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親子天下 | ISBN: | 6931000000013 |
Publisher: | 親子天下 | Publication: | March 1, 2016 |
Imprint: | 親子天下Baby寶寶季刊 | Language: | Chinese |
Author: | 親子天下 |
ISBN: | 6931000000013 |
Publisher: | 親子天下 |
Publication: | March 1, 2016 |
Imprint: | 親子天下Baby寶寶季刊 |
Language: | Chinese |
35個不一樣的才藝課
塗鴉牆壁、河邊騎水牛、摸蟒蛇、
玩積木、騎滑步車、用食材玩創作……
這些在過去不太像是需要付錢上課的內容,
卻是近來深受家長喜愛的幼兒才藝課。
學才藝,不再只是學樂器、學跳舞,
而有更多不一樣的選擇!
文│邱紹雯、秦嘉彌、施逸筠、楊惠琪
攝影│黃建賓、徐榕志、鄒保祥
插畫│黃鼻子
提到幼兒才藝課,你會想到什麼?坐在教室內彈琴、坐著拿筆畫畫、跟著老師的動作跳舞,還是學文法背英文單字?近年來,隨著「以幼兒發展為本位」的學前教育觀念受到重視,坊間幼兒才藝課的內容也有著翻天覆地的改變。
從跟著爸媽一起開心唱歌搖擺、用顏料塗鴉牆壁、自己創作繪本、邊做科學實驗邊說英文,到走出戶外騎水牛、騎滑步車,一個個在過去看起來不太像是需要付錢上課的內容,吸引一批「愛上課」的家長趨之若鶩,也勾勒出今日學前幼兒才藝課的多元樣貌。
才藝課不一定是苦哈哈的上課 幼兒才藝課出現四大翻轉趨勢
這股新興的學前課熱潮中,愈來愈多才藝課重視多元統整的能力、遊戲式及動手做的學習,
帶著孩子從「學」才藝,到「玩」才藝,有著以下翻轉趨勢:
趨勢一:學習目的翻轉
昔:學習一技之長
今:創造快樂的學習經驗
傳統的才藝課,過度強調技能的訓練或追求認知提升,常讓家長認為,花錢送孩子上課是為了學「一技之長」,要看到立竿見影的具體成效。但在今日,興趣與感受的啟蒙,能否先讓孩子有快樂學習的經驗,進而養成願意主動學習、擁有滋養生命的能量,反而才是家長在意的重點,也讓許多課程重啟發、過程,更勝結果。
「家長過去都會問,亂七八糟畫在家畫就好了,幹嘛要花錢?」大金剛塗鴉遊戲動物園創辦人陳建宏解釋,探索、發現才是幼兒教育的重點,若一開始學畫,是去學老師怎麼畫出一隻獅子、老虎,只會限縮孩子的想像空間,讓孩子天馬行空的塗鴉遊戲、去探索顏色的變化,才是快樂的入門課程。
不走專業化技能導向的觀念也出現在體能課程上,包括騎滑步車、運動遊戲等,皆希望讓孩子透過運動來認識身體,學習運用基本的動作能力,而不是為了要培訓小選手。
趨勢二:教學中心翻轉
昔:單向傳授知識
今:針對孩子特質設計活動
傳統老師在課堂上,偏向「上對下」的單向傳授知識,今日,有幼教理念的老師會以孩子為中心出發思考,包括能針對孩子不同階段發展的特質及需要設計活動,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替他們準備適合使用的工具與設備,才不會因為給予過度困難的任務,扼殺了學習的自信心。
「現在老師的角色應該是引導,而非教導,」雲門教室資深老師林怡君指出,傳統舞蹈教室的老師多半是用「教」的,但雲門老師是用「引導」的方式,帶領孩子做身體的學習,所以,課程最後不會看到每個孩子都學會跳同樣的一支舞,卻可以讓每個孩子跳出屬於自己的舞。
同樣的,在來自韓國的「筆歐繪」繪本創作教室中,是由孩子去決定想要創作的故事,主角、劇情的延伸、怎麼畫都是由孩子主導,老師不會干涉或否定,只引導與協助。
「以小孩為中心的觀念,也代表能尊重個體的差異,保留每個人獨特的生命經驗,美學的價值才會多元,」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兼任講師、小盒子藝術教育中心總監陳宏誠解釋,過去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是以大人的角度替孩子決定好創作的畫面或流程,以至於只能看到規格化的成品。
趨勢三:課程面貌翻轉
昔:單一制式
今:混搭課程,開啟五感學習
另外,昔日才藝課程的面貌較為單一,如今愈來愈多跳脫制式教學的課程,融合繪本、音樂、繪畫、戲劇等多樣元素,且走遊戲、體驗、生活化的方式,進而開啟幼兒五感的學習。
例如小盒子藝術教育中心藝術家任務體驗課程,從用心經營具美感及教育性的空間開始,讓孩子從玩土、戲水到製作食物來體驗生活,看似在玩的每個步驟,其實都有很深刻的藝術理念。或是Baby Chefs小小廚師課,一堂課環繞同個主題,先聽繪本故事,再進行延伸的遊戲與勞作,最後才進入料理創作,讓料理課不只是學做菜。
混搭風也是近期吹起的新趨勢,包括結合品格教育與防身健體概念的「唐詩功夫」、以英文進行科學活動的「Dr. Sparks小科學家俱樂部」等,都讓才藝課呈現更為豐富的樣貌。
趨勢四:家長角色翻轉
昔:單純接送上下課
今:親子共同參與
親子參與也是今日學前才藝課中很重要的核心精神,三歲前的課程多半需家長陪同,才能讓孩子在團體中有安全感的學習,因而課程的概念也會從過去「送孩子上課」,到「家長一起學」,家長態度應是參與,但不過度介入。
小盒子藝術教育中心教學長趙慧凡表示,孩子一歲到兩歲時,家長最好是陪在孩子身邊一起投入課程,因為老師給的指令多半是給家長,會透過大人的嘴、也是孩子最能吸收的語言,再講給孩子聽。
但兩歲到三歲,隨著孩子的身體能力大躍進,他們開始什麼都想要自己來,可以試著讓孩子在前,家長在後方,或保持一、兩步的距離,必須重視孩子長大這件事,不要太多的動作介入。此時,老師角色應該是透過小孩去講給家長聽,引導小孩去跟家長分享,他們會為此而認真學習。三歲後,孩子開始想多和同儕及老師互動,家長不用一定出現在教室內,可以隔著玻璃觀察孩子的行為,此階段,較像是透過朋友講給朋友聽的方式學習,逐漸獨立上課。
但無論課程是否規定家長陪同,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都認為,家長應該跟著孩子一起學才藝,例如,孩子學小提琴,父母就應該涉獵相關知識,回家才能與孩子一起談音樂,把孩子在才藝班接觸到的,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2歲後的幼兒逐漸建立自我意識,父母為滿足孩子的學習欲望,
也是學前課程受到需求的原因。
爸媽最想選的幼兒才藝課:
No1.音樂課
No2.體能課
No3.藝術課
No4.語言課
No5.律動課
選擇幼兒才藝課,家長最在意:
No1.老師對孩子的態度
No2.課程對孩子的啟發
No3.創意教學的內容
No4.師資背景
No5.課程價格
35個不一樣的才藝課
塗鴉牆壁、河邊騎水牛、摸蟒蛇、
玩積木、騎滑步車、用食材玩創作……
這些在過去不太像是需要付錢上課的內容,
卻是近來深受家長喜愛的幼兒才藝課。
學才藝,不再只是學樂器、學跳舞,
而有更多不一樣的選擇!
文│邱紹雯、秦嘉彌、施逸筠、楊惠琪
攝影│黃建賓、徐榕志、鄒保祥
插畫│黃鼻子
提到幼兒才藝課,你會想到什麼?坐在教室內彈琴、坐著拿筆畫畫、跟著老師的動作跳舞,還是學文法背英文單字?近年來,隨著「以幼兒發展為本位」的學前教育觀念受到重視,坊間幼兒才藝課的內容也有著翻天覆地的改變。
從跟著爸媽一起開心唱歌搖擺、用顏料塗鴉牆壁、自己創作繪本、邊做科學實驗邊說英文,到走出戶外騎水牛、騎滑步車,一個個在過去看起來不太像是需要付錢上課的內容,吸引一批「愛上課」的家長趨之若鶩,也勾勒出今日學前幼兒才藝課的多元樣貌。
才藝課不一定是苦哈哈的上課 幼兒才藝課出現四大翻轉趨勢
這股新興的學前課熱潮中,愈來愈多才藝課重視多元統整的能力、遊戲式及動手做的學習,
帶著孩子從「學」才藝,到「玩」才藝,有著以下翻轉趨勢:
趨勢一:學習目的翻轉
昔:學習一技之長
今:創造快樂的學習經驗
傳統的才藝課,過度強調技能的訓練或追求認知提升,常讓家長認為,花錢送孩子上課是為了學「一技之長」,要看到立竿見影的具體成效。但在今日,興趣與感受的啟蒙,能否先讓孩子有快樂學習的經驗,進而養成願意主動學習、擁有滋養生命的能量,反而才是家長在意的重點,也讓許多課程重啟發、過程,更勝結果。
「家長過去都會問,亂七八糟畫在家畫就好了,幹嘛要花錢?」大金剛塗鴉遊戲動物園創辦人陳建宏解釋,探索、發現才是幼兒教育的重點,若一開始學畫,是去學老師怎麼畫出一隻獅子、老虎,只會限縮孩子的想像空間,讓孩子天馬行空的塗鴉遊戲、去探索顏色的變化,才是快樂的入門課程。
不走專業化技能導向的觀念也出現在體能課程上,包括騎滑步車、運動遊戲等,皆希望讓孩子透過運動來認識身體,學習運用基本的動作能力,而不是為了要培訓小選手。
趨勢二:教學中心翻轉
昔:單向傳授知識
今:針對孩子特質設計活動
傳統老師在課堂上,偏向「上對下」的單向傳授知識,今日,有幼教理念的老師會以孩子為中心出發思考,包括能針對孩子不同階段發展的特質及需要設計活動,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替他們準備適合使用的工具與設備,才不會因為給予過度困難的任務,扼殺了學習的自信心。
「現在老師的角色應該是引導,而非教導,」雲門教室資深老師林怡君指出,傳統舞蹈教室的老師多半是用「教」的,但雲門老師是用「引導」的方式,帶領孩子做身體的學習,所以,課程最後不會看到每個孩子都學會跳同樣的一支舞,卻可以讓每個孩子跳出屬於自己的舞。
同樣的,在來自韓國的「筆歐繪」繪本創作教室中,是由孩子去決定想要創作的故事,主角、劇情的延伸、怎麼畫都是由孩子主導,老師不會干涉或否定,只引導與協助。
「以小孩為中心的觀念,也代表能尊重個體的差異,保留每個人獨特的生命經驗,美學的價值才會多元,」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兼任講師、小盒子藝術教育中心總監陳宏誠解釋,過去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是以大人的角度替孩子決定好創作的畫面或流程,以至於只能看到規格化的成品。
趨勢三:課程面貌翻轉
昔:單一制式
今:混搭課程,開啟五感學習
另外,昔日才藝課程的面貌較為單一,如今愈來愈多跳脫制式教學的課程,融合繪本、音樂、繪畫、戲劇等多樣元素,且走遊戲、體驗、生活化的方式,進而開啟幼兒五感的學習。
例如小盒子藝術教育中心藝術家任務體驗課程,從用心經營具美感及教育性的空間開始,讓孩子從玩土、戲水到製作食物來體驗生活,看似在玩的每個步驟,其實都有很深刻的藝術理念。或是Baby Chefs小小廚師課,一堂課環繞同個主題,先聽繪本故事,再進行延伸的遊戲與勞作,最後才進入料理創作,讓料理課不只是學做菜。
混搭風也是近期吹起的新趨勢,包括結合品格教育與防身健體概念的「唐詩功夫」、以英文進行科學活動的「Dr. Sparks小科學家俱樂部」等,都讓才藝課呈現更為豐富的樣貌。
趨勢四:家長角色翻轉
昔:單純接送上下課
今:親子共同參與
親子參與也是今日學前才藝課中很重要的核心精神,三歲前的課程多半需家長陪同,才能讓孩子在團體中有安全感的學習,因而課程的概念也會從過去「送孩子上課」,到「家長一起學」,家長態度應是參與,但不過度介入。
小盒子藝術教育中心教學長趙慧凡表示,孩子一歲到兩歲時,家長最好是陪在孩子身邊一起投入課程,因為老師給的指令多半是給家長,會透過大人的嘴、也是孩子最能吸收的語言,再講給孩子聽。
但兩歲到三歲,隨著孩子的身體能力大躍進,他們開始什麼都想要自己來,可以試著讓孩子在前,家長在後方,或保持一、兩步的距離,必須重視孩子長大這件事,不要太多的動作介入。此時,老師角色應該是透過小孩去講給家長聽,引導小孩去跟家長分享,他們會為此而認真學習。三歲後,孩子開始想多和同儕及老師互動,家長不用一定出現在教室內,可以隔著玻璃觀察孩子的行為,此階段,較像是透過朋友講給朋友聽的方式學習,逐漸獨立上課。
但無論課程是否規定家長陪同,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都認為,家長應該跟著孩子一起學才藝,例如,孩子學小提琴,父母就應該涉獵相關知識,回家才能與孩子一起談音樂,把孩子在才藝班接觸到的,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2歲後的幼兒逐漸建立自我意識,父母為滿足孩子的學習欲望,
也是學前課程受到需求的原因。
爸媽最想選的幼兒才藝課:
No1.音樂課
No2.體能課
No3.藝術課
No4.語言課
No5.律動課
選擇幼兒才藝課,家長最在意:
No1.老師對孩子的態度
No2.課程對孩子的啟發
No3.創意教學的內容
No4.師資背景
No5.課程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