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Fiction & Literature, Literary
Cover of the book 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by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城邦出版集團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ISBN: 3119862623046
Publisher: 城邦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September 6, 2016
Imprint: 貓頭鷹出版社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ISBN: 3119862623046
Publisher: 城邦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September 6, 2016
Imprint: 貓頭鷹出版社
Language: Chinese

★2015諾貝爾文學獎系列作
★百年第一人╳記者╳文獻文學獲獎
★作品授權52個國家,翻譯成47種語言
★俄文版直譯,由吳佳靜老師(政大斯拉夫語系)審訂
★台灣版限量作者簽名

全世界的幸福都抵不上無辜孩子的一滴淚水。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系列作,為時代的苦難與勇氣發聲
2015是二戰終戰70周年,2015年ISIS持續恐攻,2015年難民潮中海灘的小男孩引起全球關注,2014年俄羅斯與烏克蘭爆發危機,普丁的強人政治再次受到注目。這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亞歷塞維奇別具意義。她花費三、四年書寫,記錄超過500人的對談,收錄101篇故事。從戰爭時年僅2到15歲的孩童回憶,拼寫出一個世代的聲音,一幅不同的人性圖像。

「當時像我們這樣的人很多,大家都在尋找自己的父母,即便父母已經死了,他們仍會繼續尋找……」

◎不要把我媽媽埋進坑裡。她會醒來……
對他們來說,死亡,不是從課本上學會的,而是用他們純真的雙眼。
二戰期間在蘇聯有100萬兒童死亡。假使透過這101個孩子的眼睛,我們是否可以看到戰爭的真相?不再是勝利與榮耀,而是瘋狂與荒謬。

◎我是沒有童年的人,代替童年的,是戰爭
這裡沒有英雄、沒有名人,每個都是平凡人物,但他們的真實經歷卻比小說更驚人。即便孩子們不必上火線作戰,但在戰火中成長,在行刑者與受害者之間長大,看著俄羅斯軍人與德軍交替出現,見過無數屍體,有個孩子說他以為戰爭中只有男人會死亡,原來女人也會死。有的孩子說,戰爭在他們的想像中是一生最有意思的大事,是最大的冒險,當真正的戰爭發生在眼前,人們卻都傻了,變成了啞巴,只能瞪著恐懼的眼睛。他們的童年在戰爭裡學會挨餓、也學會祈禱,最終成了沒有童年的人。

◎透過戰爭我們看見人性
書寫的內容誇越1917年到今日,如同啟示錄般的文學,用多種聲音拼貼出時代全景,精確描寫人性與社會。不只是記錄事件和事實,也是記錄人類情感的歷史。我們因此了解在事件中,人們如何思考、理解、記憶,他們相信與否,他們面對哪些希望與恐懼。亞歷塞維奇說:假如我們不去記錄,在數十年後我們會很快地忘卻,或是拒絕面對。或許我們從來不明白何謂戰爭的真實,那不是英雄主義、家國光榮,或用戰爭換取和平所能掩蓋的,唯有透過如此貼近真實的文字,才能讓我們體悟戰爭的殘酷。今日在世界各地仍舊不時發生戰爭與恐攻,處於和平地帶的我們,唯有直視這些苦難,才能面對與理解,或許才能再次喚醒人性的良知,與了解生處和平地區的我們何等幸運。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文靜/商周集團執行長
王聰威/小說家
王薇君/中華民國兒童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
冬陽/小說書評人
吳玉山/中研院院士、中研院政治所特聘研究員
吳維寧/以色列自由作家
何飛鵬/城邦出版集團 首席執行長
李彥龍/中山女高歷史教師
東年/小說家
南方朔/文化評論人
郝譽翔/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作家
陳仁姮/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歷史學博士、交通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陳文茜/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監事
陳明莉/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陳昭珍/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兼教務長
陳祺勳/個人意見部落格格主
陳樂融/作家、主持人
陳穎青/資深出版人
郭強生/作家、教授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張翠容/香港新聞工作者
張鐵志/文化與政治評論作家
莊德仁/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博士,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馮喬蘭/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黃益中/熱血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葉大華/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
詹宏志/作家、網路家庭董事長
蔡詩萍/台北之音台長、POP Radio節目主持人
蔡英文/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蔡康永/主持人、作家
歐茵西/台灣大學外文系退休教授、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系兼任教授
劉心華/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系教授
蕭道中/輔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賴盈銓/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薛化元/政治大學台史所教授
蘇淑燕/淡江大學俄文系系主任

【好評再三】

「亞歷塞維奇的作品,一再向我們展示報告文學的力量,一種久違了的文體價值。《我還是想念你,媽媽》雖寫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但戰爭至今沒有停止過,最大受害者依然是孩子,他們微弱的聲音最終能夠透過作者的文字功力,變得響亮,令發動戰爭者無法迴避,同時也讓烽火兒童的面貌得以被看見,而且真實得使我們感到羞愧。」
——張翠容/香港新聞工作者

「我第一次知道白俄羅斯記者作家亞歷塞維奇,乃因她得了二○一五年諾貝爾文學獎。那年,我很快找到她唯一的在台中譯本著作《車諾比的悲鳴》,訪談文字,鏤刻了車諾比核災此恨綿綿的後遺症。我被感動了,記者可以做的事,真的很多。
終於她的四本記者眼光下的「文獻文學」作品,可以一次呈現於台灣讀者的面前了,我對台灣出版界的誠意,尤其感謝。所有的文字敘述,都有『經驗層次』與『剪裁選擇』的交錯,既是紀實也是創作。亞歷塞維奇讓世人看到了記者的良心,看到了寫作的能量,她在媒體日漸商業化、庸俗化的年代,點起一盞溫暖的燈!」
——蔡詩萍/台北之音台長、POP Radio節目主持人

「她的書具有危險的力量,記錄著二十世紀的暴力、愚蠢與殘酷,讓讀者毫無冷場。」
——德國國家廣播電台

「亞歷塞維奇為歷史中的灰色地帶舉起一盞明燈。」
——瑞典赫爾辛伯格日報

「那有如複調音樂般的作品,為當代世人的苦難與勇氣樹立了一座紀念碑。」
——二〇一五諾貝爾文學獎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2015諾貝爾文學獎系列作
★百年第一人╳記者╳文獻文學獲獎
★作品授權52個國家,翻譯成47種語言
★俄文版直譯,由吳佳靜老師(政大斯拉夫語系)審訂
★台灣版限量作者簽名

全世界的幸福都抵不上無辜孩子的一滴淚水。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系列作,為時代的苦難與勇氣發聲
2015是二戰終戰70周年,2015年ISIS持續恐攻,2015年難民潮中海灘的小男孩引起全球關注,2014年俄羅斯與烏克蘭爆發危機,普丁的強人政治再次受到注目。這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亞歷塞維奇別具意義。她花費三、四年書寫,記錄超過500人的對談,收錄101篇故事。從戰爭時年僅2到15歲的孩童回憶,拼寫出一個世代的聲音,一幅不同的人性圖像。

「當時像我們這樣的人很多,大家都在尋找自己的父母,即便父母已經死了,他們仍會繼續尋找……」

◎不要把我媽媽埋進坑裡。她會醒來……
對他們來說,死亡,不是從課本上學會的,而是用他們純真的雙眼。
二戰期間在蘇聯有100萬兒童死亡。假使透過這101個孩子的眼睛,我們是否可以看到戰爭的真相?不再是勝利與榮耀,而是瘋狂與荒謬。

◎我是沒有童年的人,代替童年的,是戰爭
這裡沒有英雄、沒有名人,每個都是平凡人物,但他們的真實經歷卻比小說更驚人。即便孩子們不必上火線作戰,但在戰火中成長,在行刑者與受害者之間長大,看著俄羅斯軍人與德軍交替出現,見過無數屍體,有個孩子說他以為戰爭中只有男人會死亡,原來女人也會死。有的孩子說,戰爭在他們的想像中是一生最有意思的大事,是最大的冒險,當真正的戰爭發生在眼前,人們卻都傻了,變成了啞巴,只能瞪著恐懼的眼睛。他們的童年在戰爭裡學會挨餓、也學會祈禱,最終成了沒有童年的人。

◎透過戰爭我們看見人性
書寫的內容誇越1917年到今日,如同啟示錄般的文學,用多種聲音拼貼出時代全景,精確描寫人性與社會。不只是記錄事件和事實,也是記錄人類情感的歷史。我們因此了解在事件中,人們如何思考、理解、記憶,他們相信與否,他們面對哪些希望與恐懼。亞歷塞維奇說:假如我們不去記錄,在數十年後我們會很快地忘卻,或是拒絕面對。或許我們從來不明白何謂戰爭的真實,那不是英雄主義、家國光榮,或用戰爭換取和平所能掩蓋的,唯有透過如此貼近真實的文字,才能讓我們體悟戰爭的殘酷。今日在世界各地仍舊不時發生戰爭與恐攻,處於和平地帶的我們,唯有直視這些苦難,才能面對與理解,或許才能再次喚醒人性的良知,與了解生處和平地區的我們何等幸運。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文靜/商周集團執行長
王聰威/小說家
王薇君/中華民國兒童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
冬陽/小說書評人
吳玉山/中研院院士、中研院政治所特聘研究員
吳維寧/以色列自由作家
何飛鵬/城邦出版集團 首席執行長
李彥龍/中山女高歷史教師
東年/小說家
南方朔/文化評論人
郝譽翔/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作家
陳仁姮/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歷史學博士、交通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陳文茜/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監事
陳明莉/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陳昭珍/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兼教務長
陳祺勳/個人意見部落格格主
陳樂融/作家、主持人
陳穎青/資深出版人
郭強生/作家、教授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張翠容/香港新聞工作者
張鐵志/文化與政治評論作家
莊德仁/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博士,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馮喬蘭/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黃益中/熱血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葉大華/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
詹宏志/作家、網路家庭董事長
蔡詩萍/台北之音台長、POP Radio節目主持人
蔡英文/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蔡康永/主持人、作家
歐茵西/台灣大學外文系退休教授、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系兼任教授
劉心華/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系教授
蕭道中/輔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賴盈銓/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薛化元/政治大學台史所教授
蘇淑燕/淡江大學俄文系系主任

【好評再三】

「亞歷塞維奇的作品,一再向我們展示報告文學的力量,一種久違了的文體價值。《我還是想念你,媽媽》雖寫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但戰爭至今沒有停止過,最大受害者依然是孩子,他們微弱的聲音最終能夠透過作者的文字功力,變得響亮,令發動戰爭者無法迴避,同時也讓烽火兒童的面貌得以被看見,而且真實得使我們感到羞愧。」
——張翠容/香港新聞工作者

「我第一次知道白俄羅斯記者作家亞歷塞維奇,乃因她得了二○一五年諾貝爾文學獎。那年,我很快找到她唯一的在台中譯本著作《車諾比的悲鳴》,訪談文字,鏤刻了車諾比核災此恨綿綿的後遺症。我被感動了,記者可以做的事,真的很多。
終於她的四本記者眼光下的「文獻文學」作品,可以一次呈現於台灣讀者的面前了,我對台灣出版界的誠意,尤其感謝。所有的文字敘述,都有『經驗層次』與『剪裁選擇』的交錯,既是紀實也是創作。亞歷塞維奇讓世人看到了記者的良心,看到了寫作的能量,她在媒體日漸商業化、庸俗化的年代,點起一盞溫暖的燈!」
——蔡詩萍/台北之音台長、POP Radio節目主持人

「她的書具有危險的力量,記錄著二十世紀的暴力、愚蠢與殘酷,讓讀者毫無冷場。」
——德國國家廣播電台

「亞歷塞維奇為歷史中的灰色地帶舉起一盞明燈。」
——瑞典赫爾辛伯格日報

「那有如複調音樂般的作品,為當代世人的苦難與勇氣樹立了一座紀念碑。」
——二〇一五諾貝爾文學獎

More books from Literary

Cover of the book The First Poets by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Cover of the book Beautiful Inez by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Cover of the book Grip by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Cover of the book Life on Sandpaper by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Cover of the book Die Blockadebrecher by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Cover of the book Sedna by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Cover of the book Ma religion by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Cover of the book Просвечивающие предметы by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Cover of the book La vie devant elles by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Cover of the book Delicate Pursuit by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Cover of the book Belgische Riesen by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Cover of the book The Tales of the Heike by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Cover of the book Les fleurs de l'Oasis (Harlequin Prélud') by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Cover of the book The Traveller by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Cover of the book Charles Dickens in Context by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