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彈MIT:一個尚未結束的故事

Nonfiction, Science & Nature, Technology, Nuclear Energy, Military Science
Cover of the book 核彈MIT:一個尚未結束的故事 by 賀立維,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賀立維 ISBN: 3079869125212
Publisher: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May 27, 2015
Imprint: 我們出版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賀立維
ISBN: 3079869125212
Publisher: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May 27, 2015
Imprint: 我們出版
Language: Chinese

如果爆炸,苗栗以北都將化為灰燼,
全台都可能變成核子廢墟……

  台灣曾在極度機密的狀態下,「幾乎」成功自製了一個爆炸威力驚人的核武裝置。但令人不解的是,它為何要設置在距石門水庫幾公里之遙的大漢溪畔?為何是固定式的?是為了「先求有,再求好」,還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兩位蔣總統的盤算為何?張憲義是叛逃的賣國賊,還是救了台灣的悲劇英雄?

  而尚未結束的則是因之而來的核汙染!它使得桃園竟成為沒有核電廠、卻受核汙染最嚴重的地方……

  台灣「土製」核彈第一手祕辛首度公開

  這個核武計畫由兩位蔣總統直接「單線領導」,即使當時的行政院長或國防部長都不知全貌;為此量身成立的「中山科學研究院」極盛時曾達兩萬人,但各研究所/室、各組/分組,任務分工,互不聞問,一切都在最高機密下進行;更巧的是張憲義叛逃後沒幾天,蔣經國也剛好辭世,美國隨即派人前來封了核子反應爐,導致計畫戛然而止……屈指可數的幾個關鍵人物不僅全無留下隻字片語,後來也先後離世,台灣的整個核武計畫竟至今仍是一個大謎團。
本書作者當時負責模擬計算該核武的爆炸威力,並經常奉命執行各種關鍵任務,但對於那段歷史,他也只是一知半解;如今將所知的「能講的」部分公諸於世,期盼的則是該計畫能夠全面解密,予相關的人事物一個公平的評價,並提醒國人對核武應有的認識及反省。

**  開啟蔣氏父子治台一個全新的謎團**

  其中最費解的就是兩位蔣總統的戰略思維!
計畫之初,北台灣只有一個石門水庫,台北、桃園數百萬人口都靠此活命;台灣三個核電廠均坐落於最偏遠的角落,為何更具破壞力的核武裝置卻選在石門水庫大壩北邊的不遠處?蔣經國在晚年時期甚至特別關心核武的進度,頻頻親自前往視察。加上該裝置的體積很大,不可能放上當時的任何飛行載具進行投放,台灣至今也沒有能夠加以投射的飛彈系統……這顆核彈到底是要炸誰的?期間如果稍有閃失,台灣豈不毀於一旦?
這是終極的焦土政策,還是作為恐嚇對岸、尋求恐怖平衡的自保籌碼?又或只是冷戰時期的一種「盲目流行」?但它發動於台灣經濟狀況不佳的1960年代,花費驚人的金錢與資源來搞核武,這在兩位蔣總統心中,是值得的嗎?

**  揭露桃園及全台不為人知的核汙染**

  核彈計畫功虧一簣,危害更深遠的核汙染卻依然存在──至少包括未被美國取走的破損高階核燃料棒現在狀況如何?未來如何處置?當初發生氫爆所汙染的大漢溪上游土地,全都除汙了嗎?除汙後的輻射泥土貯存在何處?因為汙染而劃設的「環境實驗區」何時才能解除管制?經過精煉的大量釷與鈾核子原料,後來堆置在何處?由桃園鬧區輻射馬路所挖掘出的土石,被移到了何處?為濃縮鈾而購買的六氟化鈾,它們的容器還能保用多久?準備如何處理?
上述已發生或潛在的核汙染,多年來一直被嚴密地掩蓋著,即使已經兩次政黨輪替,也從未資訊公開並積極善後。而每一項汙染的真相,勢必都將造成台灣民眾極大的恐慌,並掀起難以預料的「政治核爆」……

名人推薦

  楊憲宏(台灣觀察者、資深媒體人)──專文導讀
  林中斌(著名軍事學家、前國防部副部長)
  張國龍(前台大物理系教授、前環保署長)
  愛德華.弗里德曼(國際核武局勢專家)──鄭重推薦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如果爆炸,苗栗以北都將化為灰燼,
全台都可能變成核子廢墟……

  台灣曾在極度機密的狀態下,「幾乎」成功自製了一個爆炸威力驚人的核武裝置。但令人不解的是,它為何要設置在距石門水庫幾公里之遙的大漢溪畔?為何是固定式的?是為了「先求有,再求好」,還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兩位蔣總統的盤算為何?張憲義是叛逃的賣國賊,還是救了台灣的悲劇英雄?

  而尚未結束的則是因之而來的核汙染!它使得桃園竟成為沒有核電廠、卻受核汙染最嚴重的地方……

  台灣「土製」核彈第一手祕辛首度公開

  這個核武計畫由兩位蔣總統直接「單線領導」,即使當時的行政院長或國防部長都不知全貌;為此量身成立的「中山科學研究院」極盛時曾達兩萬人,但各研究所/室、各組/分組,任務分工,互不聞問,一切都在最高機密下進行;更巧的是張憲義叛逃後沒幾天,蔣經國也剛好辭世,美國隨即派人前來封了核子反應爐,導致計畫戛然而止……屈指可數的幾個關鍵人物不僅全無留下隻字片語,後來也先後離世,台灣的整個核武計畫竟至今仍是一個大謎團。
本書作者當時負責模擬計算該核武的爆炸威力,並經常奉命執行各種關鍵任務,但對於那段歷史,他也只是一知半解;如今將所知的「能講的」部分公諸於世,期盼的則是該計畫能夠全面解密,予相關的人事物一個公平的評價,並提醒國人對核武應有的認識及反省。

**  開啟蔣氏父子治台一個全新的謎團**

  其中最費解的就是兩位蔣總統的戰略思維!
計畫之初,北台灣只有一個石門水庫,台北、桃園數百萬人口都靠此活命;台灣三個核電廠均坐落於最偏遠的角落,為何更具破壞力的核武裝置卻選在石門水庫大壩北邊的不遠處?蔣經國在晚年時期甚至特別關心核武的進度,頻頻親自前往視察。加上該裝置的體積很大,不可能放上當時的任何飛行載具進行投放,台灣至今也沒有能夠加以投射的飛彈系統……這顆核彈到底是要炸誰的?期間如果稍有閃失,台灣豈不毀於一旦?
這是終極的焦土政策,還是作為恐嚇對岸、尋求恐怖平衡的自保籌碼?又或只是冷戰時期的一種「盲目流行」?但它發動於台灣經濟狀況不佳的1960年代,花費驚人的金錢與資源來搞核武,這在兩位蔣總統心中,是值得的嗎?

**  揭露桃園及全台不為人知的核汙染**

  核彈計畫功虧一簣,危害更深遠的核汙染卻依然存在──至少包括未被美國取走的破損高階核燃料棒現在狀況如何?未來如何處置?當初發生氫爆所汙染的大漢溪上游土地,全都除汙了嗎?除汙後的輻射泥土貯存在何處?因為汙染而劃設的「環境實驗區」何時才能解除管制?經過精煉的大量釷與鈾核子原料,後來堆置在何處?由桃園鬧區輻射馬路所挖掘出的土石,被移到了何處?為濃縮鈾而購買的六氟化鈾,它們的容器還能保用多久?準備如何處理?
上述已發生或潛在的核汙染,多年來一直被嚴密地掩蓋著,即使已經兩次政黨輪替,也從未資訊公開並積極善後。而每一項汙染的真相,勢必都將造成台灣民眾極大的恐慌,並掀起難以預料的「政治核爆」……

名人推薦

  楊憲宏(台灣觀察者、資深媒體人)──專文導讀
  林中斌(著名軍事學家、前國防部副部長)
  張國龍(前台大物理系教授、前環保署長)
  愛德華.弗里德曼(國際核武局勢專家)──鄭重推薦

More books from Military Science

Cover of the book Who Do I Call My Countryman? by 賀立維
Cover of the book Culture and Defence in Brazil by 賀立維
Cover of the book Skyvan. Aviones, pilotos y archivos secretos by 賀立維
Cover of the book SAS Combat Handbook by 賀立維
Cover of the book 2015 House Committee Report on Obama Administration Release of Five Taliban GITMO Detainees for the Release of Captive U.S. Army Soldier Robert "Bowe" Bergdahl: Contention That Law Was Broken by 賀立維
Cover of the book Women Sailors and Sailors' Women by 賀立維
Cover of the book Pegasus Bridge by 賀立維
Cover of the book Guerras del siglo XXI by 賀立維
Cover of the book Canti di Sangue e Amore Vol. 2 (Gloria e Cenere) by 賀立維
Cover of the book Bending Toward Justice by 賀立維
Cover of the book Die Kunst der Niederlage by 賀立維
Cover of the book Dycotomia by 賀立維
Cover of the book Improved Intelligence Warning in an Age of Complexity: IC Community, CIA, DIA, DNI, FBI Interagency Analysis and Failures,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to Develop Novel Responses to Threats by 賀立維
Cover of the book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World War I Intelligence by 賀立維
Cover of the book The First World Oil War by 賀立維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