonyu,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魯迅曾經說過,一段路走得人多了,就成了一條新路。《中國的靈魂》向我們展示,今天的中國人民如何在二十一世界為中國的宗教探索出新的道路,儘管他們有的堅毅果決,有的躊躇再三。宗教的回歸與興盛或許是幾十年來中國急遽的變化當中最驚人的一環。張彥以熟練細膩的文筆引導我們認識中國的新宗教世界當中的重要儀式、慶典,以及幾位領袖人物。這是一本優美、感人、且鞭辟入裡的著作。」

  何偉(Peter Hessler,《尋路中國》作者):「《中國的靈魂》是報導文學中的奇蹟。張彥花了五年的時間遊歷中國,記錄了許多外人未曾見過的宗教儀式,包含葬禮、寺廟典禮、算命、內丹、道教修煉、地下基督教等等。張彥不僅呈現了歷歷在目的細節觀察,也寫得非常動容,筆下的人物經常感人又深刻。當前關於中國政治與經濟的書可謂汗牛充棟,但這是一本關於中國一般老百姓的文化與道德生活的經典。」

  張彤禾(Leslie T. Chang,《工廠女孩》作者):「張彥的書不談當代中國光鮮亮麗的表面,卻挖掘了底層神聖的一面──儀式與傳統、神話與信仰編織的宗教世界──過去千百年來它滋養著中國,今天也仍然如此。在依循傳統陰曆年的一日又一日中,張彥踏上一趟精采、深入的旅程──從北京妙峰山朝聖、到成都的基督新教聚會,再到山西農村裡的道教葬禮與占卜吉凶。中國人的靈魂與心聲躍然紙上。這本生動、嚴謹的著作在探討當代中國宗教信仰上的成就,短期內很難被超越。」

  潘卡吉(Pankaj Mishra,《從帝國廢墟中崛起》作者):「多年來張彥一直都是一位博學且慷慨的指導者,帶領我們看清楚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國家轉型如何發展。在《中國的靈魂》當中,他匠心獨具地踏上一條過去很少人走過的路:對宗教與靈魂的渴望如何改變了數以百萬記的中國人?」

  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全球知名宗教學者):「這本迷人的作品顛覆了今天很多人認為宗教是歷史遺跡的說法。相反的,在經過一世紀的暴力破壞之後,今日中國精神性的強力回歸說明了宗教是無法用外力壓制的,它很可能是人性的一部份。」

  《華盛頓郵報》:「一般西方人都以為中國社會沒有宗教,至少在一個集權政府控制下的物質資本主義中國當中不會有宗教。但記者張彥透過《中國的靈魂》證明這種觀點是錯的……本書真實而感人。」

  《紐約時報書評》:「觀察入微、深入人物內心的大師傑作……張彥的文字告訴我們,渴望信仰並為生命尋找意義的一般中國老百姓,來不及等待習主席精心打造的中國夢。道教、佛教、儒家的信徒現在被允許重建寺廟,往昔儀式傳統的記憶再次復甦,被信徒重新帶回中國。」

  《經濟學人》:「多年人張彥一直關注中國的宗教問題,他在2001年已在《華爾街日報》憑著報導中共對法輪功的鎮壓而獲得普立茲獎。十八、十九世紀的時候美國的基督教經歷了一場『大覺醒』,群眾的宗教熱情導致了重大的社會與政治變革,而這似乎正是今天在中國發生的……」

More books from Social Science

Cover of the book The Poetry of Radio by 張彥
Cover of the book Harmonising Demographic and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for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Survey Research by 張彥
Cover of the book Language Origin: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by 張彥
Cover of the book The Moral Sense by 張彥
Cover of the book Rural Life and Culture in the Upper Cumberland by 張彥
Cover of the book Human Manipulation by 張彥
Cover of the book 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 by 張彥
Cover of the book The Morality of Defensive War by 張彥
Cover of the book Improving Global Health by 張彥
Cover of the book Monday Morning Quarterback by 張彥
Cover of the book Zu: Herfried Münkler - Thomas Hobbes by 張彥
Cover of the book Essential Writings Volume 3 by 張彥
Cover of the book The Bellwether by 張彥
Cover of the book Esquisse d'une histoire de la philosophie indienne by 張彥
Cover of the book The Wicked Lady by 張彥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