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月刊1月號/2019第170期

深度工作力

Periodicals, Business & Finance, Marketing & Sales
Cover of the book 經理人月刊1月號/2019第170期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巨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ISBN: 6961813239170
Publisher: 巨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January 1, 2019
Imprint: 經理人月刊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ISBN: 6961813239170
Publisher: 巨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January 1, 2019
Imprint: 經理人月刊
Language: Chinese

Editor's Note 編輯台時間

細活,要慢工

你把時間拿去做什麼事,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句話的意思顯而易見;但是再分析得深一點,這也是有點恐怖的事。 這就好比你天天做重訓、搭配少吃,日積月累體脂會慢慢減少、肌肉量會漸漸增加一樣。如果你日復一日在醒著的時刻裡,不管工作中或下班後,都只是重複「盯著螢幕做點事,然後檢查email、上上網、滑滑臉書和IG,聽音樂、看電視、看看書,外加吃喝玩樂⋯⋯」這樣的循環,你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你又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過的一段話,道理也很相似,「我們重複地做什麼事,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因此,卓越,不是刻意為之,只不過是一種習慣。」(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Excellence, then,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 再從《Deep Work深度工作力》這本書,構思進一步延伸作為封面故事時,起初有點擔心讀者會認為這是一個在談「專注」的題目,因為如果沒有「深入」去談人到底為什麼要專心、為什麼要深度工作,就真的只是21世紀的Luddite(19世紀時,擔心紡織機會害他們沒工作的一群英國工人),一味地要人們拋開好用又誘人的手機和網路。 2018年1月,我們的封面故事是「刻意練習」。相信有讀過《異數》這本書的人,一定很熟悉「1萬小時法則」,亦即要精通一門技藝,成為領域專家,至少要經過1萬小時的練習。如果你還讀過《刻意練習》,就會進一步知道,那1萬小時的練習,必須目標明確、方法科學且有高人指點,一點都不輕鬆。 想想你所處的工作現場,每天都有待辦事項、突發狀況,有中長期的策略目標、使命願景,當你每天都被外在的人事物、手機網路裡的花花世界,間歇性地干擾、中斷你手邊的事,你會有時間好好思考、處理真正重要的事嗎? 《專一力原則》這本書提到,很多人自以為能夠一心多用,但科學研究發現,這種能力幾乎不存在,大腦只是快速地在任務之間切換,而且在轉換過程中,一切都必須重新設定、重新適應。這樣的經驗你一定有過,你本來在看書,突然有人Line你,等你回覆完訊息,是不是幾乎很難無縫地接上先前的段落與脈絡,總是得再翻回前幾頁去溫習。全速開車前行3小時,跟每30分鐘就熄火、重新發動引擎,哪台車跑得遠? 深度工作,可能是全神貫注3小時做一份簡報、寫一份報告,或是每天投入4小時,花6個月完成一篇論文,更有可能是花一輩子,完成人生的志趣。劇場大師李國修的名言「人,一輩子只要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廣為人知,一件事情要做得好,就要做得久、就得深,「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人較少見。 我喜歡《Deep Work深度工作力》裡提到的一段話:別以為專注就像用牙線清潔牙齒,你會做、也知道該做,只是懶而已!其實不是!「線上注意力不斷轉換,會對你的大腦造成持久的負面影響。一旦你的大腦習慣隨時回應,習慣分心,就難以擺脫癮頭。即使在你想要專注的時候。」

總編輯 齊立文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Editor's Note 編輯台時間

細活,要慢工

你把時間拿去做什麼事,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句話的意思顯而易見;但是再分析得深一點,這也是有點恐怖的事。 這就好比你天天做重訓、搭配少吃,日積月累體脂會慢慢減少、肌肉量會漸漸增加一樣。如果你日復一日在醒著的時刻裡,不管工作中或下班後,都只是重複「盯著螢幕做點事,然後檢查email、上上網、滑滑臉書和IG,聽音樂、看電視、看看書,外加吃喝玩樂⋯⋯」這樣的循環,你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你又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過的一段話,道理也很相似,「我們重複地做什麼事,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因此,卓越,不是刻意為之,只不過是一種習慣。」(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Excellence, then,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 再從《Deep Work深度工作力》這本書,構思進一步延伸作為封面故事時,起初有點擔心讀者會認為這是一個在談「專注」的題目,因為如果沒有「深入」去談人到底為什麼要專心、為什麼要深度工作,就真的只是21世紀的Luddite(19世紀時,擔心紡織機會害他們沒工作的一群英國工人),一味地要人們拋開好用又誘人的手機和網路。 2018年1月,我們的封面故事是「刻意練習」。相信有讀過《異數》這本書的人,一定很熟悉「1萬小時法則」,亦即要精通一門技藝,成為領域專家,至少要經過1萬小時的練習。如果你還讀過《刻意練習》,就會進一步知道,那1萬小時的練習,必須目標明確、方法科學且有高人指點,一點都不輕鬆。 想想你所處的工作現場,每天都有待辦事項、突發狀況,有中長期的策略目標、使命願景,當你每天都被外在的人事物、手機網路裡的花花世界,間歇性地干擾、中斷你手邊的事,你會有時間好好思考、處理真正重要的事嗎? 《專一力原則》這本書提到,很多人自以為能夠一心多用,但科學研究發現,這種能力幾乎不存在,大腦只是快速地在任務之間切換,而且在轉換過程中,一切都必須重新設定、重新適應。這樣的經驗你一定有過,你本來在看書,突然有人Line你,等你回覆完訊息,是不是幾乎很難無縫地接上先前的段落與脈絡,總是得再翻回前幾頁去溫習。全速開車前行3小時,跟每30分鐘就熄火、重新發動引擎,哪台車跑得遠? 深度工作,可能是全神貫注3小時做一份簡報、寫一份報告,或是每天投入4小時,花6個月完成一篇論文,更有可能是花一輩子,完成人生的志趣。劇場大師李國修的名言「人,一輩子只要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廣為人知,一件事情要做得好,就要做得久、就得深,「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人較少見。 我喜歡《Deep Work深度工作力》裡提到的一段話:別以為專注就像用牙線清潔牙齒,你會做、也知道該做,只是懶而已!其實不是!「線上注意力不斷轉換,會對你的大腦造成持久的負面影響。一旦你的大腦習慣隨時回應,習慣分心,就難以擺脫癮頭。即使在你想要專注的時候。」

總編輯 齊立文

More books from Marketing & Sales

Cover of the book How to Be a Power Connector: The 5+50+100 Rule for Turning Your Business Network into Profits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5 Rules of Consumer Engagement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Capturing Customers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tatus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Nordic Consumer Culture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SEO Tips That No One Told You About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Planning for Power Advertising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Social Media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How to Make People Fall In Love with Your Brand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A Retail Investigator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Ländermarktanalyse Schweden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Annual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Das gierige Bündnis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The Art of Social Media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Cover of the book Critique on statement: Customer in the disposable paper sector are still influenced by marketers by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