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界限

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

Nonfiction, Health & Well Being, Self Help, Self Improvement, Motivational
Cover of the book 心理界限 by 楊嘉玲, 采實文化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楊嘉玲 ISBN: 7079869547338
Publisher: 采實文化 Publication: November 30, 2017
Imprint: 采實文化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楊嘉玲
ISBN: 7079869547338
Publisher: 采實文化
Publication: November 30, 2017
Imprint: 采實文化
Language: Chinese

※心理學界人人必讀的經典理論
※建立「自我意識」、終結「情緒勒索」的基礎常識

 

**  不設任何防線的親情、愛情、友情、職場忠誠
  是身心傷害的根源
  一道真實存在、卻無形的人際分野
  一旦失守,它將徹底踩越你的人生**

  一個平衡健全的生活,明確的界限是最重要的事。

  界限,不僅只是你個人態度和行為的分界線,也是你與他人的分際拿捏的行動指南。

  這樣優秀的你,特別需要留意:
  .家人當中最值得信賴的依靠
  .朋友、同事眼中最優秀的救火隊
  .情人眼中最體貼的另一半

  你是否常常為他人熱心、無條件的付出,卻換回的是,別人的理所當然
  而這樣的回應,是否讓你的心痛痛的?

  ※4個人際相處的智慧提點,點亮你沒被看見的力量
  ※3道戒傷害練習,擺脫忍讓,與你一起重新畫出人生高度

 ** ●什麼是「心理界限」?**

  所謂的「心理界限」(boundary),顧名思義就是每個人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極限。超過某個特定的範圍,就會有一種被勉強、逼迫的感覺。「界限」一詞,最先是由家族治療中的結構學派大師薩爾瓦多.米鈕慶(Salvador Minuchin)提出。本來是用以規定在家庭這個大系統中,不同的個體該扮演什麼角色,以及如何參與不同次系統(比如:夫妻、手足、親子)的互動。

  心理界限之所以這麼重要,正是因為,真正讓我們感覺受傷的,並非肉體的疼痛,而是情緒的衝擊。而心理界限存在的意義,正是為了幫助人們控制情緒進入的量,不至於太過冷漠或太過投入,保持在一個適合的距離與外界互動,讓我們成為一個有態度、又不失溫暖的人。

  界限,就是「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
  心理界限是一道無形的人際分野,沒有說出自己的界限,只會讓彼此的關係崩壞。
  我們一再地退讓,只是出於我們的慷慨和不計較,而不是因為信任與愛。

  以下這些話,是否也曾打擊過你的心?
  ‧媽媽:「你的老大,你就要扛起家計,照顧弟弟妹妹呀!」
  ‧路人:「日行一善呀,你不怕別人覺得你很冷漠,沒愛心嗎?」
  ‧女友:「看你加班我好心疼,身體會累壞吧?若你不回來吃飯我也不吃。」
  ‧同事:「你的能力那麼好,不過花你一點點時間而已,你不幫忙做,難道要讓案子流標嗎?」

  沒錯,心理界限是看不見的,但並非不存在。當你的界限被侵犯時,你會有一種被人在胸口重重掄一拳的感覺。如果這時候,對方又是你很在乎的人,你知道他的出發點是好意,可是卻無法認同對方的做法時,便經常會有一種「會痛,但不能叫」的憋屈感。

  我們可以不計較,他人不能理所當然

  心理界限被踏線最常發生在伴侶、親子、職場、甚至各種人際關係之間,特別容易出現在「以和為貴」的華人社會裡。我們從小就被教導「退讓」是一種美德,做人要善良不計較,但是一旦這些付出的關係失去平衡,讓我們一直處於討好別人,自己卻變得不好的狀況裡,反而讓我們失去自我的價值感,活得很累。

  楊嘉玲諮商心理師透過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界限」故事,帶領我們審視這個存在已久的問題,並以精準、層次分明的角度,剖析心理界限的各種情境,帶領我們戒掉不必要的人際傷害,找回自信!

  建立自己的心理界限,並不會讓你黑了,更不會讓你失去重要的人

  本書依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的程度,由提煉你的內在優點開始,點亮你忽略的力量。

  從4個人際相處的智慧提點切入,進行3道戒傷害練習,由內而外,帶著你劃出「心理界限」,找回你應得的快樂生活。因為,這是你的人生,你不該為滿足別人的需求而活。

本書特色

  1台灣第一本由專業諮商心理師探討「心理界限」的專書,透過日常實例找出無形的人際分野、有形的越界傷害,每一則皆讓人心有所感。

  2 提供心理受傷的背後,沒有被點亮的力量,助你在人際往來之間,更有力量,更有立場。

  3獨家三個戒傷害練習,由內而外,逐步強化你我心中的人際保護網,讓你勇敢表達自己,又保有個人光彩和溫暖。

名人推薦

**  人渣文本  專欄作家**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李崇建  親子作家
  周志建  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林靜如  作家律師娘
  邱永林  第一屆心理師特考合格
  邱似齡  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 、臨床心理師、性諮商師
  哈克    諮商輔導博士、作家
  海苔熊  科普心理學作家
  陳鴻彬  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楊聰財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謝玉蓮  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推薦語

  這本書道出我們臨床很多一直具有「內射性負面思考」以及「非理性思考」的個案,他們常常在內心真正的害怕,以及容易存在腦海中的迷思。作者用了許多貼切的形容詞,像:「便利貼女孩」、「提款機大哥」、「好累的蜘蛛人」、「救世主女孩」(很像我常說的「聖母瑪利亞情結」),讓我們去體會這些需要做好「心理界線」的不同類型個案。作者所提的「戒傷害,建立完整自我能量」,絕對不是自私,而是為所有關心你的親友應該做好的身心健康基本之道!--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公共衛生醫學博士/楊聰財

  在強調「忍」與「讓」的華人文化氛圍裡,界限是我們思考應對進退時,應該培養的第二「直覺」。
  若能在人我之間養成「界限」思考的習慣,更可能突破「做好人還是做自己」的兩難困境,找到一個既能與他人親密又感覺自主的位置。--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推薦給總是怕別人失望,寧可自己受傷的人。這本書陪伴你一起練習,如何保有對人的善意,又同時能夠溫柔地做自己。--科普心理學作家/海苔熊

  成為更好的我,無法用喊話就能實現,需要從生活中看見自己與他人的情緒、關係中的模糊界線開始,設立心理界限,不僅是看重自己,也是成為更好的我的第一步。--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 、臨床心理師、性諮商師/邱似齡

  一本令人豁然開朗的書,讓人在關係中不至於亂了陣腳。作者帶我們看見了心理界限的必要與正能量,及喚起活出自己的勇敢。──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心理學界人人必讀的經典理論
※建立「自我意識」、終結「情緒勒索」的基礎常識

 

**  不設任何防線的親情、愛情、友情、職場忠誠
  是身心傷害的根源
  一道真實存在、卻無形的人際分野
  一旦失守,它將徹底踩越你的人生**

  一個平衡健全的生活,明確的界限是最重要的事。

  界限,不僅只是你個人態度和行為的分界線,也是你與他人的分際拿捏的行動指南。

  這樣優秀的你,特別需要留意:
  .家人當中最值得信賴的依靠
  .朋友、同事眼中最優秀的救火隊
  .情人眼中最體貼的另一半

  你是否常常為他人熱心、無條件的付出,卻換回的是,別人的理所當然
  而這樣的回應,是否讓你的心痛痛的?

  ※4個人際相處的智慧提點,點亮你沒被看見的力量
  ※3道戒傷害練習,擺脫忍讓,與你一起重新畫出人生高度

 ** ●什麼是「心理界限」?**

  所謂的「心理界限」(boundary),顧名思義就是每個人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極限。超過某個特定的範圍,就會有一種被勉強、逼迫的感覺。「界限」一詞,最先是由家族治療中的結構學派大師薩爾瓦多.米鈕慶(Salvador Minuchin)提出。本來是用以規定在家庭這個大系統中,不同的個體該扮演什麼角色,以及如何參與不同次系統(比如:夫妻、手足、親子)的互動。

  心理界限之所以這麼重要,正是因為,真正讓我們感覺受傷的,並非肉體的疼痛,而是情緒的衝擊。而心理界限存在的意義,正是為了幫助人們控制情緒進入的量,不至於太過冷漠或太過投入,保持在一個適合的距離與外界互動,讓我們成為一個有態度、又不失溫暖的人。

  界限,就是「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
  心理界限是一道無形的人際分野,沒有說出自己的界限,只會讓彼此的關係崩壞。
  我們一再地退讓,只是出於我們的慷慨和不計較,而不是因為信任與愛。

  以下這些話,是否也曾打擊過你的心?
  ‧媽媽:「你的老大,你就要扛起家計,照顧弟弟妹妹呀!」
  ‧路人:「日行一善呀,你不怕別人覺得你很冷漠,沒愛心嗎?」
  ‧女友:「看你加班我好心疼,身體會累壞吧?若你不回來吃飯我也不吃。」
  ‧同事:「你的能力那麼好,不過花你一點點時間而已,你不幫忙做,難道要讓案子流標嗎?」

  沒錯,心理界限是看不見的,但並非不存在。當你的界限被侵犯時,你會有一種被人在胸口重重掄一拳的感覺。如果這時候,對方又是你很在乎的人,你知道他的出發點是好意,可是卻無法認同對方的做法時,便經常會有一種「會痛,但不能叫」的憋屈感。

  我們可以不計較,他人不能理所當然

  心理界限被踏線最常發生在伴侶、親子、職場、甚至各種人際關係之間,特別容易出現在「以和為貴」的華人社會裡。我們從小就被教導「退讓」是一種美德,做人要善良不計較,但是一旦這些付出的關係失去平衡,讓我們一直處於討好別人,自己卻變得不好的狀況裡,反而讓我們失去自我的價值感,活得很累。

  楊嘉玲諮商心理師透過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界限」故事,帶領我們審視這個存在已久的問題,並以精準、層次分明的角度,剖析心理界限的各種情境,帶領我們戒掉不必要的人際傷害,找回自信!

  建立自己的心理界限,並不會讓你黑了,更不會讓你失去重要的人

  本書依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的程度,由提煉你的內在優點開始,點亮你忽略的力量。

  從4個人際相處的智慧提點切入,進行3道戒傷害練習,由內而外,帶著你劃出「心理界限」,找回你應得的快樂生活。因為,這是你的人生,你不該為滿足別人的需求而活。

本書特色

  1台灣第一本由專業諮商心理師探討「心理界限」的專書,透過日常實例找出無形的人際分野、有形的越界傷害,每一則皆讓人心有所感。

  2 提供心理受傷的背後,沒有被點亮的力量,助你在人際往來之間,更有力量,更有立場。

  3獨家三個戒傷害練習,由內而外,逐步強化你我心中的人際保護網,讓你勇敢表達自己,又保有個人光彩和溫暖。

名人推薦

**  人渣文本  專欄作家**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李崇建  親子作家
  周志建  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林靜如  作家律師娘
  邱永林  第一屆心理師特考合格
  邱似齡  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 、臨床心理師、性諮商師
  哈克    諮商輔導博士、作家
  海苔熊  科普心理學作家
  陳鴻彬  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楊聰財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謝玉蓮  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推薦語

  這本書道出我們臨床很多一直具有「內射性負面思考」以及「非理性思考」的個案,他們常常在內心真正的害怕,以及容易存在腦海中的迷思。作者用了許多貼切的形容詞,像:「便利貼女孩」、「提款機大哥」、「好累的蜘蛛人」、「救世主女孩」(很像我常說的「聖母瑪利亞情結」),讓我們去體會這些需要做好「心理界線」的不同類型個案。作者所提的「戒傷害,建立完整自我能量」,絕對不是自私,而是為所有關心你的親友應該做好的身心健康基本之道!--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公共衛生醫學博士/楊聰財

  在強調「忍」與「讓」的華人文化氛圍裡,界限是我們思考應對進退時,應該培養的第二「直覺」。
  若能在人我之間養成「界限」思考的習慣,更可能突破「做好人還是做自己」的兩難困境,找到一個既能與他人親密又感覺自主的位置。--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推薦給總是怕別人失望,寧可自己受傷的人。這本書陪伴你一起練習,如何保有對人的善意,又同時能夠溫柔地做自己。--科普心理學作家/海苔熊

  成為更好的我,無法用喊話就能實現,需要從生活中看見自己與他人的情緒、關係中的模糊界線開始,設立心理界限,不僅是看重自己,也是成為更好的我的第一步。--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 、臨床心理師、性諮商師/邱似齡

  一本令人豁然開朗的書,讓人在關係中不至於亂了陣腳。作者帶我們看見了心理界限的必要與正能量,及喚起活出自己的勇敢。──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More books from Motivational

Cover of the book 女人四十: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by 楊嘉玲
Cover of the book 15 Things You Should Know by 楊嘉玲
Cover of the book Mama Shug: the Bridge Whom We Loved so Dearly by 楊嘉玲
Cover of the book A New You by 楊嘉玲
Cover of the book Wage War on Your Mind & Fight for Your Life! by 楊嘉玲
Cover of the book Journaling Guide and Course Work by 楊嘉玲
Cover of the book 21st Century U.S. Military Manuals: Leadership for American Army Leaders - FMFRP 12-17 (Value-Added Professional Format Series) by 楊嘉玲
Cover of the book Revived from Spiritual Unconsciousness by 楊嘉玲
Cover of the book 101 Inspirational Quotes for Us Rich Chicks by 楊嘉玲
Cover of the book The Aladdin Factor by 楊嘉玲
Cover of the book Career Appreciation for Optimum Performance by 楊嘉玲
Cover of the book Ten Things I Learned from Bill Porter by 楊嘉玲
Cover of the book Dying to Live by 楊嘉玲
Cover of the book Tatuajes en el corazon by 楊嘉玲
Cover of the book Idea Poetry by 楊嘉玲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