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侶與哲學家:父子對談生命意義

Le Moine et le Philosophe

Nonfiction, Religion & Spirituality, Philosophy, Humanism, Inspiration & Meditation, Spirituality
Cover of the book 僧侶與哲學家:父子對談生命意義 by 尚.方斯華.何維爾, 馬修.李卡德, Jean-Francois Revel, Matthieu Ricard, 圓神出版事業機構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尚.方斯華.何維爾, 馬修.李卡德, Jean-Francois Revel, Matthieu Ricard ISBN: 3219861371535
Publisher: 圓神出版事業機構 Publication: March 30, 2012
Imprint: 究竟出版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尚.方斯華.何維爾, 馬修.李卡德, Jean-Francois Revel, Matthieu Ricard
ISBN: 3219861371535
Publisher: 圓神出版事業機構
Publication: March 30, 2012
Imprint: 究竟出版
Language: Chinese

◆一場關於佛教和生命意義最睿智、最熱切的對話。
◆法國暢銷40萬冊!台灣好評長銷再版50刷!
◆達賴喇嘛、林懷民、佛教學者 鄭振煌、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 林東茂 好評推薦!

佛法能否滿足人類精神的需求,填補西方文明的缺陷,帶給我們想要的幸福?
沒有比僧侶與哲學家這對父子辨證所擦出的智慧火花,更適合回答這些問題。

我們一輩子都在追尋世俗目標,但得到真正快樂的機會,如同想捕魚的漁夫,卻把魚網拋向乾涸的河床。──馬修‧李卡德

1966年,馬修‧李卡德20歲,看了朋友所拍攝的西藏大師的影片,深受感動,買了一張前往印度的便宜機票,動身前往大吉嶺,在那裡遇見了他的第一位西藏老師,和佛教有了初步的接觸。
那時他是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賈克柏的門生,學業正步入輝煌期,前途一片光明,可是暑假的精神之旅,卻使他的心時時飛向印度。完成博士學位後,他告訴父親和老師,他要定居亞洲,開始過心靈的生活,他們驚訝之餘,有著不解的失望。
馬修和西方的關係並未全然斷絕,他成了僧侶,跟著西藏大師學習、翻譯佛典,成了佛教西傳的橋梁。31年後,馬修和哲學家父親針對佛教和生命的意義展開對話,父親對佛教犀利的質疑,讓馬修有機會揭開佛法神祕的面紗:佛法不是無為、迷信、被動的東方思想,它是一門心的科學。

 

【名人推薦】

◆這本書最精采的地方,就在於讓我們看到一場開放心胸的對談;雖然兩位作者追求人生目標的道路各有不同,我相信對他們兩人來說,生命有何意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賦予生命意義。~達賴喇嘛
◆當現代的科學遇上古老的佛法,當西方的物質遇上東方的心靈,當望子成龍的父親遇上亟思解脫的兒子,必然迸發最上乘的智慧,這就是這本書的迷人之處。~佛教學者 鄭振煌
◆《僧侶與哲學家》這樣的好書,需要深沉的安靜,才可以全然領會。~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林東茂
◆《僧侶與哲學家》是一場智識的饗宴,充滿生動啟發性的想法,探討人類最深層的問題。~《EQ》作者 丹尼爾‧高曼
◆這些對話極具深度,並不簡單,兩位對談者的認真態度和學識涵養令人激賞。~《紐約時報》
◆此書生動活潑且論理嚴謹,指出了當今佛教在歐洲和美國大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法國《快訊》雜誌

作者介紹

哲學家父親
尚‧方華斯‧何維爾(Jean-Francois Revel)
生於1924年,法蘭西學院院士,哲學教授、政治評論家,所著的政治評論在西方世界引起很大的迴響,曾任法國新聞週刊《快訊》(L’ Express)的總編輯,現居巴黎。

僧侶兒子
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
生於1946年,巴黎巴斯特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在1972年放棄科學家生涯,移居印度喜馬拉雅山區,向西藏大師們學習,三十多年來過著佛教僧侶的生活。另著有《快樂學》《修練快樂心》《雪之堡》《頂果欽哲法王傳》。

譯者簡介

賴聲川
著名華人戲劇家,美國加州柏克萊戲劇博士,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前院長及教授,美國史坦福大學客座教授暨駐校藝術家,現為台灣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佛法與哲學的翻譯作品包括《證悟的勇氣》《快樂學》《頂果欽哲法王傳》等。

目錄

譯者序 一座搭在東、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橋梁 賴聲川 

前言 我們在加德滿都山上的對話 

一、從科學研究到心靈探索 

 二、宗教或哲學? 

三、黑盒子中的鬼魂 

 四、心的科學 

五、尋找實相 

 六、改造世界或改變自己? 

七、佛教和四方 

 八、宗教和世俗的心靈性 

九、追蹤暴力的根 

 十、智慧、科學和政治 

十一、世界頂上的紅旗 

 十二、佛教的衰退與復興 

十三、信仰、儀式和迷信 

 十四、佛教和死亡 

十五、個人至上 

 十六、佛教和心理分析 

十七、文化影響和心靈傳統 

 十八、進步與創新 

十九、僧侶對哲學家的問題 

哲學家的結論 

僧侶的結論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一場關於佛教和生命意義最睿智、最熱切的對話。
◆法國暢銷40萬冊!台灣好評長銷再版50刷!
◆達賴喇嘛、林懷民、佛教學者 鄭振煌、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 林東茂 好評推薦!

佛法能否滿足人類精神的需求,填補西方文明的缺陷,帶給我們想要的幸福?
沒有比僧侶與哲學家這對父子辨證所擦出的智慧火花,更適合回答這些問題。

我們一輩子都在追尋世俗目標,但得到真正快樂的機會,如同想捕魚的漁夫,卻把魚網拋向乾涸的河床。──馬修‧李卡德

1966年,馬修‧李卡德20歲,看了朋友所拍攝的西藏大師的影片,深受感動,買了一張前往印度的便宜機票,動身前往大吉嶺,在那裡遇見了他的第一位西藏老師,和佛教有了初步的接觸。
那時他是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賈克柏的門生,學業正步入輝煌期,前途一片光明,可是暑假的精神之旅,卻使他的心時時飛向印度。完成博士學位後,他告訴父親和老師,他要定居亞洲,開始過心靈的生活,他們驚訝之餘,有著不解的失望。
馬修和西方的關係並未全然斷絕,他成了僧侶,跟著西藏大師學習、翻譯佛典,成了佛教西傳的橋梁。31年後,馬修和哲學家父親針對佛教和生命的意義展開對話,父親對佛教犀利的質疑,讓馬修有機會揭開佛法神祕的面紗:佛法不是無為、迷信、被動的東方思想,它是一門心的科學。

 

【名人推薦】

◆這本書最精采的地方,就在於讓我們看到一場開放心胸的對談;雖然兩位作者追求人生目標的道路各有不同,我相信對他們兩人來說,生命有何意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賦予生命意義。~達賴喇嘛
◆當現代的科學遇上古老的佛法,當西方的物質遇上東方的心靈,當望子成龍的父親遇上亟思解脫的兒子,必然迸發最上乘的智慧,這就是這本書的迷人之處。~佛教學者 鄭振煌
◆《僧侶與哲學家》這樣的好書,需要深沉的安靜,才可以全然領會。~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林東茂
◆《僧侶與哲學家》是一場智識的饗宴,充滿生動啟發性的想法,探討人類最深層的問題。~《EQ》作者 丹尼爾‧高曼
◆這些對話極具深度,並不簡單,兩位對談者的認真態度和學識涵養令人激賞。~《紐約時報》
◆此書生動活潑且論理嚴謹,指出了當今佛教在歐洲和美國大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法國《快訊》雜誌

作者介紹

哲學家父親
尚‧方華斯‧何維爾(Jean-Francois Revel)
生於1924年,法蘭西學院院士,哲學教授、政治評論家,所著的政治評論在西方世界引起很大的迴響,曾任法國新聞週刊《快訊》(L’ Express)的總編輯,現居巴黎。

僧侶兒子
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
生於1946年,巴黎巴斯特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在1972年放棄科學家生涯,移居印度喜馬拉雅山區,向西藏大師們學習,三十多年來過著佛教僧侶的生活。另著有《快樂學》《修練快樂心》《雪之堡》《頂果欽哲法王傳》。

譯者簡介

賴聲川
著名華人戲劇家,美國加州柏克萊戲劇博士,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前院長及教授,美國史坦福大學客座教授暨駐校藝術家,現為台灣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佛法與哲學的翻譯作品包括《證悟的勇氣》《快樂學》《頂果欽哲法王傳》等。

目錄

譯者序 一座搭在東、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橋梁 賴聲川 

前言 我們在加德滿都山上的對話 

一、從科學研究到心靈探索 

 二、宗教或哲學? 

三、黑盒子中的鬼魂 

 四、心的科學 

五、尋找實相 

 六、改造世界或改變自己? 

七、佛教和四方 

 八、宗教和世俗的心靈性 

九、追蹤暴力的根 

 十、智慧、科學和政治 

十一、世界頂上的紅旗 

 十二、佛教的衰退與復興 

十三、信仰、儀式和迷信 

 十四、佛教和死亡 

十五、個人至上 

 十六、佛教和心理分析 

十七、文化影響和心靈傳統 

 十八、進步與創新 

十九、僧侶對哲學家的問題 

哲學家的結論 

僧侶的結論

More books from Spirituality

Cover of the book Bonfield; Or, the Outlaw of the Bermudas. A Nautical Novel by 尚.方斯華.何維爾, 馬修.李卡德, Jean-Francois Revel, Matthieu Ricard
Cover of the book The Con Man's Daughter by 尚.方斯華.何維爾, 馬修.李卡德, Jean-Francois Revel, Matthieu Ricard
Cover of the book Restoring the Tabernacle of David by 尚.方斯華.何維爾, 馬修.李卡德, Jean-Francois Revel, Matthieu Ricard
Cover of the book The Treasures for Ascension from the God of All Knowing by 尚.方斯華.何維爾, 馬修.李卡德, Jean-Francois Revel, Matthieu Ricard
Cover of the book Self-Inquiry by 尚.方斯華.何維爾, 馬修.李卡德, Jean-Francois Revel, Matthieu Ricard
Cover of the book Language and the Ineffable by 尚.方斯華.何維爾, 馬修.李卡德, Jean-Francois Revel, Matthieu Ricard
Cover of the book From Paddington to Penzance: The Record of a Summer Tramp from London to the Land's End by 尚.方斯華.何維爾, 馬修.李卡德, Jean-Francois Revel, Matthieu Ricard
Cover of the book Die Welt der Hebräischen Bibel by 尚.方斯華.何維爾, 馬修.李卡德, Jean-Francois Revel, Matthieu Ricard
Cover of the book An Invitation to the Spirit-Filled Life by 尚.方斯華.何維爾, 馬修.李卡德, Jean-Francois Revel, Matthieu Ricard
Cover of the book AQUARIUS THE NEW ASTROLOGY - CHINESE AND WESTERN ZODIAC SIGNS: THE NEW ASTROLOGY BY SUN SIGN by 尚.方斯華.何維爾, 馬修.李卡德, Jean-Francois Revel, Matthieu Ricard
Cover of the book China and the Manchus by 尚.方斯華.何維爾, 馬修.李卡德, Jean-Francois Revel, Matthieu Ricard
Cover of the book Responsible Research Practice by 尚.方斯華.何維爾, 馬修.李卡德, Jean-Francois Revel, Matthieu Ricard
Cover of the book Conversations by 尚.方斯華.何維爾, 馬修.李卡德, Jean-Francois Revel, Matthieu Ricard
Cover of the book A Scientific Search for Altruism by 尚.方斯華.何維爾, 馬修.李卡德, Jean-Francois Revel, Matthieu Ricard
Cover of the book Be Ye Ready by 尚.方斯華.何維爾, 馬修.李卡德, Jean-Francois Revel, Matthieu Ricard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