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的祕密語言:彼得‧渥雷本的自然觀察筆記

Nonfiction, Science & Nature, Nature, Plant Life, Plants
Cover of the book 花園的祕密語言:彼得‧渥雷本的自然觀察筆記 by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ISBN: 9789869587365
Publisher: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July 5, 2018
Imprint: 地平線文化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ISBN: 9789869587365
Publisher: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July 5, 2018
Imprint: 地平線文化
Language: Chinese

 

荒野基金會董事長/徐仁修

生態藝術家、自然教育工作者/黃一峯

科普書籍作者、自然觀察家/黃仕傑

園藝治療師/黃盛璘

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兼實驗林管理處處長/蔡明哲

** **

~齊聲推薦~

** **

◆◆◆

** **

這一次,彼得・渥雷本要帶我們走出森林,

走進身邊的花園,聆聽自然祕語。

 

你或許有過這樣的經驗,當看見燕子成群低飛、成群的蚯蚓鑽地而出,心裡頭便有了底:即將要變天了!

 

其實,大自然將更多的祕密化作了一條條線索,藏在花園裡。只要我們打開感官,用心觀察花草蟲鳥、溫度、濕度、氣味、聲音等等,哪怕只是一片小小的泥土,讀懂了,你都能解開祕密,掌握大自然帶來的第一手消息。

 

這是一本教你照顧花園的好書,也是一本帶你在花園裡接應萬物、與自然溝通的教本。其實你無須遠行,只要懂得如何照顧、解讀自己的花園,花園早已將大自然帶到身邊。

◆◆◆

 

觀看**、凝聽然後……**驚喜

 

◆不妨在花園裡幫小雛菊留一片小園地,它們是稱職的氣象預報員。只要瞄一眼花瓣,就能從開闔中知曉今日晴雨。

 

◆月亮的引力其實不只能使海水漲高,其實也能使地殼抬升。有時候在一天內,花園的土地竟可有上下起伏六十公分的位差,只是我們無法察覺,必須透過複雜的儀器才能測量。

 

◆南瓜在清晨五點開花,金盞花在八點打開花瓣,九點是瑪格麗特,正午則是午時花。每一種花都有不同的綻放時間,且準確到能與時鐘匹敵。所以,有人利用不同花朵的綻放時間,設計了花鐘報時。

 

◆如果想照顧好植物,千萬別天天澆水,否則,植物習慣了水分充足的環境,就會被慣壞,不願好好向下紮根。

 

◆如果讓植物擁有自由意志,為自己的外觀選擇一種顏色,答案會跌破眾人眼鏡:絕不是綠色。因為綠光是日光被植物過濾、使用以後,用不到的光線。

 

彼得.渥雷本將個人對動植物的觀察、對大自然的感動,以暢達、專業的筆調說明,讓讀者深切感應到他的滿腔熱情,在閱讀時不僅產生共鳴,更能了解自然現象的形成與影響。這是一本不與實務脫節的自然智識好書,許多有趣的現象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氣溫升到十二度後,蜜蜂才會出現在花園;大熱天不用每天澆水;睡蓮在快下雨前幾小時會自動合起……

作者以其親身體驗配合專業學理,從追蹤大自然說起,引導讀者如何預知氣候;如何於自家花園觀看樹的搖擺,測出風的強度;學習觀察冰雹剖面紋理;為何雨後的星空特別亮……在自家院子裡有著千百種東西,等著你去發現、去觀察……

 

 

作者/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在萊茵法爾茲邦(Reihland-Pfalz)森林管理局任公職長達二十年後,調任到他的「夢想林地」:埃佛(Eifel)地區胡默爾(Hümmel)小鎮旁的原始森林區擔任林區管理工作。

在林區內,他堅持栽種原始林樹種的闊葉樹森林,並以馬匹取代噸磅重的伐木機器,同時完全廢除使用化學藥劑。

他於二○○六年辭去終身公務員的穩定工作,轉任胡默爾小鎮的約聘人員─森林看守人,並以自然保育

家的身分,定期開授急難求生與造築林中木屋等主題的森林導覽課程。同時他也到處演說,並書寫如何以溫和方式來利用森林的專書(更多訊息請參考網址 www.peter-wohlleben.de)。

 

【譯者簡介】

陳怡欣

高雄市人,十九歲北上求學,接著在紐約大學(NYU)完成經濟系碩士學業,目前定居德國,從事德中翻譯寫作,並教授水墨國畫。喜歡登山健行、慢跑、旅行、烹飪。德中譯作《樹的祕密語言》(地平線文化)。

 

 

目次

 

第一章 追尋大自然的蹤跡

不論對天氣狀況的推測,還是蟲害的發生,又或是四季的起始等,你在自家院子裡所仔細觀察到與解讀的種種現象,會遠勝於新聞記者的播報。

 

第二章 明天天氣如何呢?

當天空降下大片雪花,表示融雪的天氣快來了。一直到下雪前,雪花會不斷的凝結水氣,使體積不停的增大,因此有時我們會看到好像結成一大團的大雪片從天上落下,但可惜這種大雪紛飛的壯麗景象常稍縱即逝。

 

第三章 要起風還是氣溫要下降了?

基本上,我們量測到的氣溫還算準確,不過雨量與風速,只在有限的範圍內才夠準確,因量測儀器只能夠測出所在附近位置的動向。

 

第四章 雨、雪和冰雹

下雨相當於把植物清洗一番,對植物有相當重要的影響。樹葉的運作有如太陽能發電板,為維持效率,樹葉表面必須乾淨光亮。空氣中的大量塵埃經過幾天或幾週的時間就會累積在葉面上,導致植物的生長漸漸變慢

 

第五章 太陽、月亮與繁星

人們常常錯把現代科技設備──人造衛星──當成流星。如果多加觀察被太陽照著的衛星,會覺得它很像是在夜空中移動的小點。

 

第六章 太陽的位置和一天的時間

經由地球自轉而形成了一天(轉一圈是二十四小時),這樣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一說到太陽的移動,就好像我們還活在中古世紀。

 

第七章 四季

每到春天快來,花園主人總是重複的問一樣的問題:「什麼時候開始把花種在花盆?」「什麼時候該把夾竹桃的盆栽再搬到室外? 」「什麼時候在適合番茄跟櫛瓜的地方播種?」類似的問題在秋天還是會再重複一次。

 

第八章 順應氣候變遷的生活

如果想知道氣候變遷在花園造成的影響,可自行設計一組記錄一連串觀測值的量測儀器,其中至少包括一個室外溫度計以及一個雨量計。讓你每天都能知道最高溫與最低溫的數值。

 

第九章 如何處理花園土壤

細菌算是生物中最大的族群,每公克的花園土壤可能含有一億多種細菌。幾乎沒有一種有機物質不會被細菌分解,也就是每種生物的遺骸,一定都會回歸到自然的生態循環。

 

第十章 原生植物以及從外地來的客人

就算是植物,也能遷移至他處。不過植物不是靠著四肢移動,而是靠種子及果實遷徙到新生地再次生長、開花、結果,並傳宗接代。有些有絨毛的種子被風吹到幾公里或幾百公里外的新大陸落土生根。堅果類的種子較重,需靠動物幫忙運送。

 

第十一章 到底是誰在花園爬行奔竄?

沒什麼大用處的超音波驅趕設備是破壞環境的頭號殺手,人雖聽不到機器持續發出的噪音,但對小蝙蝠及很多動物來說,卻是一種負擔與干擾。而小蝙蝠是專門獵捕冬尺蛾的夜間獵手,你一定也不想趕走牠們。

 

第十二章 全心感受大自然

天黑時只少了光線,其他的感官還是照常運作,提供我們資訊。例如聲音、氣味、情緒,就算是晚上在花園裡也都能感受到。其實這些感官在晚上跟白天的情況都一樣,只是對我們來說,在夜裡的感受很不同。

 

第十三章 回歸大自然

苔蘚在院子裡越長越多,就是有你的大力幫忙。每當除草時,順便帶走土壤的養分,幾年以後,土壤變得沒有養分,而貧瘠的土壤最適合對生長環境沒什麼要求的苔蘚,因為它們連在光滑的石頭都長得很好。

 

名詞對照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荒野基金會董事長/徐仁修

生態藝術家、自然教育工作者/黃一峯

科普書籍作者、自然觀察家/黃仕傑

園藝治療師/黃盛璘

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兼實驗林管理處處長/蔡明哲

** **

~齊聲推薦~

** **

◆◆◆

** **

這一次,彼得・渥雷本要帶我們走出森林,

走進身邊的花園,聆聽自然祕語。

 

你或許有過這樣的經驗,當看見燕子成群低飛、成群的蚯蚓鑽地而出,心裡頭便有了底:即將要變天了!

 

其實,大自然將更多的祕密化作了一條條線索,藏在花園裡。只要我們打開感官,用心觀察花草蟲鳥、溫度、濕度、氣味、聲音等等,哪怕只是一片小小的泥土,讀懂了,你都能解開祕密,掌握大自然帶來的第一手消息。

 

這是一本教你照顧花園的好書,也是一本帶你在花園裡接應萬物、與自然溝通的教本。其實你無須遠行,只要懂得如何照顧、解讀自己的花園,花園早已將大自然帶到身邊。

◆◆◆

 

觀看**、凝聽然後……**驚喜

 

◆不妨在花園裡幫小雛菊留一片小園地,它們是稱職的氣象預報員。只要瞄一眼花瓣,就能從開闔中知曉今日晴雨。

 

◆月亮的引力其實不只能使海水漲高,其實也能使地殼抬升。有時候在一天內,花園的土地竟可有上下起伏六十公分的位差,只是我們無法察覺,必須透過複雜的儀器才能測量。

 

◆南瓜在清晨五點開花,金盞花在八點打開花瓣,九點是瑪格麗特,正午則是午時花。每一種花都有不同的綻放時間,且準確到能與時鐘匹敵。所以,有人利用不同花朵的綻放時間,設計了花鐘報時。

 

◆如果想照顧好植物,千萬別天天澆水,否則,植物習慣了水分充足的環境,就會被慣壞,不願好好向下紮根。

 

◆如果讓植物擁有自由意志,為自己的外觀選擇一種顏色,答案會跌破眾人眼鏡:絕不是綠色。因為綠光是日光被植物過濾、使用以後,用不到的光線。

 

彼得.渥雷本將個人對動植物的觀察、對大自然的感動,以暢達、專業的筆調說明,讓讀者深切感應到他的滿腔熱情,在閱讀時不僅產生共鳴,更能了解自然現象的形成與影響。這是一本不與實務脫節的自然智識好書,許多有趣的現象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氣溫升到十二度後,蜜蜂才會出現在花園;大熱天不用每天澆水;睡蓮在快下雨前幾小時會自動合起……

作者以其親身體驗配合專業學理,從追蹤大自然說起,引導讀者如何預知氣候;如何於自家花園觀看樹的搖擺,測出風的強度;學習觀察冰雹剖面紋理;為何雨後的星空特別亮……在自家院子裡有著千百種東西,等著你去發現、去觀察……

 

 

作者/譯者簡介

【作者簡介】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在萊茵法爾茲邦(Reihland-Pfalz)森林管理局任公職長達二十年後,調任到他的「夢想林地」:埃佛(Eifel)地區胡默爾(Hümmel)小鎮旁的原始森林區擔任林區管理工作。

在林區內,他堅持栽種原始林樹種的闊葉樹森林,並以馬匹取代噸磅重的伐木機器,同時完全廢除使用化學藥劑。

他於二○○六年辭去終身公務員的穩定工作,轉任胡默爾小鎮的約聘人員─森林看守人,並以自然保育

家的身分,定期開授急難求生與造築林中木屋等主題的森林導覽課程。同時他也到處演說,並書寫如何以溫和方式來利用森林的專書(更多訊息請參考網址 www.peter-wohlleben.de)。

 

【譯者簡介】

陳怡欣

高雄市人,十九歲北上求學,接著在紐約大學(NYU)完成經濟系碩士學業,目前定居德國,從事德中翻譯寫作,並教授水墨國畫。喜歡登山健行、慢跑、旅行、烹飪。德中譯作《樹的祕密語言》(地平線文化)。

 

 

目次

 

第一章 追尋大自然的蹤跡

不論對天氣狀況的推測,還是蟲害的發生,又或是四季的起始等,你在自家院子裡所仔細觀察到與解讀的種種現象,會遠勝於新聞記者的播報。

 

第二章 明天天氣如何呢?

當天空降下大片雪花,表示融雪的天氣快來了。一直到下雪前,雪花會不斷的凝結水氣,使體積不停的增大,因此有時我們會看到好像結成一大團的大雪片從天上落下,但可惜這種大雪紛飛的壯麗景象常稍縱即逝。

 

第三章 要起風還是氣溫要下降了?

基本上,我們量測到的氣溫還算準確,不過雨量與風速,只在有限的範圍內才夠準確,因量測儀器只能夠測出所在附近位置的動向。

 

第四章 雨、雪和冰雹

下雨相當於把植物清洗一番,對植物有相當重要的影響。樹葉的運作有如太陽能發電板,為維持效率,樹葉表面必須乾淨光亮。空氣中的大量塵埃經過幾天或幾週的時間就會累積在葉面上,導致植物的生長漸漸變慢

 

第五章 太陽、月亮與繁星

人們常常錯把現代科技設備──人造衛星──當成流星。如果多加觀察被太陽照著的衛星,會覺得它很像是在夜空中移動的小點。

 

第六章 太陽的位置和一天的時間

經由地球自轉而形成了一天(轉一圈是二十四小時),這樣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一說到太陽的移動,就好像我們還活在中古世紀。

 

第七章 四季

每到春天快來,花園主人總是重複的問一樣的問題:「什麼時候開始把花種在花盆?」「什麼時候該把夾竹桃的盆栽再搬到室外? 」「什麼時候在適合番茄跟櫛瓜的地方播種?」類似的問題在秋天還是會再重複一次。

 

第八章 順應氣候變遷的生活

如果想知道氣候變遷在花園造成的影響,可自行設計一組記錄一連串觀測值的量測儀器,其中至少包括一個室外溫度計以及一個雨量計。讓你每天都能知道最高溫與最低溫的數值。

 

第九章 如何處理花園土壤

細菌算是生物中最大的族群,每公克的花園土壤可能含有一億多種細菌。幾乎沒有一種有機物質不會被細菌分解,也就是每種生物的遺骸,一定都會回歸到自然的生態循環。

 

第十章 原生植物以及從外地來的客人

就算是植物,也能遷移至他處。不過植物不是靠著四肢移動,而是靠種子及果實遷徙到新生地再次生長、開花、結果,並傳宗接代。有些有絨毛的種子被風吹到幾公里或幾百公里外的新大陸落土生根。堅果類的種子較重,需靠動物幫忙運送。

 

第十一章 到底是誰在花園爬行奔竄?

沒什麼大用處的超音波驅趕設備是破壞環境的頭號殺手,人雖聽不到機器持續發出的噪音,但對小蝙蝠及很多動物來說,卻是一種負擔與干擾。而小蝙蝠是專門獵捕冬尺蛾的夜間獵手,你一定也不想趕走牠們。

 

第十二章 全心感受大自然

天黑時只少了光線,其他的感官還是照常運作,提供我們資訊。例如聲音、氣味、情緒,就算是晚上在花園裡也都能感受到。其實這些感官在晚上跟白天的情況都一樣,只是對我們來說,在夜裡的感受很不同。

 

第十三章 回歸大自然

苔蘚在院子裡越長越多,就是有你的大力幫忙。每當除草時,順便帶走土壤的養分,幾年以後,土壤變得沒有養分,而貧瘠的土壤最適合對生長環境沒什麼要求的苔蘚,因為它們連在光滑的石頭都長得很好。

 

名詞對照

More books from Plants

Cover of the book Growing Tasty Tropical Plants in Any Home, Anywhere by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Cover of the book Danger in the Desert by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Cover of the book Trees by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Cover of the book Topiary Sculptures by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Cover of the book Ginseng Look-Alikes by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Cover of the book Pocket Guide to Trees and Shrubs by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Cover of the book Atlas de la flore sauvage du département d'Eure-et-Loir by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Cover of the book Purshia by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Cover of the book Indoor Kitchen Gardening by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Cover of the book Adventures in Edible Plant Foraging by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Cover of the book Herb Gardening Discover And Learn These Top 9 Benefits Of Growing Herbal Plants For Your Health And To Combat Illnesses by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Cover of the book All About Weeds by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Cover of the book Carrot by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Cover of the book Poesie per gli alberi by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Cover of the book Mon petit écologuide de A à Z (nouvelle édition entièrement revue) by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