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

Nonfiction, Science & Nature, Nature, Fish & Ocean Life, Marine Life
Cover of the book 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 by 曹銘宗, 城邦出版集團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曹銘宗 ISBN: 3119862623695
Publisher: 城邦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December 6, 2018
Imprint: 貓頭鷹出版社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曹銘宗
ISBN: 3119862623695
Publisher: 城邦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December 6, 2018
Imprint: 貓頭鷹出版社
Language: Chinese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從「命名」開始看起

◎特邀新生代生態畫家林哲緯以水彩插畫精細繪製台灣海產的細節與風貌

◆花枝和烏賊,有什麼不同?
◆除了源自日文的TAKO,章魚的台語還能怎麼說?
◆鯛魚名稱不下十數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童謠〈西北雨〉中的「鮕呆(鮘)」又是哪位?
◆常吃的「四破魚」到底在破什麼?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
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
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
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
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
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
「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
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
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一場百年的海洋文化考察之旅,從名稱推敲身分

命名,有時來自於人的誤解,但有時卻比起學術用語更容易分辨物種的差異。
例如在中文裡,許多螃蟹都叫蟹,例如大閘蟹、花蟹、三點蟹,但如果對應台語便可以分辨其間差異。
毛蟹是陸生的螃蟹,蟳和蠘則指海生螃蟹,所以最後一對腳是游泳足。
而蠘的螯比蟳來得尖細,帶有鋸齒狀,這點從「虫+截」這個字便可推測得出。
而經常被視為同一物種的花枝與烏賊,為何有不同名稱,
從史料中可以看見古人早早就知道他們不同,應當區別。

◎長相決定人生,產地決定名稱

台灣人常吃的午魚,如果回歸史料,可以看見名稱是來自中國產季在端午節的緣故。
而以往過年會吃的鯛魚,又名嘉鱲,也是與產期在臘月相關。
至於鯖魚之所以被叫花飛,則來自魚身的斑紋以及用閩南語形容這個斑紋的諧音。
從此可知,命名沒有對錯,而是來自物種外觀或反映地方特性。

◎海洋文化中的古人智慧: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海鮮的保存反映古人的智慧,魚乾、魚露、魚漿應此而生。
和魚有關的傳說,鄭成功的國姓魚、鯊魚變身梅花鹿,
透過考證你會知道「謠言原來是這麼來的」。
當然不能錯過傳統的好魚、壞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
讓你享受美食沒有漏網之魚,「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
帶你認識在捕魚、潛水時應該避開的危險魚類。

語言文化的考證,看見海洋文化的多樣性,各路語源也豐富了我們對海鮮的認識。
下次要吃花枝前,你應當能分辨牠是花枝還是烏賊!

【各界好評】

台灣史的公開研究、調查、書寫和傳播,和解嚴同步,
身為大報文化記者的曹銘宗躬逢其盛。
他的書寫關心小人物、日常生活語彙、飲食文化,
開啟了自己的庶民歷史書寫,並成為這領域先驅。
他單純俐落的歷史書寫,是在恢復庶民的主體性,
將他們的生活經驗納入知識生產,以奠定可信的台灣史的建構。
——東年╱前歷史月刊社長、台灣歷史文化生活影像再造協會理事長、小說家

本書不單是一本值得大家一讀的科普讀物,也算是一本高水準的研究論文。
不論是在學校修習魚類學課程的學生,幫忙推動海洋保育教育的志工或是講師,
對魚類有興趣的一般社會大眾,或是和魚類有關的從業人員都應買來參考。
——邵廣昭╱臺灣魚類資料庫負責人

建議讀者用心體會本書所研發出來的方法與解釋,則眼前溪海水面波紋,會導引你著迷於海洋史裡之魚龍潛躍,以及人魚之間的密切關係。
——翁佳音╱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好吃是人人皆知,只是大夥在享用海產美食之際,若可以對我們盤中的魚蝦蟹貝多一分瞭解,或許也能多一分珍惜,
這對海洋資源枯竭的現代多少是有益的,相信本書充滿知性而豐富的內容能夠帶來大家對海洋的重視。——劉祖源╱「滿源魚舖」負責人

社會科學者對魚類的研究,不同於自然科學者對魚類實驗研究。作者科班出身,歷史與傳媒專業,是台灣重要文史作家,著作等身。他透過語言、文化上的考證,走訪漁村,考察調研台灣海鮮名稱,作者「搜尋漁夫都不知道的魚名由來」,整理豐富的各種各樣魚(廣義的魚,含水生生物)的名稱來自哪裡?以及海鮮名稱的多元族繁、繽紛燦爛,值得推薦!——賴春福/水產出版社社長

【嘗鮮推薦】

王浩一/美食作家、公視「浩克慢遊」節目主持人
林富士/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兼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
焦桐/飲食文化專家
鄭順聰/作家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從「命名」開始看起

◎特邀新生代生態畫家林哲緯以水彩插畫精細繪製台灣海產的細節與風貌

◆花枝和烏賊,有什麼不同?
◆除了源自日文的TAKO,章魚的台語還能怎麼說?
◆鯛魚名稱不下十數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童謠〈西北雨〉中的「鮕呆(鮘)」又是哪位?
◆常吃的「四破魚」到底在破什麼?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
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
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
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
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
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
「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
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
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一場百年的海洋文化考察之旅,從名稱推敲身分

命名,有時來自於人的誤解,但有時卻比起學術用語更容易分辨物種的差異。
例如在中文裡,許多螃蟹都叫蟹,例如大閘蟹、花蟹、三點蟹,但如果對應台語便可以分辨其間差異。
毛蟹是陸生的螃蟹,蟳和蠘則指海生螃蟹,所以最後一對腳是游泳足。
而蠘的螯比蟳來得尖細,帶有鋸齒狀,這點從「虫+截」這個字便可推測得出。
而經常被視為同一物種的花枝與烏賊,為何有不同名稱,
從史料中可以看見古人早早就知道他們不同,應當區別。

◎長相決定人生,產地決定名稱

台灣人常吃的午魚,如果回歸史料,可以看見名稱是來自中國產季在端午節的緣故。
而以往過年會吃的鯛魚,又名嘉鱲,也是與產期在臘月相關。
至於鯖魚之所以被叫花飛,則來自魚身的斑紋以及用閩南語形容這個斑紋的諧音。
從此可知,命名沒有對錯,而是來自物種外觀或反映地方特性。

◎海洋文化中的古人智慧: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海鮮的保存反映古人的智慧,魚乾、魚露、魚漿應此而生。
和魚有關的傳說,鄭成功的國姓魚、鯊魚變身梅花鹿,
透過考證你會知道「謠言原來是這麼來的」。
當然不能錯過傳統的好魚、壞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
讓你享受美食沒有漏網之魚,「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
帶你認識在捕魚、潛水時應該避開的危險魚類。

語言文化的考證,看見海洋文化的多樣性,各路語源也豐富了我們對海鮮的認識。
下次要吃花枝前,你應當能分辨牠是花枝還是烏賊!

【各界好評】

台灣史的公開研究、調查、書寫和傳播,和解嚴同步,
身為大報文化記者的曹銘宗躬逢其盛。
他的書寫關心小人物、日常生活語彙、飲食文化,
開啟了自己的庶民歷史書寫,並成為這領域先驅。
他單純俐落的歷史書寫,是在恢復庶民的主體性,
將他們的生活經驗納入知識生產,以奠定可信的台灣史的建構。
——東年╱前歷史月刊社長、台灣歷史文化生活影像再造協會理事長、小說家

本書不單是一本值得大家一讀的科普讀物,也算是一本高水準的研究論文。
不論是在學校修習魚類學課程的學生,幫忙推動海洋保育教育的志工或是講師,
對魚類有興趣的一般社會大眾,或是和魚類有關的從業人員都應買來參考。
——邵廣昭╱臺灣魚類資料庫負責人

建議讀者用心體會本書所研發出來的方法與解釋,則眼前溪海水面波紋,會導引你著迷於海洋史裡之魚龍潛躍,以及人魚之間的密切關係。
——翁佳音╱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好吃是人人皆知,只是大夥在享用海產美食之際,若可以對我們盤中的魚蝦蟹貝多一分瞭解,或許也能多一分珍惜,
這對海洋資源枯竭的現代多少是有益的,相信本書充滿知性而豐富的內容能夠帶來大家對海洋的重視。——劉祖源╱「滿源魚舖」負責人

社會科學者對魚類的研究,不同於自然科學者對魚類實驗研究。作者科班出身,歷史與傳媒專業,是台灣重要文史作家,著作等身。他透過語言、文化上的考證,走訪漁村,考察調研台灣海鮮名稱,作者「搜尋漁夫都不知道的魚名由來」,整理豐富的各種各樣魚(廣義的魚,含水生生物)的名稱來自哪裡?以及海鮮名稱的多元族繁、繽紛燦爛,值得推薦!——賴春福/水產出版社社長

【嘗鮮推薦】

王浩一/美食作家、公視「浩克慢遊」節目主持人
林富士/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兼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
焦桐/飲食文化專家
鄭順聰/作家

More books from Marine Life

Cover of the book Whales by 曹銘宗
Cover of the book Splash and Bubbles: Splash's Swim School by 曹銘宗
Cover of the book Clark the Shark Takes Heart by 曹銘宗
Cover of the book Splash's Secret Friend (Dolphin School #3) by 曹銘宗
Cover of the book The Whale, the Ocean, the Duck and the Pond by 曹銘宗
Cover of the book Why Does It Happen?: Oceans, Seas, Lakes and Rivers by 曹銘宗
Cover of the book Seal by 曹銘宗
Cover of the book Seashore by 曹銘宗
Cover of the book My Favorite Animal: Dolphins by 曹銘宗
Cover of the book Adventure in The Bath (English Version) by 曹銘宗
Cover of the book ¿Qué son las plantas marinas y las algas? (What Are Sea Plants and Algae?) by 曹銘宗
Cover of the book Dolphins! by 曹銘宗
Cover of the book World Ocean Day 2012 by 曹銘宗
Cover of the book Hatchling Hero by 曹銘宗
Cover of the book Beach Baby Read-Along by 曹銘宗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