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

Primates of Park Avenue: A Memoir

Nonfiction, Social & Cultural Studies, Social Science, Anthropology
Cover of the book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 by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ISBN: 3030000000356
Publisher: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July 1, 2016
Imprint: 時報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ISBN: 3030000000356
Publisher: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July 1, 2016
Imprint: 時報
Language: Chinese

紐約上東區的地方媽媽特****別不一樣? 這本書,是比小說更離奇的現實。

|當人類學家意外闖入上東區媽媽的世界|一場令人啼笑皆非、又眼界大開的文化衝擊!

  • 《紐約時報》即時暢銷書榜TOP 1AMAZON暢銷書、米高梅(MGM)買下電影版權!
  • 《歐普拉雜誌》、《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紐約時報》、《時人雜誌》、《圖書館期刊》、《哈潑時尚》、BookPage書評網**……**眾多媒體書評,熱烈好評!

誰說和人打招呼一定會得到回應?在上東區,柏金包是防身武器,階級歧視就是剛好而已。

為了融入當地的賤人媽媽團,更重要的是,得幫兒子找到玩伴

被貴婦媽媽排擠在外的溫絲黛,不得不運用深厚的人類學與靈長類動物學知識

臥底觀察上東區這個超富裕部落的特殊文化與種種儀式。

然而,關於孩子、教養、家庭、自我價值的種種人生災禍,

同樣會降臨在一切看似不虞匱乏的上東區部落⋯⋯這群媽媽又會怎麼做?

溫絲黛.馬汀和先生與年幼的兒子抵達上東區後,發現了一個五光十色的小部落。那裡的媽咪超級有錢,也超級排外,你和那些女人打招呼,不會得到任何回應;想跟別人家的孩子玩,首先得爭到頭破血流。而她們施展特權更如家常便飯——超限量的名牌精品,弄不到手絕不罷休;去迪士尼樂園,誰跟你在那邊排隊啊?她們會想盡辦法找到有迪士尼殘障通行證的導遊,一路暢玩無阻。

感受到文化衝擊的溫絲黛,只好利用自己的人類學與靈長類動物學知識,努力在新環境站穩腳步。她模仿靈長類研究權威珍.古德(Jane Goodall),觀察上東區的交配儀式、示威儀式,以及接送孩子上下學時有如東非狒狒的眾媽咪;她也從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的角度,理解上東區部落的季節遷徙、狂熱健身儀式與交配儀式。

然而溫絲黛也察覺,即使在資源極度豐沛的上東區,依舊免不了各種天降的災禍。在富裕的表象之下,這些宛若天之驕女的貴婦們,往往夜不成眠、充滿不安全感,無法免於身為人妻、身為人母、身為女人的種種焦慮與失落。她們為了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而拼命;為了孩子的一點點不完美而恍神崩潰;為了總是「不在」的男人與總是「在」的女人,瘋狂展示最新、最昂貴的名牌服飾;她們多半有常春藤名校學歷,卻只能放棄自我,仰賴另一半核發的「年終獎金」⋯⋯。

溫斯黛以時而詼諧、時而銳利的筆鋒,揭開光鮮表面下的殘酷真相。本書不僅是揭發1%階層祕辛的批判與嘲諷,更是一位人類學家走進了每個城市都有的「上東區」,她試圖融入並生活於其中,為我們揭露權力階層的文化符碼,也嘗試找出人性於本質上的共通之處。

作者簡介 溫絲黛.馬汀博士Wednesday Martin, PhD.

於密西根大學修習人類學;後於耶魯大學取得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博士學位,側重於人類學、人類學史與精神分析史。長居紐約,於此地有逾二十年的寫作與社會研究者經驗。常於《今日秀》(Today)、《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CNN、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NBC News、BBC Newshour、福斯新聞(Fox News),探討繼父母/親子議題。文章常見於線上版《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The Daily Beast》等。另著有《Stepmonster》一書。目前與丈夫和兩個兒子定居紐約市。

Website|wednesdaymartin.com 譯者簡介 許恬寧

台大外文系、師大翻譯所畢,自由譯者,譯有《是你讓工作不一樣》、《庫克時代》等書。 目錄 各界推薦

序章|勇闖叢林
▍這本書要說的是比小說更離奇的現實。我一邊在上東區當媽,一邊在那個自成一格的世界順道做了一場學術田野研究。

一|紐約有紐約的規矩
▍私立學校的文憑和管家,不只是虛榮的地位象徵,不只是你驕傲地在眾人面前炫耀的東西,而是如果你是上東區人,你一定得有。那些東西非常重要、非常基本,為了支付好學校和管家的錢,你什麼都能省,寧願不要新地毯,不要裝潢廚房,家裡破破爛爛也沒關係。

二|不配一起玩的低等人
▍孩子的朋友和玩伴可以決定你的階級,你的階級會更上一層樓,也或者你會被拖累。你幫孩子找到什麼樣的玩伴,你就是什麼社會階級。如果你地位低下,你天真可愛的孩子也會地位低下。

三|入境隨俗——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
▍我無力改變上東區萊辛頓大道以西的賤人媽媽團,也不能用揍她們的方式解決,而且我也絕對不想加入她們⋯⋯我要買一個她們沒有的東西,她們想要的東西,或是她們有但見不得別人有的東西。我幻想女王蜂中的女王又想視若無睹地擦身而過,卻被我方方正正的柏金包撞到內傷。我說真的,要是這個美夢能成真,花多少錢我都願意。

四|曼哈頓藝妓
▍她們為了「不在」的男人,以及「在」的女人,努力讓自己年輕貌美,從不鬆懈。
  
五|女人交心之夜
▍別人讚美妳,妳就得貶損自己幾句,這種迂迴的一來一往,其實是在維持階級的穩定性。上東區的女人太有錢,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如果不靠這種方法,上下之分會大亂,女王蜂每天都在換人做。讚美其實是一場測試:妳承不承認自己是我們的一份子?大家說什麼,妳就跟著說什麼?妳知道自己是什麼身分嗎?還是妳想要壓倒其他人?   

六|鎮靜劑與血腥瑪麗——瀕臨精神崩潰的曼哈頓母親
▍當我在學校走廊上,在貴婦的午餐會上,以及所有女人都會參加的活動上,看著她們削瘦的臉龐、似乎隨時準備好一躍而起的結實軀幹與四肢,不禁想起準備好戰或逃的動物⋯⋯她們緊緊咬住下巴,眉頭深鎖;如果她們打了肉毒桿菌,看不出深鎖的眉頭,你也可以觀察深鎖的唇部。
 
七|陰雨綿綿
▍我像個上東區人日復一日養著孩子,從未認真想過當媽媽的人有一天可能失去孩子。有些事要身歷其境才會知道。

八|田野筆記總結   
▍我在上東區做了約六年的田野調查,在占地250英畝左右的地區、一百五十多個帶著年幼孩子的母親之中,完成融入部族的過程,成為當地人。一開始,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我能完成任務⋯⋯

謝辭
參考資料

內容節錄

序章|勇闖叢林

這本書要說的是比小說更離奇的現實。我一邊在曼哈頓當媽,一邊在那個自成一格的世界順道做了一場學術田野研究。我說「自成一格」,可不是隨便說說。九一一事件後,我和先生為了遠離令人鼻酸的事故現場,也為了離老公的家人近一些,搬到了紐約上東區。當時我懷有身孕,在世界令人感到危機四伏、紐約隨時可能土崩瓦解的時刻,我和先生需要多一點安全感,若親愛的家人就在身旁,尤其能讓老公的心踏實一些。搬家其實不算太困難,真正難的是學習上東區媽媽的生活方式以及融入她們。
我和先生最終在曼哈頓公園大道與七十幾街的交叉口找到新房。我把新家當成基地,開始參加附近的「媽咪與我」團康活動,帶孩子上貴族音樂課程,跟保姆吵架,以及和其他媽媽喝咖啡。除此之外,我先是為了我家大寶,接著又為了二寶,參加了無數次的托兒所「面試徵選」。

一連串的摸索過程之中,我的心得是:在曼哈頓島上為人母,已經是在「島中之島」生活,而上東區的媽媽們,又自成一個小圈圈。上東區媽咪組成一個秘密社團,有自己的遊戲規則,自己的儀式,自己的穿衣風格,以及四季避暑與過冬的遷徙模式。對我來說,那是個全新的世界。住在上東區的貴婦,另有一套不同於常人的信念、野心與做事方法,當初的我做夢都想不到這個世界有多麼不同。

我成為上東區媽媽之後,不論是一天該怎麼過、該如何與人互動,或只是去一下兒童遊樂場,一切的一切都令我戰戰兢兢。我和先生搬到了一個人人是超級富豪、階級感極重的地方,每一位鄰居貴婦看起來都自命不凡。穿著超級華服的眾媽咪,令我感到自己格格不入,不知所措。然而我是高等靈長類動物外加人類,為了自己,也為了孩子,我渴望融入。我得為大寶著想,也得為二寶想。

我念過文學與人類學,知道人科動物要是沒有歸屬感,未能真正融入群體,就會迷失自我。不論是在文學或真實世界裡,孤狼或許是反派英雄,能讓讀者心有戚戚焉,但這種人通常過著悲慘的生活。從希臘神話裡四處漂泊的奧德賽(Odysseus),或者與舊大陸文化格格不入的美國女主角黛西.米勒(Daisy Miller),《頑童歷險記》的哈克(Huck Finn),《紅字》裡背負通姦罪名的海絲特.白蘭(Hester Prynne),又或者是追求獨立自主的伊莎貝拉.阿切爾(Isabel Archer),不甘於貧困命運的莉莉.巴特(Lily Bart)……只要是不被社會接受與地位低下的人,尤其是女人,不會有好下場。他們沒有人際關係的保護,無人幫忙,有些是象徵性地死去,有些則是生命真的被剝奪。格格不入的人類,不僅會在小說裡丟掉性命,還會死在街上與荒郊野嶺。做田野調查的生物學家早已詳細記錄過這種情形。靈長類動物學家告訴我們,帶著新生兒加入新群體的雌性靈長類動物,性命尤其堪憂,例如黑猩猩媽媽如果試圖加入一群陌生的同類,不但通常會被騷擾,還會遭受肢體暴力,施暴者是新群體裡地位高的母猩猩;極端情況下,新來的黑猩猩母子甚至會被殺掉,而兇手正是她們想融入的同伴。

當然,我在上東區努力活下去時,沒人想讓我流血,至少不是流真的血。不過我深深感受到當務之急是想辦法融入群體。誰想當被排擠的人?誰不想在早上送孩子上學後,可以和朋友出去喝杯咖啡?誰不想讓孩子有玩伴?先生和他的家人都幫助我適應新生活,告訴我要到哪裡買菜,還解釋大小聚會複雜的規定,我得弄懂男孩和女孩不同的猶太成人禮,還得弄懂各種社團、公寓管理委員會,以及新家大樓奇奇怪怪的慣例。雖然很多事有老公那邊的協助,但我得靠自己弄懂上東區媽咪的文化。我誠心想融入,也勢必要融入,一定得搞定這件事。先前我因為念書的緣故搬到紐約後,曾多次勇闖上東區,原本就知道那地方五光十色,出入的都是有錢有勢的社會名流,低調是行不通的。那裡的人不論穿著打扮、觀念信仰、風土人情,全都和紐約下城區很不一樣。然而,一直要到我進入那個世界、在那裡當母親之後,我才開始真正了解那個自成一格的世界。要不是我有了孩子,我大概永遠不會注意到那個上流社會居住的平行世界,那裡的媽咪是天之驕女,孩子是天之驕子。我懷孕之後,不得不拼命融入她們的世界─我覺得自己有義務了解那個貴族世界,我得想辦法擠進去,破解貴婦的文化密碼。我開始試著了解身旁所有媽咪,學習她們做事的方法,努力跟著她們一起在上東區當母親。我因此走過一段十分奇特、一切都超乎想像的旅程─不論是東非馬賽人(Masai)的跳牛與飲血儀式,亞馬遜亞諾馬米族(Yanomami)的斧之戰,美國十大聯盟(Bit Ten)學生會的飲酒狂歡,通通無法與這場上東區之旅匹敵,而人類學給我的訓練,不足以讓我胸有成竹踏進那個世界。

上東區小孩過的生活,不論從誰的角度來看,都十分不尋常。他們平日出入有司機、保姆陪同,還會搭乘直升機到漢普頓(Hamptons)度假。兩歲大的孩子,必須上「正確」的音樂課程。到了三歲的時候,就得請家教,準備迎接幼稚園的入學考與面試。到了四歲,不會遊戲的孩子得請遊戲顧問。他們不會玩,因為他們有太多「加強班」要上─托兒所放學後,除了法文課、中文課、小小學習家課(Little Learners)、烹飪課,另外還有高爾夫球課、網球課、聲樂課。服裝顧問會幫媽媽購買接送孩子時該穿的合適服裝。遊樂場上,以及五千美元起跳的生日派對上,到處是搖曳生姿的高跟鞋,以及美得令人屏息的J. Mendel與Tom Ford皮草。有錢人住在挑高的大坪數公寓,家裡大到可以把遊樂場的充氣遊戲屋放在屋內。

如果說紐約孩子過著不尋常的生活,紐約母親的日子更是令人匪夷所思。我向身邊有孩子的完美貴婦,以第一手方式學習正宗的紐約東區生活。紐約上東區的貴婦個個都經過千錘百鍊的考驗:除了搬進社區要面試,孩子入學要考試,她們的身材更不容許有不完美的地方。這群高學歷、通常沒有職業的富裕女性,她們最重要的志向,就是在Physique 57或SoulCycle等健身中心通過層層考驗,讓自己擁有最完美的體態。在我心中,我把她們想像成藝高人膽大的曼哈頓藝妓。她們以不達目的誓不休的精神,用盡一切手段,追求幾乎不可能買到的奢侈品(我也曾一度「入境隨俗」,想方設法買到柏金包)。此外她們還會尋求「內線交易」資訊,例如想辦法聘請有迪士尼殘障通行證的黑市導遊,好讓她們在遊樂園不用排隊。上東區的媽咪們,還得處理麻煩又複雜的雇傭關係,管理她們請來帶孩子與做家事(她們可能有好幾棟房子)的管家與佣人。對我來說,向住在萊辛頓大道(Lex)以西的上東區媽咪學當媽媽,在她們之中生活,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我目眩神迷,深深受教,有時驚奇到說不出話。

那些教我如何在上東區當母親的女性,冷酷無情,不論是對自己的孩子,或是對自己,都是一樣。她們的確愛孩子,但她們也是得確保自身地位的「開國女皇」,一定得成功,一定得擁有「成功」的孩子。例如她們沒有人會承認(就連最好的朋友也得瞞著),但每個人一定都會讓自己才三歲的孩子,接受「ERB幼兒園標準考試」的補習。她們會以類似內線交易的方式,透過口耳相傳介紹,幫孩子找到家教,花數千美元上課─她們這麼做的動機,同時包括對孩子的愛、對未來的恐懼,以及不屈不撓的野心。許多上東區媽媽會幫孩子安排玩伴,但只跟有錢有勢者的後代玩,以求往上爬。至於那些父母較為「低階」的孩子,則得想辦法巧妙避開,就像甩掉用過的OK繃一樣。階級是隱形的,但無所不在,沒有人能逃脫。我突然弄懂自己曾在學校走廊上聊過天、住在我家附近的女性,對她們之中的某些人來說,孩子是提高身分的方式。孩子比較像是拿來炫耀的裝飾品,而不是活生生的嬰兒。對這群女性來說,孩子是洋娃娃,是她們揮金如土的對象。她們在一流專家的協助下,打扮孩子,餵孩子最好、最健康的食物,把他們送進最貴族的學校。我得承認,看多了這個世界之後,我有點不認同。
我發現這群野心勃勃的貴婦的另一面,則是極端的焦慮。她們承受著不能踏錯一步的龐大壓力,必須當完美的母親,完美的社交對象,完美的衣架子,還得當完美的性感女人。為了完美,她們投注無數時間與精力,許多人瀕臨崩潰,為了對抗壓力,有的投向酒精的懷抱,有的服用各式藥物,有的則搭乘私人飛機和女性友人前往拉斯維加斯、聖巴斯島(St. Barths)或巴黎「放鬆一下」。她們瘋狂運動,瘋狂養生(踩飛輪、只喝有機冷壓蔬果汁的斷食法,都是十分熱門的活動)。她們一擲千金,不眨眼地買衣服、買配件(對我認識的人來說,一天之內就在波道夫古德曼〔Bergdorf Goodman〕或巴尼斯〔Barneys〕等高級百貨公司花掉一萬美元,算不了什麼。她們是櫃姐搶先服務的對象,有衣服都是她們先挑)。她們會和通常同樣焦慮的姐妹淘,或是亦敵亦友的眼紅熟人,一起去吃大餐,或是一起做SPA。

我最初的目標是融入這群上東區貴婦媽咪,但不要陷入她們的焦慮與瘋狂,也不要踏進她們的勾心鬥角。我自認自己的社會學與人類學研究背景,可以助我一臂之力,讓自己和孩子在這個有時不太友善的世界裡站穩腳步時,可以保持理性。然而如同世界各地的人類學家,我最終還是「入境隨俗」,變得和當地人一樣。田野調查研究者一旦入境隨俗,就會失去原本的客觀立場,開始認同他們研究的對象。研究人員原本的目的是了解當地人,最後卻會成為他們的一員。我開始在上城區工作、當媽媽,以及和當地母親交朋友之後,逐漸與住在下城區的朋友失去聯繫。不知不覺之中,我的穿著打扮與言行舉止,慢慢開始像身邊的女性,思考模式也開始同化,關注起她們關注的事。對我來說,她們的世界很陌生,但也很誘人。我感到格格不入,但也被自己決心要融入的堅定程度嚇了一跳。

我很幸運,我在血統純正的上東區母親之中,還是交到了朋友。要在嚴格遵守社會階級制度的環境下培養友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是一個勾心鬥角,明爭暗鬥,壓力破表的世界。那裡的做事方法還有規矩,對我來說再陌生不過,我時常感到難堪。我最初碰到的人充滿優越感,我是她們看不入眼的人,她們與眾不同。但後來我發現,只要是有孩子的女人,不管妳住在城市的哪一區,或是世上哪個角落,大家其實有很多共通點。做母親的人在遇上困難時,會以意想不到的程度,尋求外界的協助,會想和外面的人交朋友。全世界的人類以及眾多靈長類動物經過千百萬年的演化,自然而然懂得彼此合作。每個地方的女性與母親,都知道要互相幫忙,建立友誼,就連人人有如模特兒、用盡心機、家財萬貫的上東區也不例外。

從一開始到現在,我身邊的那群朋友都有一個相當獨特的特質:她們很熱情,不吝於向我解釋上東區的世界。她們比我懂,很願意分享她們看到的事。她們知道自己以及周遭的人,過著具有諷刺意味的生活,她們以幽默的態度看待一切。我曾半開玩笑地擔心,一旦外界知道我在做研究,和我來往的人可能碰上麻煩,但我認識的一位媽媽說:「那些看不出我們的生活有多荒謬、多極端、多好笑、多瘋狂的人,我不想與那種人為伍。」我原本擔心寫這本書是否合適,但那位朋友及其他人讓我看到,就算是最奇特、最令人不舒服、最詭異的世界,還是有很多正常人。就算是看起來敵意重重、最不友好的環境,也有真正的溫暖,也有真正的好人。

我以社會研究者與媽咪的身分,多年生活在上東區的媽媽圈之中,我研究她們,最後發現上東區的母親和全世界的母親一樣,希望孩子健康快樂,也希望他們感到被愛,好好長大成人,有天成就一番事業。不過她們之間的相似點僅止於此。如果你不是在曼哈頓長大,你會覺得上東區孩子過的生活十分不尋常。就算你是曼哈頓人,上東區的生活也自成一格,除非你的母親就是上東區人,不然你依舊會覺得一切不符邏輯,沒有一件事是表面上那樣,凡事都無法以常理判斷。我吃了不少苦頭,才了解上東區的媽媽不是一天造成的。不是妳在那裡生了孩子,就自然能融入,得不斷修練才行。我接下來要講的故事,正是我如何重新反覆打造自己,讓自己脫胎換骨。我在這場充滿挫折的旅程中,常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這是一個在迷你島上的迷你區當母親的故事,以及這個地方帶來的種種啟示。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紐約上東區的地方媽媽特****別不一樣? 這本書,是比小說更離奇的現實。

|當人類學家意外闖入上東區媽媽的世界|一場令人啼笑皆非、又眼界大開的文化衝擊!

誰說和人打招呼一定會得到回應?在上東區,柏金包是防身武器,階級歧視就是剛好而已。

為了融入當地的賤人媽媽團,更重要的是,得幫兒子找到玩伴

被貴婦媽媽排擠在外的溫絲黛,不得不運用深厚的人類學與靈長類動物學知識

臥底觀察上東區這個超富裕部落的特殊文化與種種儀式。

然而,關於孩子、教養、家庭、自我價值的種種人生災禍,

同樣會降臨在一切看似不虞匱乏的上東區部落⋯⋯這群媽媽又會怎麼做?

溫絲黛.馬汀和先生與年幼的兒子抵達上東區後,發現了一個五光十色的小部落。那裡的媽咪超級有錢,也超級排外,你和那些女人打招呼,不會得到任何回應;想跟別人家的孩子玩,首先得爭到頭破血流。而她們施展特權更如家常便飯——超限量的名牌精品,弄不到手絕不罷休;去迪士尼樂園,誰跟你在那邊排隊啊?她們會想盡辦法找到有迪士尼殘障通行證的導遊,一路暢玩無阻。

感受到文化衝擊的溫絲黛,只好利用自己的人類學與靈長類動物學知識,努力在新環境站穩腳步。她模仿靈長類研究權威珍.古德(Jane Goodall),觀察上東區的交配儀式、示威儀式,以及接送孩子上下學時有如東非狒狒的眾媽咪;她也從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的角度,理解上東區部落的季節遷徙、狂熱健身儀式與交配儀式。

然而溫絲黛也察覺,即使在資源極度豐沛的上東區,依舊免不了各種天降的災禍。在富裕的表象之下,這些宛若天之驕女的貴婦們,往往夜不成眠、充滿不安全感,無法免於身為人妻、身為人母、身為女人的種種焦慮與失落。她們為了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而拼命;為了孩子的一點點不完美而恍神崩潰;為了總是「不在」的男人與總是「在」的女人,瘋狂展示最新、最昂貴的名牌服飾;她們多半有常春藤名校學歷,卻只能放棄自我,仰賴另一半核發的「年終獎金」⋯⋯。

溫斯黛以時而詼諧、時而銳利的筆鋒,揭開光鮮表面下的殘酷真相。本書不僅是揭發1%階層祕辛的批判與嘲諷,更是一位人類學家走進了每個城市都有的「上東區」,她試圖融入並生活於其中,為我們揭露權力階層的文化符碼,也嘗試找出人性於本質上的共通之處。

作者簡介 溫絲黛.馬汀博士Wednesday Martin, PhD.

於密西根大學修習人類學;後於耶魯大學取得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博士學位,側重於人類學、人類學史與精神分析史。長居紐約,於此地有逾二十年的寫作與社會研究者經驗。常於《今日秀》(Today)、《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CNN、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NBC News、BBC Newshour、福斯新聞(Fox News),探討繼父母/親子議題。文章常見於線上版《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The Daily Beast》等。另著有《Stepmonster》一書。目前與丈夫和兩個兒子定居紐約市。

Website|wednesdaymartin.com 譯者簡介 許恬寧

台大外文系、師大翻譯所畢,自由譯者,譯有《是你讓工作不一樣》、《庫克時代》等書。 目錄 各界推薦

序章|勇闖叢林
▍這本書要說的是比小說更離奇的現實。我一邊在上東區當媽,一邊在那個自成一格的世界順道做了一場學術田野研究。

一|紐約有紐約的規矩
▍私立學校的文憑和管家,不只是虛榮的地位象徵,不只是你驕傲地在眾人面前炫耀的東西,而是如果你是上東區人,你一定得有。那些東西非常重要、非常基本,為了支付好學校和管家的錢,你什麼都能省,寧願不要新地毯,不要裝潢廚房,家裡破破爛爛也沒關係。

二|不配一起玩的低等人
▍孩子的朋友和玩伴可以決定你的階級,你的階級會更上一層樓,也或者你會被拖累。你幫孩子找到什麼樣的玩伴,你就是什麼社會階級。如果你地位低下,你天真可愛的孩子也會地位低下。

三|入境隨俗——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
▍我無力改變上東區萊辛頓大道以西的賤人媽媽團,也不能用揍她們的方式解決,而且我也絕對不想加入她們⋯⋯我要買一個她們沒有的東西,她們想要的東西,或是她們有但見不得別人有的東西。我幻想女王蜂中的女王又想視若無睹地擦身而過,卻被我方方正正的柏金包撞到內傷。我說真的,要是這個美夢能成真,花多少錢我都願意。

四|曼哈頓藝妓
▍她們為了「不在」的男人,以及「在」的女人,努力讓自己年輕貌美,從不鬆懈。
  
五|女人交心之夜
▍別人讚美妳,妳就得貶損自己幾句,這種迂迴的一來一往,其實是在維持階級的穩定性。上東區的女人太有錢,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如果不靠這種方法,上下之分會大亂,女王蜂每天都在換人做。讚美其實是一場測試:妳承不承認自己是我們的一份子?大家說什麼,妳就跟著說什麼?妳知道自己是什麼身分嗎?還是妳想要壓倒其他人?   

六|鎮靜劑與血腥瑪麗——瀕臨精神崩潰的曼哈頓母親
▍當我在學校走廊上,在貴婦的午餐會上,以及所有女人都會參加的活動上,看著她們削瘦的臉龐、似乎隨時準備好一躍而起的結實軀幹與四肢,不禁想起準備好戰或逃的動物⋯⋯她們緊緊咬住下巴,眉頭深鎖;如果她們打了肉毒桿菌,看不出深鎖的眉頭,你也可以觀察深鎖的唇部。
 
七|陰雨綿綿
▍我像個上東區人日復一日養著孩子,從未認真想過當媽媽的人有一天可能失去孩子。有些事要身歷其境才會知道。

八|田野筆記總結   
▍我在上東區做了約六年的田野調查,在占地250英畝左右的地區、一百五十多個帶著年幼孩子的母親之中,完成融入部族的過程,成為當地人。一開始,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我能完成任務⋯⋯

謝辭
參考資料

內容節錄

序章|勇闖叢林

這本書要說的是比小說更離奇的現實。我一邊在曼哈頓當媽,一邊在那個自成一格的世界順道做了一場學術田野研究。我說「自成一格」,可不是隨便說說。九一一事件後,我和先生為了遠離令人鼻酸的事故現場,也為了離老公的家人近一些,搬到了紐約上東區。當時我懷有身孕,在世界令人感到危機四伏、紐約隨時可能土崩瓦解的時刻,我和先生需要多一點安全感,若親愛的家人就在身旁,尤其能讓老公的心踏實一些。搬家其實不算太困難,真正難的是學習上東區媽媽的生活方式以及融入她們。
我和先生最終在曼哈頓公園大道與七十幾街的交叉口找到新房。我把新家當成基地,開始參加附近的「媽咪與我」團康活動,帶孩子上貴族音樂課程,跟保姆吵架,以及和其他媽媽喝咖啡。除此之外,我先是為了我家大寶,接著又為了二寶,參加了無數次的托兒所「面試徵選」。

一連串的摸索過程之中,我的心得是:在曼哈頓島上為人母,已經是在「島中之島」生活,而上東區的媽媽們,又自成一個小圈圈。上東區媽咪組成一個秘密社團,有自己的遊戲規則,自己的儀式,自己的穿衣風格,以及四季避暑與過冬的遷徙模式。對我來說,那是個全新的世界。住在上東區的貴婦,另有一套不同於常人的信念、野心與做事方法,當初的我做夢都想不到這個世界有多麼不同。

我成為上東區媽媽之後,不論是一天該怎麼過、該如何與人互動,或只是去一下兒童遊樂場,一切的一切都令我戰戰兢兢。我和先生搬到了一個人人是超級富豪、階級感極重的地方,每一位鄰居貴婦看起來都自命不凡。穿著超級華服的眾媽咪,令我感到自己格格不入,不知所措。然而我是高等靈長類動物外加人類,為了自己,也為了孩子,我渴望融入。我得為大寶著想,也得為二寶想。

我念過文學與人類學,知道人科動物要是沒有歸屬感,未能真正融入群體,就會迷失自我。不論是在文學或真實世界裡,孤狼或許是反派英雄,能讓讀者心有戚戚焉,但這種人通常過著悲慘的生活。從希臘神話裡四處漂泊的奧德賽(Odysseus),或者與舊大陸文化格格不入的美國女主角黛西.米勒(Daisy Miller),《頑童歷險記》的哈克(Huck Finn),《紅字》裡背負通姦罪名的海絲特.白蘭(Hester Prynne),又或者是追求獨立自主的伊莎貝拉.阿切爾(Isabel Archer),不甘於貧困命運的莉莉.巴特(Lily Bart)……只要是不被社會接受與地位低下的人,尤其是女人,不會有好下場。他們沒有人際關係的保護,無人幫忙,有些是象徵性地死去,有些則是生命真的被剝奪。格格不入的人類,不僅會在小說裡丟掉性命,還會死在街上與荒郊野嶺。做田野調查的生物學家早已詳細記錄過這種情形。靈長類動物學家告訴我們,帶著新生兒加入新群體的雌性靈長類動物,性命尤其堪憂,例如黑猩猩媽媽如果試圖加入一群陌生的同類,不但通常會被騷擾,還會遭受肢體暴力,施暴者是新群體裡地位高的母猩猩;極端情況下,新來的黑猩猩母子甚至會被殺掉,而兇手正是她們想融入的同伴。

當然,我在上東區努力活下去時,沒人想讓我流血,至少不是流真的血。不過我深深感受到當務之急是想辦法融入群體。誰想當被排擠的人?誰不想在早上送孩子上學後,可以和朋友出去喝杯咖啡?誰不想讓孩子有玩伴?先生和他的家人都幫助我適應新生活,告訴我要到哪裡買菜,還解釋大小聚會複雜的規定,我得弄懂男孩和女孩不同的猶太成人禮,還得弄懂各種社團、公寓管理委員會,以及新家大樓奇奇怪怪的慣例。雖然很多事有老公那邊的協助,但我得靠自己弄懂上東區媽咪的文化。我誠心想融入,也勢必要融入,一定得搞定這件事。先前我因為念書的緣故搬到紐約後,曾多次勇闖上東區,原本就知道那地方五光十色,出入的都是有錢有勢的社會名流,低調是行不通的。那裡的人不論穿著打扮、觀念信仰、風土人情,全都和紐約下城區很不一樣。然而,一直要到我進入那個世界、在那裡當母親之後,我才開始真正了解那個自成一格的世界。要不是我有了孩子,我大概永遠不會注意到那個上流社會居住的平行世界,那裡的媽咪是天之驕女,孩子是天之驕子。我懷孕之後,不得不拼命融入她們的世界─我覺得自己有義務了解那個貴族世界,我得想辦法擠進去,破解貴婦的文化密碼。我開始試著了解身旁所有媽咪,學習她們做事的方法,努力跟著她們一起在上東區當母親。我因此走過一段十分奇特、一切都超乎想像的旅程─不論是東非馬賽人(Masai)的跳牛與飲血儀式,亞馬遜亞諾馬米族(Yanomami)的斧之戰,美國十大聯盟(Bit Ten)學生會的飲酒狂歡,通通無法與這場上東區之旅匹敵,而人類學給我的訓練,不足以讓我胸有成竹踏進那個世界。

上東區小孩過的生活,不論從誰的角度來看,都十分不尋常。他們平日出入有司機、保姆陪同,還會搭乘直升機到漢普頓(Hamptons)度假。兩歲大的孩子,必須上「正確」的音樂課程。到了三歲的時候,就得請家教,準備迎接幼稚園的入學考與面試。到了四歲,不會遊戲的孩子得請遊戲顧問。他們不會玩,因為他們有太多「加強班」要上─托兒所放學後,除了法文課、中文課、小小學習家課(Little Learners)、烹飪課,另外還有高爾夫球課、網球課、聲樂課。服裝顧問會幫媽媽購買接送孩子時該穿的合適服裝。遊樂場上,以及五千美元起跳的生日派對上,到處是搖曳生姿的高跟鞋,以及美得令人屏息的J. Mendel與Tom Ford皮草。有錢人住在挑高的大坪數公寓,家裡大到可以把遊樂場的充氣遊戲屋放在屋內。

如果說紐約孩子過著不尋常的生活,紐約母親的日子更是令人匪夷所思。我向身邊有孩子的完美貴婦,以第一手方式學習正宗的紐約東區生活。紐約上東區的貴婦個個都經過千錘百鍊的考驗:除了搬進社區要面試,孩子入學要考試,她們的身材更不容許有不完美的地方。這群高學歷、通常沒有職業的富裕女性,她們最重要的志向,就是在Physique 57或SoulCycle等健身中心通過層層考驗,讓自己擁有最完美的體態。在我心中,我把她們想像成藝高人膽大的曼哈頓藝妓。她們以不達目的誓不休的精神,用盡一切手段,追求幾乎不可能買到的奢侈品(我也曾一度「入境隨俗」,想方設法買到柏金包)。此外她們還會尋求「內線交易」資訊,例如想辦法聘請有迪士尼殘障通行證的黑市導遊,好讓她們在遊樂園不用排隊。上東區的媽咪們,還得處理麻煩又複雜的雇傭關係,管理她們請來帶孩子與做家事(她們可能有好幾棟房子)的管家與佣人。對我來說,向住在萊辛頓大道(Lex)以西的上東區媽咪學當媽媽,在她們之中生活,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我目眩神迷,深深受教,有時驚奇到說不出話。

那些教我如何在上東區當母親的女性,冷酷無情,不論是對自己的孩子,或是對自己,都是一樣。她們的確愛孩子,但她們也是得確保自身地位的「開國女皇」,一定得成功,一定得擁有「成功」的孩子。例如她們沒有人會承認(就連最好的朋友也得瞞著),但每個人一定都會讓自己才三歲的孩子,接受「ERB幼兒園標準考試」的補習。她們會以類似內線交易的方式,透過口耳相傳介紹,幫孩子找到家教,花數千美元上課─她們這麼做的動機,同時包括對孩子的愛、對未來的恐懼,以及不屈不撓的野心。許多上東區媽媽會幫孩子安排玩伴,但只跟有錢有勢者的後代玩,以求往上爬。至於那些父母較為「低階」的孩子,則得想辦法巧妙避開,就像甩掉用過的OK繃一樣。階級是隱形的,但無所不在,沒有人能逃脫。我突然弄懂自己曾在學校走廊上聊過天、住在我家附近的女性,對她們之中的某些人來說,孩子是提高身分的方式。孩子比較像是拿來炫耀的裝飾品,而不是活生生的嬰兒。對這群女性來說,孩子是洋娃娃,是她們揮金如土的對象。她們在一流專家的協助下,打扮孩子,餵孩子最好、最健康的食物,把他們送進最貴族的學校。我得承認,看多了這個世界之後,我有點不認同。
我發現這群野心勃勃的貴婦的另一面,則是極端的焦慮。她們承受著不能踏錯一步的龐大壓力,必須當完美的母親,完美的社交對象,完美的衣架子,還得當完美的性感女人。為了完美,她們投注無數時間與精力,許多人瀕臨崩潰,為了對抗壓力,有的投向酒精的懷抱,有的服用各式藥物,有的則搭乘私人飛機和女性友人前往拉斯維加斯、聖巴斯島(St. Barths)或巴黎「放鬆一下」。她們瘋狂運動,瘋狂養生(踩飛輪、只喝有機冷壓蔬果汁的斷食法,都是十分熱門的活動)。她們一擲千金,不眨眼地買衣服、買配件(對我認識的人來說,一天之內就在波道夫古德曼〔Bergdorf Goodman〕或巴尼斯〔Barneys〕等高級百貨公司花掉一萬美元,算不了什麼。她們是櫃姐搶先服務的對象,有衣服都是她們先挑)。她們會和通常同樣焦慮的姐妹淘,或是亦敵亦友的眼紅熟人,一起去吃大餐,或是一起做SPA。

我最初的目標是融入這群上東區貴婦媽咪,但不要陷入她們的焦慮與瘋狂,也不要踏進她們的勾心鬥角。我自認自己的社會學與人類學研究背景,可以助我一臂之力,讓自己和孩子在這個有時不太友善的世界裡站穩腳步時,可以保持理性。然而如同世界各地的人類學家,我最終還是「入境隨俗」,變得和當地人一樣。田野調查研究者一旦入境隨俗,就會失去原本的客觀立場,開始認同他們研究的對象。研究人員原本的目的是了解當地人,最後卻會成為他們的一員。我開始在上城區工作、當媽媽,以及和當地母親交朋友之後,逐漸與住在下城區的朋友失去聯繫。不知不覺之中,我的穿著打扮與言行舉止,慢慢開始像身邊的女性,思考模式也開始同化,關注起她們關注的事。對我來說,她們的世界很陌生,但也很誘人。我感到格格不入,但也被自己決心要融入的堅定程度嚇了一跳。

我很幸運,我在血統純正的上東區母親之中,還是交到了朋友。要在嚴格遵守社會階級制度的環境下培養友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是一個勾心鬥角,明爭暗鬥,壓力破表的世界。那裡的做事方法還有規矩,對我來說再陌生不過,我時常感到難堪。我最初碰到的人充滿優越感,我是她們看不入眼的人,她們與眾不同。但後來我發現,只要是有孩子的女人,不管妳住在城市的哪一區,或是世上哪個角落,大家其實有很多共通點。做母親的人在遇上困難時,會以意想不到的程度,尋求外界的協助,會想和外面的人交朋友。全世界的人類以及眾多靈長類動物經過千百萬年的演化,自然而然懂得彼此合作。每個地方的女性與母親,都知道要互相幫忙,建立友誼,就連人人有如模特兒、用盡心機、家財萬貫的上東區也不例外。

從一開始到現在,我身邊的那群朋友都有一個相當獨特的特質:她們很熱情,不吝於向我解釋上東區的世界。她們比我懂,很願意分享她們看到的事。她們知道自己以及周遭的人,過著具有諷刺意味的生活,她們以幽默的態度看待一切。我曾半開玩笑地擔心,一旦外界知道我在做研究,和我來往的人可能碰上麻煩,但我認識的一位媽媽說:「那些看不出我們的生活有多荒謬、多極端、多好笑、多瘋狂的人,我不想與那種人為伍。」我原本擔心寫這本書是否合適,但那位朋友及其他人讓我看到,就算是最奇特、最令人不舒服、最詭異的世界,還是有很多正常人。就算是看起來敵意重重、最不友好的環境,也有真正的溫暖,也有真正的好人。

我以社會研究者與媽咪的身分,多年生活在上東區的媽媽圈之中,我研究她們,最後發現上東區的母親和全世界的母親一樣,希望孩子健康快樂,也希望他們感到被愛,好好長大成人,有天成就一番事業。不過她們之間的相似點僅止於此。如果你不是在曼哈頓長大,你會覺得上東區孩子過的生活十分不尋常。就算你是曼哈頓人,上東區的生活也自成一格,除非你的母親就是上東區人,不然你依舊會覺得一切不符邏輯,沒有一件事是表面上那樣,凡事都無法以常理判斷。我吃了不少苦頭,才了解上東區的媽媽不是一天造成的。不是妳在那裡生了孩子,就自然能融入,得不斷修練才行。我接下來要講的故事,正是我如何重新反覆打造自己,讓自己脫胎換骨。我在這場充滿挫折的旅程中,常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這是一個在迷你島上的迷你區當母親的故事,以及這個地方帶來的種種啟示。

More books from Anthropology

Cover of the book The First Word by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Cover of the book Social Identities of Young Indigenous People in Contemporary Australia by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Cover of the book Being-Here by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Cover of the book Citizenship Excess by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Cover of the book Black Atlantic Religion by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Cover of the book Fronteras conceptuales / Fronteras patagónicas by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Cover of the book Global Issues by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Cover of the book Debugging the Link between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Insects by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Cover of the book Boundaries and Motherhood by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Cover of the book Welche Faktoren determinieren das organisationale Lernen? by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Cover of the book Huichol Women, Weavers, and Shamans by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Cover of the book The Diaspora Writes Home by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Cover of the book Unveiling the Whale by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Cover of the book The Poverty of Television by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Cover of the book Contesting Aging and Loss by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