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究竟從何而來?(改版):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Nonfiction, Science & Nature, Science, Other Sciences, Applied Sciences
Cover of the book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改版):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by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城邦出版集團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ISBN: 3117702095260
Publisher: 城邦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October 12, 2017
Imprint: 商周出版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ISBN: 3117702095260
Publisher: 城邦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October 12, 2017
Imprint: 商周出版
Language: Chinese

◆美、西、葡、法等國非文學暢銷書
◆第五屆吳大猷科普獎著作類金籤獎得主 林正焜醫師、清華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江安世教授、前台大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嚴震東教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V. S. 奈波爾、大提琴家 馬友友 聯袂推薦

你知道動物、昆蟲,甚或肉眼瞧不見的細菌也擁有意識?
是什麼讓人類意識與其他生物的意識有所不同?
且看神經科學家達馬吉歐從演化的角度,切入這一科學界尚爭議不休的神祕課題!

日本科學大獎本田獎得主達馬吉歐從事與腦部運作相關的研究及寫作已有三十餘年,其作品向以融合科學及人文主義著稱。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意識與身體某程度是分離的」,但他對此觀點提出質疑,並以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指出意識乃始於生物體所創造出的一種生物過程。

除了從內省觀、行為觀及神經觀等三種傳統觀點研究人類心智,達馬吉歐也引進演化觀,為看待及講述意識心智史的方式帶來根本變革。他也提出與感覺的起源和多樣性有關的大膽假設,此假設在其所提出的意識之生物學建構的架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感覺是以身體和腦部網絡的幾近融合為基礎,最先浮現於由來已久、功能簡要的腦幹,而非近代發現的大腦皮質。

達馬吉歐認為,人類腦部發展出的「自我」挑戰了自然的漠不關心,並為文化的誕生開闢蹊徑,是演化過程中的一個徹底決裂,也是社會文化恆定的源頭。他直指他稱之為社會文化恆定之未竟工程的藍圖,乃是具有穩固基因根基的基本恆定,是簡單的生命形態存在了數十億年的價值的監護者。讀完本書,猶如走過一趟探索心智與自我之神經生物學基礎的創新旅程。

【名家推薦】

閱讀達馬吉歐的書最驚人之處,是會讓人相信自己可以跟隨腦部的運作,一窺最深處自我之私密現實的創造過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河灣》作者 V.S. 奈波爾(V. S. Naipaul)

我完全迷上了這本書。達馬吉歐在更廣的演化生物學和文化發展脈絡中,呈現他在神經科學領域中富有潛力的發現。這本開拓性的書提供我們一個全新的方式,以思考我們自身、歷史,以及文化在形塑人類共通未來的重要性。
——大提琴家 馬友友

意識有兩種:「我醒了」,早上醒來,我們恢復了意識,這是第一種意識;「聞到柚子花的香味」,意識到特定的影像、意境、物件……這是第二種意識。顯然,沒有第一種意識,第二種意識是不可能的;但這第一種意識也是最難捉摸了解的問題。我們甚至無法給這種「意識」一個明確的定義。
長久以來,意識的問題是科學研究碰都不敢碰的問題。非常高興看到大師出手,從生物,從演化,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討論意識的各個面向:「心智在哪裡?」;「腦如何建構感覺、情緒和記憶?」;「不同層次的意識」;「為什麼自我是意識必需的條件?」……剝繭抽絲,一步步帶領讀者回顧相關的文獻,提出關鍵性的評論與作者的理論。如果讀者想超越《破碎的心靈》、《火星上的人類學家》等通俗文章,本書是非常值得深讀的好書。
——台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前台大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嚴震東

達馬吉歐藉著深奧的神經解剖生理學探討意識的來龍去脈,讓人類心智從玄界下凡,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本書架構龐大驚人,從本我的心靈談到社會文化,足見作者長期鑽研意識的成就。
——第五屆吳大猷科普獎著作類金籤獎得主/科普作家 林正焜醫師

達馬吉歐從情緒的高層次腦部觀點談起,再轉而討論經過深度演化之低層次腦部對情緒、感覺及衡定經驗的貢獻。他證實意識的根源是情感性的,並為我們的動物同類所共享。達馬吉歐以其獨到的見解,帶領我們從自然的觀點理解生命的泉源。
——華盛頓大學貝利動物福祉科學講座教授、《情感神經科學》(Affective Neuroscience)作者 雅克.潘克賽普(Jaak Panksepp)

本書核心與以下兩者有關:認知的神經學基礎,以及將自我疊置在我們稱為現實之建構上的議題。達馬吉歐極富特色,並兼具雄辯的說服力及學者特質。他對研究主題的駕馭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並有力地掌握了像腦袋裡難以捉摸的「自我」這樣深奧的議題。
——紐約大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教授暨講座教授 羅多佛.R.林那斯(Rodolfo R. Llinás)

達馬吉歐多年來致力於腦部過程的研究,以求解開自我與心智的難解之謎,人類經驗的所有自相矛盾在意識這個終極的未知中,終於在這部驚人之作中得到了統一。
——電影導演、《空》(The Empty Space)作者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美、西、葡、法等國非文學暢銷書
◆第五屆吳大猷科普獎著作類金籤獎得主 林正焜醫師、清華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江安世教授、前台大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嚴震東教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V. S. 奈波爾、大提琴家 馬友友 聯袂推薦

你知道動物、昆蟲,甚或肉眼瞧不見的細菌也擁有意識?
是什麼讓人類意識與其他生物的意識有所不同?
且看神經科學家達馬吉歐從演化的角度,切入這一科學界尚爭議不休的神祕課題!

日本科學大獎本田獎得主達馬吉歐從事與腦部運作相關的研究及寫作已有三十餘年,其作品向以融合科學及人文主義著稱。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意識與身體某程度是分離的」,但他對此觀點提出質疑,並以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指出意識乃始於生物體所創造出的一種生物過程。

除了從內省觀、行為觀及神經觀等三種傳統觀點研究人類心智,達馬吉歐也引進演化觀,為看待及講述意識心智史的方式帶來根本變革。他也提出與感覺的起源和多樣性有關的大膽假設,此假設在其所提出的意識之生物學建構的架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感覺是以身體和腦部網絡的幾近融合為基礎,最先浮現於由來已久、功能簡要的腦幹,而非近代發現的大腦皮質。

達馬吉歐認為,人類腦部發展出的「自我」挑戰了自然的漠不關心,並為文化的誕生開闢蹊徑,是演化過程中的一個徹底決裂,也是社會文化恆定的源頭。他直指他稱之為社會文化恆定之未竟工程的藍圖,乃是具有穩固基因根基的基本恆定,是簡單的生命形態存在了數十億年的價值的監護者。讀完本書,猶如走過一趟探索心智與自我之神經生物學基礎的創新旅程。

【名家推薦】

閱讀達馬吉歐的書最驚人之處,是會讓人相信自己可以跟隨腦部的運作,一窺最深處自我之私密現實的創造過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河灣》作者 V.S. 奈波爾(V. S. Naipaul)

我完全迷上了這本書。達馬吉歐在更廣的演化生物學和文化發展脈絡中,呈現他在神經科學領域中富有潛力的發現。這本開拓性的書提供我們一個全新的方式,以思考我們自身、歷史,以及文化在形塑人類共通未來的重要性。
——大提琴家 馬友友

意識有兩種:「我醒了」,早上醒來,我們恢復了意識,這是第一種意識;「聞到柚子花的香味」,意識到特定的影像、意境、物件……這是第二種意識。顯然,沒有第一種意識,第二種意識是不可能的;但這第一種意識也是最難捉摸了解的問題。我們甚至無法給這種「意識」一個明確的定義。
長久以來,意識的問題是科學研究碰都不敢碰的問題。非常高興看到大師出手,從生物,從演化,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討論意識的各個面向:「心智在哪裡?」;「腦如何建構感覺、情緒和記憶?」;「不同層次的意識」;「為什麼自我是意識必需的條件?」……剝繭抽絲,一步步帶領讀者回顧相關的文獻,提出關鍵性的評論與作者的理論。如果讀者想超越《破碎的心靈》、《火星上的人類學家》等通俗文章,本書是非常值得深讀的好書。
——台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前台大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嚴震東

達馬吉歐藉著深奧的神經解剖生理學探討意識的來龍去脈,讓人類心智從玄界下凡,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本書架構龐大驚人,從本我的心靈談到社會文化,足見作者長期鑽研意識的成就。
——第五屆吳大猷科普獎著作類金籤獎得主/科普作家 林正焜醫師

達馬吉歐從情緒的高層次腦部觀點談起,再轉而討論經過深度演化之低層次腦部對情緒、感覺及衡定經驗的貢獻。他證實意識的根源是情感性的,並為我們的動物同類所共享。達馬吉歐以其獨到的見解,帶領我們從自然的觀點理解生命的泉源。
——華盛頓大學貝利動物福祉科學講座教授、《情感神經科學》(Affective Neuroscience)作者 雅克.潘克賽普(Jaak Panksepp)

本書核心與以下兩者有關:認知的神經學基礎,以及將自我疊置在我們稱為現實之建構上的議題。達馬吉歐極富特色,並兼具雄辯的說服力及學者特質。他對研究主題的駕馭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並有力地掌握了像腦袋裡難以捉摸的「自我」這樣深奧的議題。
——紐約大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教授暨講座教授 羅多佛.R.林那斯(Rodolfo R. Llinás)

達馬吉歐多年來致力於腦部過程的研究,以求解開自我與心智的難解之謎,人類經驗的所有自相矛盾在意識這個終極的未知中,終於在這部驚人之作中得到了統一。
——電影導演、《空》(The Empty Space)作者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

More books from Applied Sciences

Cover of the book Temporal Patterns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al Networks by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Cover of the book Gesprekken met grote geleerden by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Cover of the book Les transferts de technologie by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Cover of the book Molecula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Guide by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Cover of the book Large Risks with Low Probabilities: Perceptions and willingness to take preventive measures against flooding by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Cover of the book ¿Encontrará el Instituto SETI señales de vida inteligente en KIC 8462852?: Descubre porqué sí es posible by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Cover of the book The Body System Series: The Respiratory System and its Functions by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Cover of the book Experiments in Topology by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Cover of the book Clean Water Using Solar and Wind by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Cover of the book Advances in Physics and Applications of Optically and ThermallyStimulated Luminescence by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Cover of the book The True Wireless by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Cover of the book To Know A Fallen Angel by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Cover of the book L'énergie thermonucléaire by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Cover of the book Piecewise Deterministic Processes in Biological Models by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Cover of the book Talking Renewables by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