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河之地:印度地理史略

Nonfiction, History, Asian, India, Social & Cultural Studies, Social Science, Cultural Studies, Ethnic Studies
Cover of the book 七河之地:印度地理史略 by 桑吉夫‧桑亞爾,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桑吉夫‧桑亞爾 ISBN: 3079869740146
Publisher: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April 24, 2019
Imprint: 廣場出版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桑吉夫‧桑亞爾
ISBN: 3079869740146
Publisher: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April 24, 2019
Imprint: 廣場出版
Language: Chinese

  作者在書裡一再強調,說這是一部獨特的印度地理史。這話基本上不錯,因為它從印度次大陸的形成講到眼下遍及全國的城鎮化建設,從喜馬拉雅山的高度測量講到保克海峽(Palk Straits)的長堤,內容涉及到了地理、歷史、民俗,以及幾乎所有的重要歷史人物、傳說中人物和神仙。這麼大一個題目僅用三百頁文字完成,並且做到了有條不紊引人入勝,如果沒有貫通一切的脈絡是很難做到的。那麼,這條主線是什麼呢?

  大家知道,但凡涉及印度歷史必定會提到西元前1500年的雅利安人入侵。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印度文明被看成了入侵者征服土著的產物。我手頭這幾本有名的印度歷史書就都是這麼寫的,就連這些年倍受推崇的那套全球通史也不例外。

  然而,自上世紀二十年代起逐漸挖掘出來的規模宏大的印度河文明一直在挑戰這種理論,因為那些古城的年代比所謂的雅利安人入侵至少要早一千年,並且,在那些遺址上也沒有發現外族入侵的痕跡。不過,如果我沒弄錯的話,首先發難的並不是歷史學家,而是一個名叫蜜雪兒•達尼諾(Michel Danino)的年輕人。小夥子出生在法國,老家在摩洛哥,完成大學學業以後他選擇了在印度定居,開始翻譯、編輯和出版印度精神領袖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1872~1950)的著作,儘管在大學裡他學的是自然科學。

  1996年,蜜雪兒•達尼諾用英文寫了一本小冊子,« The Invasion that Never Was(從未發生過的入侵)»,指出史學界歷來就有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說法是子虛烏有。十年後,他又把這本書的內容加以擴充,用法文寫了一本四百多頁的專著, «l'Inde et l'Invasion de Nulle Part:le Dernier Repaire du Mythe Aryan(印度與無從談起的入侵:雅利安神話的最後巢穴)»。這兩本書好像都沒受到重視,於是達尼諾又寫了第三本 :«The Lost River:On the Trail of the Sarasvati(消失了的河流:尋蹤薩拉斯瓦蒂河»(2010年)。後來,這本書在普通讀者中引起了很大反響。我猜想,桑吉夫•桑亞爾之所以寫《七河之地》或多或少也是受了他這位朋友的影響。達尼諾的《消失了的河流》我只讀了一半,因為它學術性比較強,有很多細緻的考證,不知不覺就放下了。相對來說,《七河之地》更適合普通讀者,它更像是作者在某個沙龍裡跟什麼人臉紅脖子粗地辯論,也許出言不夠審慎,可是感情和氣勢卻很足。那麼,這種情緒又是從何而來呢?

  幾千年來,在印度這塊土地上,不但文化被看成是泊來品,就連居民也說不清來路。曾經有初到印度的人問我:「印度人,不黑也不白,他們算哪個人種?」事實上,絕大多數印度人對此會含糊其辭,因為說不清楚。「雜種」這個詞在漢語裡,大家都知道,是罵人的話。印度人是否有過自卑我不知道,但是,《七河之地》一書的作者所表現出來的自豪感,因哈拉帕文明的發現而產生的自豪感,的確如烈火般熾烈,就好比一個生來受人欺辱的窮孩子,忽然得悉自己原本是一個非常顯赫的古老家族的後裔,自身的血統不但純正而且十分高貴,他們的快樂和驕傲無疑會是爆發式的,如果不是這樣那倒奇怪了。哈拉帕文明,照目前普遍接受的說法,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元前3500至前3000年,也就是說,與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克里特島上的古文明差不多同時期,更比黃河流域的商文化要早一千年。同時,現代人類學基因分析也逐漸傾向於這樣一種看法,即印度人口的主體源自印度次大陸上的原始種群,而非「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由此得到的推論便是:印度文化的精髓,吠陀文化,完全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自己的精神創造。有人在印度走過一遭以後得出結論說,印度人是世界上最「自戀」的民族。我以為這些人很膚淺。印度文化的確有著驚人的凝聚力,但也只有古老的印度河文明才能夠解釋這種凝聚力。事實上,自中世紀起,包括殖民時期,但凡有些學養的外國人只要一踏上這片土地無不受到這個古老民族的吸引,他們熱烈地讚揚她的文化,有不少人甘願傾盡畢生精力去研究它。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作者在書裡一再強調,說這是一部獨特的印度地理史。這話基本上不錯,因為它從印度次大陸的形成講到眼下遍及全國的城鎮化建設,從喜馬拉雅山的高度測量講到保克海峽(Palk Straits)的長堤,內容涉及到了地理、歷史、民俗,以及幾乎所有的重要歷史人物、傳說中人物和神仙。這麼大一個題目僅用三百頁文字完成,並且做到了有條不紊引人入勝,如果沒有貫通一切的脈絡是很難做到的。那麼,這條主線是什麼呢?

  大家知道,但凡涉及印度歷史必定會提到西元前1500年的雅利安人入侵。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印度文明被看成了入侵者征服土著的產物。我手頭這幾本有名的印度歷史書就都是這麼寫的,就連這些年倍受推崇的那套全球通史也不例外。

  然而,自上世紀二十年代起逐漸挖掘出來的規模宏大的印度河文明一直在挑戰這種理論,因為那些古城的年代比所謂的雅利安人入侵至少要早一千年,並且,在那些遺址上也沒有發現外族入侵的痕跡。不過,如果我沒弄錯的話,首先發難的並不是歷史學家,而是一個名叫蜜雪兒•達尼諾(Michel Danino)的年輕人。小夥子出生在法國,老家在摩洛哥,完成大學學業以後他選擇了在印度定居,開始翻譯、編輯和出版印度精神領袖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1872~1950)的著作,儘管在大學裡他學的是自然科學。

  1996年,蜜雪兒•達尼諾用英文寫了一本小冊子,« The Invasion that Never Was(從未發生過的入侵)»,指出史學界歷來就有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說法是子虛烏有。十年後,他又把這本書的內容加以擴充,用法文寫了一本四百多頁的專著, «l'Inde et l'Invasion de Nulle Part:le Dernier Repaire du Mythe Aryan(印度與無從談起的入侵:雅利安神話的最後巢穴)»。這兩本書好像都沒受到重視,於是達尼諾又寫了第三本 :«The Lost River:On the Trail of the Sarasvati(消失了的河流:尋蹤薩拉斯瓦蒂河»(2010年)。後來,這本書在普通讀者中引起了很大反響。我猜想,桑吉夫•桑亞爾之所以寫《七河之地》或多或少也是受了他這位朋友的影響。達尼諾的《消失了的河流》我只讀了一半,因為它學術性比較強,有很多細緻的考證,不知不覺就放下了。相對來說,《七河之地》更適合普通讀者,它更像是作者在某個沙龍裡跟什麼人臉紅脖子粗地辯論,也許出言不夠審慎,可是感情和氣勢卻很足。那麼,這種情緒又是從何而來呢?

  幾千年來,在印度這塊土地上,不但文化被看成是泊來品,就連居民也說不清來路。曾經有初到印度的人問我:「印度人,不黑也不白,他們算哪個人種?」事實上,絕大多數印度人對此會含糊其辭,因為說不清楚。「雜種」這個詞在漢語裡,大家都知道,是罵人的話。印度人是否有過自卑我不知道,但是,《七河之地》一書的作者所表現出來的自豪感,因哈拉帕文明的發現而產生的自豪感,的確如烈火般熾烈,就好比一個生來受人欺辱的窮孩子,忽然得悉自己原本是一個非常顯赫的古老家族的後裔,自身的血統不但純正而且十分高貴,他們的快樂和驕傲無疑會是爆發式的,如果不是這樣那倒奇怪了。哈拉帕文明,照目前普遍接受的說法,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元前3500至前3000年,也就是說,與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克里特島上的古文明差不多同時期,更比黃河流域的商文化要早一千年。同時,現代人類學基因分析也逐漸傾向於這樣一種看法,即印度人口的主體源自印度次大陸上的原始種群,而非「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由此得到的推論便是:印度文化的精髓,吠陀文化,完全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自己的精神創造。有人在印度走過一遭以後得出結論說,印度人是世界上最「自戀」的民族。我以為這些人很膚淺。印度文化的確有著驚人的凝聚力,但也只有古老的印度河文明才能夠解釋這種凝聚力。事實上,自中世紀起,包括殖民時期,但凡有些學養的外國人只要一踏上這片土地無不受到這個古老民族的吸引,他們熱烈地讚揚她的文化,有不少人甘願傾盡畢生精力去研究它。

More books from Ethnic Studies

Cover of the book Portuguese Community of San Diego by 桑吉夫‧桑亞爾
Cover of the book Managing Famine, Flood and Earthquake in China by 桑吉夫‧桑亞爾
Cover of the book China'S Brain Drain To Uni Sta by 桑吉夫‧桑亞爾
Cover of the book Media and Politics in Pacific Asia by 桑吉夫‧桑亞爾
Cover of the book Indians and Archaeology of Missouri, Revised Edition by 桑吉夫‧桑亞爾
Cover of the book Architecture and Nationalism in Sri Lanka by 桑吉夫‧桑亞爾
Cover of the book The Asia-Europe Meeting by 桑吉夫‧桑亞爾
Cover of the book Ritual and Belief in Morocco: Vol. II (Routledge Revivals) by 桑吉夫‧桑亞爾
Cover of the book A Cuban in Mayberry by 桑吉夫‧桑亞爾
Cover of the book Daughters and Granddaughters of Farmworkers by 桑吉夫‧桑亞爾
Cover of the book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Chicana/o Studies by 桑吉夫‧桑亞爾
Cover of the book Japanese Multinationals in China by 桑吉夫‧桑亞爾
Cover of the book Minority Governments in India by 桑吉夫‧桑亞爾
Cover of the book Guangdong and Chinese Diaspora by 桑吉夫‧桑亞爾
Cover of the book Restoring Self by 桑吉夫‧桑亞爾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