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感

Nonfiction, Art & Architecture, General Art
Cover of the book 談美感 by 漢寶德,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漢寶德 ISBN: 3179570831948
Publisher: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Publication: November 23, 2007
Imprint: 聯經出版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漢寶德
ISBN: 3179570831948
Publisher: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Publication: November 23, 2007
Imprint: 聯經出版
Language: Chinese

繼《漢寶德談美》一書獲得熱烈迴響、掀起台灣對「美」的熱烈討論與關注,漢寶德先生在本書中延續「談美」的書寫風格,更直截了當提出推動全民美育、落實公民美學的具體辦法,並點出美可統合多元文化差異的特點。作者苦心思量之餘,以懇切的文字為台灣社會對美思考的欠缺處進行大膽而深入的剖析,期能引領大眾提升美感、敲醒對美切實的自覺與省思,力使提升美感素質並非只是口號而已,且可迫切於周遭生活著手。

「人類文明的進步確實靠喜愛新奇的心理,但是對美的敏感反應卻是文明的基石,有文化素養的人可以陶醉在美感中,享受精神的愉快。這是我們需要的基本修養。」――漢寶德

〈聯合報「大河人生」專題〉:建築大師漢寶德,一輩子做「與眾不同」的事!

精采書摘

「視覺美的養成之所以困難,正是因為我們無法把美從醜中獨立出來,沒有機會常常看到經典的美質,是無法養成審美的習慣的。因為習慣的養成,要多看好東西才成,可是基於這個原則,自我教育,只要有心也並非不可行,只是那些有心人必須非常勤快才成。第二件工作就是要常常拜訪博物館,比如在故宮的展出中,以瓷器的美最受肯定,而且容易了解,有意自修審美能力者應多看最簡單的宋朝汝窯與官窯器。眼睛看熟了,可以看元、明、清的官窯器,嘗試經過專家的指引去欣賞。常去、多看是原則,因為那都是經典性的美物。如果去外國,就到大博物館的古希臘部門,看他們的文物收藏,因為古希臘是美的經典。眼光有些把握了,再去看後代的東西,如果你想增加眼睛觀察力成長的速度,可以買些印刷品質精緻的畫冊,在家閒時常常翻閱,也可以買印有那些文物的月曆懸在案頭,要點是要常常看,養成吸收美質的眼光。」
――摘自<美感的育成>

「美勞這兩個字不是美術與勞作的合併,不能視為畫畫與手工兩樣東西,應視為通過手工藝而完成的美感教育。這一教育觀奠定了西方工業產品的美學基礎,也成為生活美學的根本要件。
「實施這樣的美育有甚麼困難呢?最大的阻力是意識形態。我在這個專欄中一再提到,後現代的多元社會中,否定了美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問題。先要不為時下思想所誤,才能邁出第一步。為了解決學界的爭論,我的建議是把藝術教育與美育分開。在學校教育中,藝術是一門課,美育是另一門課,藝術專以創作與文化的理解為主,美育則以美感的培養為主,在觀念上不再衝突,就可按部就班的施教,免學生在不同觀念間的掙扎,美育可以當成準科學來教。」
――摘自<如何落實美育?>

「美與創造是兩回事:我一再的闡釋美的意義,就是因為它很容易被誤解,而美最容易被混淆在藝術之中……由於在過去,藝術的定義是美的造物,故兩者可以合一,自從上世紀七○年代以來,藝術已與美分家,所以後現代的藝術是反美,與創造一直是不能分離的。」
――摘自<美與創造力>

「多元文化在台灣最為顯著……可是對於有些知識分子來說,手工藝品的美感,文明水準高的不如水準低的;中國與日本的工藝,特別是織品,遠不如原住民的作品,以我看來,物質文明落後的山地民族反而突顯出純粹美感的本能……」―
―――摘自<美的多元觀>

「提倡公民美學,就是要推動「美」學的普及化來促進國民文化的平等權利。」――
――摘自<公民美學的落實>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繼《漢寶德談美》一書獲得熱烈迴響、掀起台灣對「美」的熱烈討論與關注,漢寶德先生在本書中延續「談美」的書寫風格,更直截了當提出推動全民美育、落實公民美學的具體辦法,並點出美可統合多元文化差異的特點。作者苦心思量之餘,以懇切的文字為台灣社會對美思考的欠缺處進行大膽而深入的剖析,期能引領大眾提升美感、敲醒對美切實的自覺與省思,力使提升美感素質並非只是口號而已,且可迫切於周遭生活著手。

「人類文明的進步確實靠喜愛新奇的心理,但是對美的敏感反應卻是文明的基石,有文化素養的人可以陶醉在美感中,享受精神的愉快。這是我們需要的基本修養。」――漢寶德

〈聯合報「大河人生」專題〉:建築大師漢寶德,一輩子做「與眾不同」的事!

精采書摘

「視覺美的養成之所以困難,正是因為我們無法把美從醜中獨立出來,沒有機會常常看到經典的美質,是無法養成審美的習慣的。因為習慣的養成,要多看好東西才成,可是基於這個原則,自我教育,只要有心也並非不可行,只是那些有心人必須非常勤快才成。第二件工作就是要常常拜訪博物館,比如在故宮的展出中,以瓷器的美最受肯定,而且容易了解,有意自修審美能力者應多看最簡單的宋朝汝窯與官窯器。眼睛看熟了,可以看元、明、清的官窯器,嘗試經過專家的指引去欣賞。常去、多看是原則,因為那都是經典性的美物。如果去外國,就到大博物館的古希臘部門,看他們的文物收藏,因為古希臘是美的經典。眼光有些把握了,再去看後代的東西,如果你想增加眼睛觀察力成長的速度,可以買些印刷品質精緻的畫冊,在家閒時常常翻閱,也可以買印有那些文物的月曆懸在案頭,要點是要常常看,養成吸收美質的眼光。」
――摘自<美感的育成>

「美勞這兩個字不是美術與勞作的合併,不能視為畫畫與手工兩樣東西,應視為通過手工藝而完成的美感教育。這一教育觀奠定了西方工業產品的美學基礎,也成為生活美學的根本要件。
「實施這樣的美育有甚麼困難呢?最大的阻力是意識形態。我在這個專欄中一再提到,後現代的多元社會中,否定了美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問題。先要不為時下思想所誤,才能邁出第一步。為了解決學界的爭論,我的建議是把藝術教育與美育分開。在學校教育中,藝術是一門課,美育是另一門課,藝術專以創作與文化的理解為主,美育則以美感的培養為主,在觀念上不再衝突,就可按部就班的施教,免學生在不同觀念間的掙扎,美育可以當成準科學來教。」
――摘自<如何落實美育?>

「美與創造是兩回事:我一再的闡釋美的意義,就是因為它很容易被誤解,而美最容易被混淆在藝術之中……由於在過去,藝術的定義是美的造物,故兩者可以合一,自從上世紀七○年代以來,藝術已與美分家,所以後現代的藝術是反美,與創造一直是不能分離的。」
――摘自<美與創造力>

「多元文化在台灣最為顯著……可是對於有些知識分子來說,手工藝品的美感,文明水準高的不如水準低的;中國與日本的工藝,特別是織品,遠不如原住民的作品,以我看來,物質文明落後的山地民族反而突顯出純粹美感的本能……」―
―――摘自<美的多元觀>

「提倡公民美學,就是要推動「美」學的普及化來促進國民文化的平等權利。」――
――摘自<公民美學的落實>

More books from General Art

Cover of the book Chaussures by 漢寶德
Cover of the book Rearrangements by 漢寶德
Cover of the book Il libro dei miei sogni 1960 - 1964 Volume Primo by 漢寶德
Cover of the book Claude Lorrain by 漢寶德
Cover of the book Teaching Graphic Design History by 漢寶德
Cover of the book Crafting with Alcohol Inks by 漢寶德
Cover of the book Suisse by 漢寶德
Cover of the book This Is Gonna Hurt by 漢寶德
Cover of the book Visual Culture and Mathematics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by 漢寶德
Cover of the book Fifty Years of My Thoughts and Prayers by 漢寶德
Cover of the book Musik & Eros by 漢寶德
Cover of the book Peacock & Vine by 漢寶德
Cover of the book Urban Ecologies 2013 by 漢寶德
Cover of the book Beautiful Photos of the Beautiful Lindsay Mchargue Model by 漢寶德
Cover of the book Animal Anatomy for Artists by 漢寶德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