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之繼承

以APP開發創業的故事

Business & Finance, Marketing & Sales, Commercial Policy
Cover of the book APP之繼承 by 林廣維, 城邦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林廣維 ISBN: 7227869373487
Publisher: 城邦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November 30, 2016
Imprint: 城邦印書館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林廣維
ISBN: 7227869373487
Publisher: 城邦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November 30, 2016
Imprint: 城邦印書館
Language: Chinese

PMP專案管理師課程裡,沒告訴你的事!
如何讓R&D不耍態,不只向下管理更要向上,
連變態老闆也服服貼貼!

林廣維
擁有浪漫的藝術學歷背景,
而今卻是新創公司城市轉想執行長,
亦是軟體開發界裡的資深專案管理師,
以其二十多年的職場經驗,加上三年的創業營運,
透過幽默詼諧的筆調、一個個笑中帶淚的例證完成繼承概念。

這是一本從「行動資訊專案管理」過渡到「資訊創業」的書,融合實證、經歷,及現代科學中我們已探索到的世界為例證,導引出專案管理及創業的成功經驗。
最初,作者是行動APP產業專案管理專長的專案經理;最後,成為一家新創行動資訊公司的執行長。待過軟體產業的人應該都能體會專案經理這個角色的無助,對外要面對客戶不合理的要求,對內要安撫年輕未經世事R&D耍態。若遇到變態老闆無止盡的接案,同時丟個5、6件案子給你,專案經理真的會欲哭無淚……

Q:老闆亂承諾客戶一個月內結案該怎麼辦?
A:解答速翻本書第26頁〈03 找對時機〉

Q:企劃討論淪於情緒上的爭論該如何作結?
A:解答速翻本書第57頁〈08 進步是暴力的產物〉

Q:身為專案經理的你和配合的工程師一直處不來?
A:解答速翻本書第121頁〈17 恐怖平衡〉

Q:案子都做完了,客戶卻遲遲不撥款下來?
A:解答速翻本書第170頁〈26 請款〉

※適合讀這本書的五種類型:

  1. 處在水生火熱裡的中階管理者
  2. 以軟體開發為重心的新創業者
  3. 想成為頂尖專案經理的在職者
  4. 偷偷籌備創業的準老闆們
  5. 年後準備換工作的人

▍作者介紹
林廣維
【現任】城市轉想資訊執行長
【學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畢業
主導超過30個以上的大型行動APP開發,其中包含購物商城、即時通訊APP、管理工具、教育、藝文、幼教、娛樂、遊戲等等。對行動資訊平台的開發流程有非常深入的瞭解,現任城市轉想資訊執行長,長期投入在行動資訊的規劃、研發,期待行動資訊產業能夠帶給大環境更多正面的影響。

▍目錄
推薦序 創業讓人進化/傅如彬
推薦序 Connect & Collabrate因為創新我們相繫相連/劉晏蓉

自序

1.物件導向
──資訊就是物件、物件就是資訊
2.進化是有先後順序的
──少年得志不見得好
3.找對時機
──小心!時機錯了可能會轉勝為敗
4.你要學的東西是人造不是神造
──人造的東西無法無師自通,快點學!
5.科技來自於人性
──科技來自於人性~的需求累積
6.創造發現真理的能力
──熱忱帶出勇氣與嘗試才能發現真理
7.文字與語言的力量
──搞好文字及語言,就可以管理眾人的期望
8.進步是暴力的產物──「渾沌」、「理解」與「整理」
9.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你想累積的是什麼?
10.建立共識、建立共識、建立共識
──很重要所以講三次
11.客戶真的懂你要幫他做的東西嗎
──團隊人員也真的懂他要做什麼嗎?
12.資訊業界的第二語言
──活在資訊產業你不得不知的交換格式
13.重複與共用
──「重複」增加資源的浪費,「共用」創造更多可能的機會
14.R&R
──搞不清楚工作分際,可就麻煩大了!
15.時間與規格的敏感度
──不敏感不會有高潮,別做了
16.執行力受限於你的資源
──做而言沒有建樹的人最可惡
17.恐佈平衡
──擅於取捨與妥協你會是最大贏家
18.跳出框框找答案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答案就在燈火闌珊處
19.關連性及複雜性
──專心做好一件事
20.開放式系統介接與開發原始碼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得以壯大
21.大智慧的人在整體利益上創造正循環
──追求真理,循正軌、做正事才能長
22.入侵與安全性
──駭客入侵系統、資訊入侵人腦
23.容積量
──貪心不足蛇吞象,會撐死的!
24.創業是低估風險的傻子
──如果別人可以你不可以,一定是有什麼事你還不懂
25.專業忠誠的人才趨勢
──突破無人可用的窘境,瞭解人才趨勢、做好調整
26.請款
──請款真的不是東西做完了就能請到款
27.深度
──有了深度才能觸類旁通
28.情緒控制有容乃大
──抱怨是創業的雙面刃
29.借力使力
──熟悉所屬產業後,物換星移就可賺錢
30.行銷是一種議題操作
──創業的人都要學會議題操作
31.動機與行動
──探索動機
32.真空的宇宙
──真空的宇宙就是要我們去累積堆疊出意義來

▍序文

 二一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國小時都要被老師及家人強迫背記九九乘法表,那時候什麼是九九乘法可能連概念都沒有,更別說3x7為什麼是21,反正背就對了,只要考試能過,管他媽媽嫁給誰!記得某一天媽媽買了一袋蘋果,叫我把蘋果5顆分一袋5顆分一袋,分完了共有6袋,媽媽問說總共幾顆,在腦中不經意的就想到5x6=30。

 我們現在課本上所學的知識都是前人累積歸納的寶貴經驗,如果我們活在山頂洞人的時代,也許一生之中會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們瞭解到5顆分成一袋,若分了六袋就會有30顆。但是前人的經驗在九九乘法表中已經將它們的邏輯歸納好了,與其說學習九九乘法表,我更願意說我是在「繼承」前人歸納的倍數規則。學習是乏味的,也可能是無相關主題的學習。「繼承」除了說明我們在學習,也說明我們在累積,累積出原本一個世代無法實現的成就,同時也更精煉的表達,我們在珍惜前人用不知多少時間所留下的寶貴經驗。

 我們只要去繼承瞭解九九乘法的規則,立刻就可以知道一袋5顆,六袋共30顆,這也簡單的說明了繼承的力量。當你在你的人生中擅長去繼承別人以往濃縮出來的東西,那麼可以在這個世上省下很多嘗試錯誤的時間,也讓自己能更快速的達成自己到這世上所要追求的目標,成為讓別人來繼承的一個成就。

 不知道是否有史前科技,當一個文明崩壞,就現實狀況來講是毀掉一個族群,但就時間及歷史意義來說卻是中斷了知識累積的力量,所有的文明就需要重新再來過。埃及金字塔至今沒有人知道當初是怎麼被建成的,有些技藝現代科技都未能達到,這些技術我們已經無法知道它的成因,古文明不知道什麼因素而被中斷了,我們無法知道他們的過去,以及過去所累積出來的成就。不能得知過去,我們只能珍惜未來,人類發展從工業革命後的200年間有了極大的突破,這些發展有好的,也有壞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現有,審慎去繼承別人所創造的知識或經驗,繼續繼承下去。

 這是一本從行動資訊專案管理過渡到資訊創業的書,融合實證、經歷及現在科學中我們已探索到的世界為例證,導引出專案管理及創業的成功經驗。筆者原始是行動APP產業專案管理專長的專案經理,最後成為一家新創行動資訊公司的執行長。若有待過軟體產業的人應該都能體會專案經理這個角色的無助,對外要面對客戶不合理的要求,對內要安撫年輕未經世事RD耍態,若變態老闆無止盡的接案,丟個5、6個案子給你,專案經理真的會欲哭無淚。撐不過的專案經理就只能另謀他就,撐得過的專案經理就能面面俱到處世圓融,將三方面來的壓力以四兩撥千金之勢相互抵消。筆者這兩種現象都發生過,當然是先發生前者才發生了後者,專案管理中遇到很多的困難,這些是PMP證照考試中不曾提到的,為什麼?因為專案管理管的是人,只有人妥協了才會照PMP中定義的程序來走,如果人沒搞定程序根本走不下去。

 要搞定人就真的要習得十八般武藝,尤其在行動資訊產業,面對的工作角色多,客戶、老闆也都不好搞,那麼十八般武藝哪裡來?其實很多都是既有的規則,前人走過已將它累積下來了,只要認真用心去體會過程,就會發現那些事原來在我們所看過的故事、所聽過的歷史或是現實生活中所觀察到的現象裡就已經有答案了!
 有了一些行動資訊開發的管理經驗後,在其他的專案管理上,也才有了更老練的經驗及可複製的模式,進而最後自己跟朋友一起出來成立了APP開發公司,由專案管理的經驗複製推展到創業管理的應用,自己才能在沒有充份資本,沒有任何投資的背景下,當一家小資訊開發公司執行長。

 小公司要存活真的要累積深厚一點的功力,尤其在台灣,以往台灣以製造業起家,台灣的業主總覺得軟體的東西跟硬體的一樣,在標準流程下有想法就一蹴可幾,殊不知軟體需要有前期縝密的規劃及後期完美的分工,它不是標準程序,且人員的流動在軟體產業一直都是一個不定時炸彈,台灣的業主又總是喜歡壓縮時程、亂改規格激發工程師的腎上腺素。就這樣顛簸中,小公司至今也活了三年,進而希望可以將自己在業內、業外的一些生存法則提供給大家參考,讓大家少走一些冤枉路。

 「繼承」是一種藝術,它可以是師法於人,因為人要學習的大部份是人所建立的(少部份才是神所建立的),在筆者二十年的職業生涯期間,對於累積及程序的重要性有相當多的感觸,因而寫了這本書,不只適用於專案經理,一般的職場工作者也適宜。以工作者的觀點詮釋工作的難處,以管理者的觀點說明管理者的困境;本書也融合了一些物理世界前人已觀察到的論點,探究出為什麼事情的發展應該是這樣。相信大家在內容中應該會看到自己工作的影子而心有戚戚焉,也希望在這本書上可以帶給你/妳一些不一樣的職場工作觀點。

▍推薦序
推薦序1:創業讓人進化/傅如彬(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暨TIEC 台灣創新創業中心矽谷鏈結計劃主持人)

我與作者結識於2013年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所舉辦的雲創沙龍活動。作者當時正準備創設新公司,因而參與活動尋求募資機會,本人則是在活動中,與創投業者共同提供營運建議給參與的新創團隊。作者當初提出的「地攤王APP」服務構想,讓我印象深刻,利用「地攤王APP」服務,串連了商家和客戶間的資訊流,在當時還是相當新穎的想法。在活動中我十分肯定作者,在資通訊領域的博學及APP開發上的專業表現,但同時我觀察到當時「地攤王APP」所擬定的商業模式,顯然會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其一挑戰,支撐此商業模式需要很多的業務開發人力;再者,需要雄厚的運作資金,如預料「地攤王APP」的推展不若預期順利。雖然如此,我看到作者充分發揮創業家精神,尤其這三年期間不斷開發各式應用APP,無論在技術專業或是商業思維,我能感受到他以焚膏繼晷的積極精神,日益精進與轉變。

《APP之繼承》這一本書運用許多小故事說明創業哲理,詼諧易懂,其中〈創業是低估風險的傻子〉一文說明了作者的創業歷程及醒悟。作者認為創業是種進化,為了夢想投入熱忱,無論成功失敗與否,都會讓創業者進化。這樣的比喻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我想大部分的創業家承擔了極大的壓力,外在的壓力再加上自我要求的壓力,激發出了創業家的潛能,讓創業家快速的進化。

雖然從統計資料分析觀察,大部分創業都是失敗收場,然而這些進化後的創業家,不論是再當老闆或是回歸上班族,相信都會為職場帶來源源不絕的活力;另外,從〈借力使力〉可以看到作者在創業歷程上的進化。借力使力談的是商業模式,綜觀台灣的創業團隊,每每總是以高科技作為創業題材,為了申請國際專利,聘僱了一流大學畢業的研發人才,最終還是鎩羽而歸。我分析原因,許多創業都在於沒有好的商業模式、營運模式,足以讓創業家能以借力使力達到業務目標。

這一年來,工研院委託作者開發一款新的APP,其功能是引導創業者瞭解創業之下一步,並採取適當應對方案,這個APP的開發,帶給我許多的驚艷,當然最大的功臣就是作者。作者用其自身創業的經驗,模擬創業家可能會遭遇的問題,因此設計了很棒的使用介面,相信許多創業家都會期待這款APP能盡快商轉,以造福在創業道路上,面臨進退維谷困境的創業家,順勢也讓更多人能再進化。

推薦序2:Connect & Collabrate因為創新我們相繫相連/劉晏蓉(StarFab Accelerator 執行長暨台灣雲谷雲豹育成共同主持人)

遇到成功的企業家或是新創的創辦人,我總會好奇的問:當初為什麼決定創業?答案不出幾個理由:為了實現自我價值、為了創造財富、為了更彈性自主的生活、為了服務人群、為了鑽研興趣、為了實現夢想,最扯的是「被拱出來的!」,不管創業理由是什麼,都有成功的例子。

探究這些企業家或創辦人,他們的成功都有共同的經歷與特質。他們在事業經營的過程都經歷過市場拓展、公司經營、業務管理、人才去留、資金籌措的嚴酷考驗,面對各種艱難除了盡全力解決外,也堅持設定公司發展的大遠景,且訂下與合作夥伴結盟互利的大格局策略,創辦人永不放棄、積極正面的態度是決勝關鍵,他們都對生活有熱忱,熱於助人分享,是正能量的發送體,這些正面能量不但讓他們度過寒冬、黑夜的煎熬,也感染身邊的事業夥伴,讓夥伴心甘情願與他一起並肩拼搏,他們的創業雖艱難但從不孤獨奮戰。很興奮看到Greg把在軟體開發近20年的專業經歷及近幾年創業的珍貴經驗及心得不藏私的分享出來,不只為許多在數位經濟潮流下對創業蠢蠢欲動的人們,預先洞悉即將面臨的挑戰,也為已經入行的新創夥伴在創業之路,提供一個開拓事業策略的思考方向。

如果說創業是一種生活態度,如何活的精采、活的有格調、活的有價值,在新創企業資源有限、名聲不夠響亮、如何延攬好人才與拓展商機,Greg的經驗分享,值得以軟體開發為重心的新創業者參考。這本書中不斷提醒新創者,以開放的策略,努力聯盟夥伴,建立每一次的合作共識,深入了解對方的需求,創造互贏共榮的關係,不但可以讓商業拓展有更好的發展,也是發揮新創事業1+1大於2,借力使力的最佳策略。

技術快速的進步,已大規模改變人們生活形態,新世代生活需要更智慧化的服務及消費模式,具有前瞻遠景的新創企業,往往成為資金及大企業追逐的合作對象。在台灣,像Greg一樣堅持「愛你所擇、擇你所愛」,對選擇負責也對自己負責的人,一定還有更多。這是一本提醒新創圈夥伴除了要有遠大的願景,也要有務實的作法。「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對新創更是當頭棒喝;知名演員威爾史密施(Will Smith)發展星途中,多數人不看好他的條件吝於提供機會及資源,但他堅持不放棄,用熱忱累積經驗,看重自己的優勢,發揮出獨具風格的星途,成就他成為今日超級巨星的地位。「"If you’re absent during my struggle, don’t expect to be present during my success.”── Will Smith」他用自身的經歷霸氣的詮釋革命情感:曾經一起度過困境的人,才是值得一起享受成功果實的夥伴。

創新與新創是實踐自我價值及提升台灣產業的重要途徑之一,台灣教育及科技產業孕育出密度最高的優質人才,台灣的人才不要浪費了自身智慧的能力,衷心的鼓勵有夢想肯堅持的人加入新創事業,用合作聯盟打造新創自身成功的共榮互贏生態圈。透過Greg分享自身經歷,相信能引起更多新創圈的共鳴,大家在留才、管理、行銷、業務、溝通等面向一起交流共同成長,面對國際市場的挑戰,新創應該持續把核心極大化,非核心合作化,以此模式在台灣結合眾人之智,要孕育出一個又一個獨角獸,指日可待,台灣新創力加油!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PMP專案管理師課程裡,沒告訴你的事!
如何讓R&D不耍態,不只向下管理更要向上,
連變態老闆也服服貼貼!

林廣維
擁有浪漫的藝術學歷背景,
而今卻是新創公司城市轉想執行長,
亦是軟體開發界裡的資深專案管理師,
以其二十多年的職場經驗,加上三年的創業營運,
透過幽默詼諧的筆調、一個個笑中帶淚的例證完成繼承概念。

這是一本從「行動資訊專案管理」過渡到「資訊創業」的書,融合實證、經歷,及現代科學中我們已探索到的世界為例證,導引出專案管理及創業的成功經驗。
最初,作者是行動APP產業專案管理專長的專案經理;最後,成為一家新創行動資訊公司的執行長。待過軟體產業的人應該都能體會專案經理這個角色的無助,對外要面對客戶不合理的要求,對內要安撫年輕未經世事R&D耍態。若遇到變態老闆無止盡的接案,同時丟個5、6件案子給你,專案經理真的會欲哭無淚……

Q:老闆亂承諾客戶一個月內結案該怎麼辦?
A:解答速翻本書第26頁〈03 找對時機〉

Q:企劃討論淪於情緒上的爭論該如何作結?
A:解答速翻本書第57頁〈08 進步是暴力的產物〉

Q:身為專案經理的你和配合的工程師一直處不來?
A:解答速翻本書第121頁〈17 恐怖平衡〉

Q:案子都做完了,客戶卻遲遲不撥款下來?
A:解答速翻本書第170頁〈26 請款〉

※適合讀這本書的五種類型:

  1. 處在水生火熱裡的中階管理者
  2. 以軟體開發為重心的新創業者
  3. 想成為頂尖專案經理的在職者
  4. 偷偷籌備創業的準老闆們
  5. 年後準備換工作的人

▍作者介紹
林廣維
【現任】城市轉想資訊執行長
【學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畢業
主導超過30個以上的大型行動APP開發,其中包含購物商城、即時通訊APP、管理工具、教育、藝文、幼教、娛樂、遊戲等等。對行動資訊平台的開發流程有非常深入的瞭解,現任城市轉想資訊執行長,長期投入在行動資訊的規劃、研發,期待行動資訊產業能夠帶給大環境更多正面的影響。

▍目錄
推薦序 創業讓人進化/傅如彬
推薦序 Connect & Collabrate因為創新我們相繫相連/劉晏蓉

自序

1.物件導向
──資訊就是物件、物件就是資訊
2.進化是有先後順序的
──少年得志不見得好
3.找對時機
──小心!時機錯了可能會轉勝為敗
4.你要學的東西是人造不是神造
──人造的東西無法無師自通,快點學!
5.科技來自於人性
──科技來自於人性~的需求累積
6.創造發現真理的能力
──熱忱帶出勇氣與嘗試才能發現真理
7.文字與語言的力量
──搞好文字及語言,就可以管理眾人的期望
8.進步是暴力的產物──「渾沌」、「理解」與「整理」
9.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你想累積的是什麼?
10.建立共識、建立共識、建立共識
──很重要所以講三次
11.客戶真的懂你要幫他做的東西嗎
──團隊人員也真的懂他要做什麼嗎?
12.資訊業界的第二語言
──活在資訊產業你不得不知的交換格式
13.重複與共用
──「重複」增加資源的浪費,「共用」創造更多可能的機會
14.R&R
──搞不清楚工作分際,可就麻煩大了!
15.時間與規格的敏感度
──不敏感不會有高潮,別做了
16.執行力受限於你的資源
──做而言沒有建樹的人最可惡
17.恐佈平衡
──擅於取捨與妥協你會是最大贏家
18.跳出框框找答案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答案就在燈火闌珊處
19.關連性及複雜性
──專心做好一件事
20.開放式系統介接與開發原始碼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得以壯大
21.大智慧的人在整體利益上創造正循環
──追求真理,循正軌、做正事才能長
22.入侵與安全性
──駭客入侵系統、資訊入侵人腦
23.容積量
──貪心不足蛇吞象,會撐死的!
24.創業是低估風險的傻子
──如果別人可以你不可以,一定是有什麼事你還不懂
25.專業忠誠的人才趨勢
──突破無人可用的窘境,瞭解人才趨勢、做好調整
26.請款
──請款真的不是東西做完了就能請到款
27.深度
──有了深度才能觸類旁通
28.情緒控制有容乃大
──抱怨是創業的雙面刃
29.借力使力
──熟悉所屬產業後,物換星移就可賺錢
30.行銷是一種議題操作
──創業的人都要學會議題操作
31.動機與行動
──探索動機
32.真空的宇宙
──真空的宇宙就是要我們去累積堆疊出意義來

▍序文

 二一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國小時都要被老師及家人強迫背記九九乘法表,那時候什麼是九九乘法可能連概念都沒有,更別說3x7為什麼是21,反正背就對了,只要考試能過,管他媽媽嫁給誰!記得某一天媽媽買了一袋蘋果,叫我把蘋果5顆分一袋5顆分一袋,分完了共有6袋,媽媽問說總共幾顆,在腦中不經意的就想到5x6=30。

 我們現在課本上所學的知識都是前人累積歸納的寶貴經驗,如果我們活在山頂洞人的時代,也許一生之中會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們瞭解到5顆分成一袋,若分了六袋就會有30顆。但是前人的經驗在九九乘法表中已經將它們的邏輯歸納好了,與其說學習九九乘法表,我更願意說我是在「繼承」前人歸納的倍數規則。學習是乏味的,也可能是無相關主題的學習。「繼承」除了說明我們在學習,也說明我們在累積,累積出原本一個世代無法實現的成就,同時也更精煉的表達,我們在珍惜前人用不知多少時間所留下的寶貴經驗。

 我們只要去繼承瞭解九九乘法的規則,立刻就可以知道一袋5顆,六袋共30顆,這也簡單的說明了繼承的力量。當你在你的人生中擅長去繼承別人以往濃縮出來的東西,那麼可以在這個世上省下很多嘗試錯誤的時間,也讓自己能更快速的達成自己到這世上所要追求的目標,成為讓別人來繼承的一個成就。

 不知道是否有史前科技,當一個文明崩壞,就現實狀況來講是毀掉一個族群,但就時間及歷史意義來說卻是中斷了知識累積的力量,所有的文明就需要重新再來過。埃及金字塔至今沒有人知道當初是怎麼被建成的,有些技藝現代科技都未能達到,這些技術我們已經無法知道它的成因,古文明不知道什麼因素而被中斷了,我們無法知道他們的過去,以及過去所累積出來的成就。不能得知過去,我們只能珍惜未來,人類發展從工業革命後的200年間有了極大的突破,這些發展有好的,也有壞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現有,審慎去繼承別人所創造的知識或經驗,繼續繼承下去。

 這是一本從行動資訊專案管理過渡到資訊創業的書,融合實證、經歷及現在科學中我們已探索到的世界為例證,導引出專案管理及創業的成功經驗。筆者原始是行動APP產業專案管理專長的專案經理,最後成為一家新創行動資訊公司的執行長。若有待過軟體產業的人應該都能體會專案經理這個角色的無助,對外要面對客戶不合理的要求,對內要安撫年輕未經世事RD耍態,若變態老闆無止盡的接案,丟個5、6個案子給你,專案經理真的會欲哭無淚。撐不過的專案經理就只能另謀他就,撐得過的專案經理就能面面俱到處世圓融,將三方面來的壓力以四兩撥千金之勢相互抵消。筆者這兩種現象都發生過,當然是先發生前者才發生了後者,專案管理中遇到很多的困難,這些是PMP證照考試中不曾提到的,為什麼?因為專案管理管的是人,只有人妥協了才會照PMP中定義的程序來走,如果人沒搞定程序根本走不下去。

 要搞定人就真的要習得十八般武藝,尤其在行動資訊產業,面對的工作角色多,客戶、老闆也都不好搞,那麼十八般武藝哪裡來?其實很多都是既有的規則,前人走過已將它累積下來了,只要認真用心去體會過程,就會發現那些事原來在我們所看過的故事、所聽過的歷史或是現實生活中所觀察到的現象裡就已經有答案了!
 有了一些行動資訊開發的管理經驗後,在其他的專案管理上,也才有了更老練的經驗及可複製的模式,進而最後自己跟朋友一起出來成立了APP開發公司,由專案管理的經驗複製推展到創業管理的應用,自己才能在沒有充份資本,沒有任何投資的背景下,當一家小資訊開發公司執行長。

 小公司要存活真的要累積深厚一點的功力,尤其在台灣,以往台灣以製造業起家,台灣的業主總覺得軟體的東西跟硬體的一樣,在標準流程下有想法就一蹴可幾,殊不知軟體需要有前期縝密的規劃及後期完美的分工,它不是標準程序,且人員的流動在軟體產業一直都是一個不定時炸彈,台灣的業主又總是喜歡壓縮時程、亂改規格激發工程師的腎上腺素。就這樣顛簸中,小公司至今也活了三年,進而希望可以將自己在業內、業外的一些生存法則提供給大家參考,讓大家少走一些冤枉路。

 「繼承」是一種藝術,它可以是師法於人,因為人要學習的大部份是人所建立的(少部份才是神所建立的),在筆者二十年的職業生涯期間,對於累積及程序的重要性有相當多的感觸,因而寫了這本書,不只適用於專案經理,一般的職場工作者也適宜。以工作者的觀點詮釋工作的難處,以管理者的觀點說明管理者的困境;本書也融合了一些物理世界前人已觀察到的論點,探究出為什麼事情的發展應該是這樣。相信大家在內容中應該會看到自己工作的影子而心有戚戚焉,也希望在這本書上可以帶給你/妳一些不一樣的職場工作觀點。

▍推薦序
推薦序1:創業讓人進化/傅如彬(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暨TIEC 台灣創新創業中心矽谷鏈結計劃主持人)

我與作者結識於2013年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所舉辦的雲創沙龍活動。作者當時正準備創設新公司,因而參與活動尋求募資機會,本人則是在活動中,與創投業者共同提供營運建議給參與的新創團隊。作者當初提出的「地攤王APP」服務構想,讓我印象深刻,利用「地攤王APP」服務,串連了商家和客戶間的資訊流,在當時還是相當新穎的想法。在活動中我十分肯定作者,在資通訊領域的博學及APP開發上的專業表現,但同時我觀察到當時「地攤王APP」所擬定的商業模式,顯然會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其一挑戰,支撐此商業模式需要很多的業務開發人力;再者,需要雄厚的運作資金,如預料「地攤王APP」的推展不若預期順利。雖然如此,我看到作者充分發揮創業家精神,尤其這三年期間不斷開發各式應用APP,無論在技術專業或是商業思維,我能感受到他以焚膏繼晷的積極精神,日益精進與轉變。

《APP之繼承》這一本書運用許多小故事說明創業哲理,詼諧易懂,其中〈創業是低估風險的傻子〉一文說明了作者的創業歷程及醒悟。作者認為創業是種進化,為了夢想投入熱忱,無論成功失敗與否,都會讓創業者進化。這樣的比喻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我想大部分的創業家承擔了極大的壓力,外在的壓力再加上自我要求的壓力,激發出了創業家的潛能,讓創業家快速的進化。

雖然從統計資料分析觀察,大部分創業都是失敗收場,然而這些進化後的創業家,不論是再當老闆或是回歸上班族,相信都會為職場帶來源源不絕的活力;另外,從〈借力使力〉可以看到作者在創業歷程上的進化。借力使力談的是商業模式,綜觀台灣的創業團隊,每每總是以高科技作為創業題材,為了申請國際專利,聘僱了一流大學畢業的研發人才,最終還是鎩羽而歸。我分析原因,許多創業都在於沒有好的商業模式、營運模式,足以讓創業家能以借力使力達到業務目標。

這一年來,工研院委託作者開發一款新的APP,其功能是引導創業者瞭解創業之下一步,並採取適當應對方案,這個APP的開發,帶給我許多的驚艷,當然最大的功臣就是作者。作者用其自身創業的經驗,模擬創業家可能會遭遇的問題,因此設計了很棒的使用介面,相信許多創業家都會期待這款APP能盡快商轉,以造福在創業道路上,面臨進退維谷困境的創業家,順勢也讓更多人能再進化。

推薦序2:Connect & Collabrate因為創新我們相繫相連/劉晏蓉(StarFab Accelerator 執行長暨台灣雲谷雲豹育成共同主持人)

遇到成功的企業家或是新創的創辦人,我總會好奇的問:當初為什麼決定創業?答案不出幾個理由:為了實現自我價值、為了創造財富、為了更彈性自主的生活、為了服務人群、為了鑽研興趣、為了實現夢想,最扯的是「被拱出來的!」,不管創業理由是什麼,都有成功的例子。

探究這些企業家或創辦人,他們的成功都有共同的經歷與特質。他們在事業經營的過程都經歷過市場拓展、公司經營、業務管理、人才去留、資金籌措的嚴酷考驗,面對各種艱難除了盡全力解決外,也堅持設定公司發展的大遠景,且訂下與合作夥伴結盟互利的大格局策略,創辦人永不放棄、積極正面的態度是決勝關鍵,他們都對生活有熱忱,熱於助人分享,是正能量的發送體,這些正面能量不但讓他們度過寒冬、黑夜的煎熬,也感染身邊的事業夥伴,讓夥伴心甘情願與他一起並肩拼搏,他們的創業雖艱難但從不孤獨奮戰。很興奮看到Greg把在軟體開發近20年的專業經歷及近幾年創業的珍貴經驗及心得不藏私的分享出來,不只為許多在數位經濟潮流下對創業蠢蠢欲動的人們,預先洞悉即將面臨的挑戰,也為已經入行的新創夥伴在創業之路,提供一個開拓事業策略的思考方向。

如果說創業是一種生活態度,如何活的精采、活的有格調、活的有價值,在新創企業資源有限、名聲不夠響亮、如何延攬好人才與拓展商機,Greg的經驗分享,值得以軟體開發為重心的新創業者參考。這本書中不斷提醒新創者,以開放的策略,努力聯盟夥伴,建立每一次的合作共識,深入了解對方的需求,創造互贏共榮的關係,不但可以讓商業拓展有更好的發展,也是發揮新創事業1+1大於2,借力使力的最佳策略。

技術快速的進步,已大規模改變人們生活形態,新世代生活需要更智慧化的服務及消費模式,具有前瞻遠景的新創企業,往往成為資金及大企業追逐的合作對象。在台灣,像Greg一樣堅持「愛你所擇、擇你所愛」,對選擇負責也對自己負責的人,一定還有更多。這是一本提醒新創圈夥伴除了要有遠大的願景,也要有務實的作法。「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對新創更是當頭棒喝;知名演員威爾史密施(Will Smith)發展星途中,多數人不看好他的條件吝於提供機會及資源,但他堅持不放棄,用熱忱累積經驗,看重自己的優勢,發揮出獨具風格的星途,成就他成為今日超級巨星的地位。「"If you’re absent during my struggle, don’t expect to be present during my success.”── Will Smith」他用自身的經歷霸氣的詮釋革命情感:曾經一起度過困境的人,才是值得一起享受成功果實的夥伴。

創新與新創是實踐自我價值及提升台灣產業的重要途徑之一,台灣教育及科技產業孕育出密度最高的優質人才,台灣的人才不要浪費了自身智慧的能力,衷心的鼓勵有夢想肯堅持的人加入新創事業,用合作聯盟打造新創自身成功的共榮互贏生態圈。透過Greg分享自身經歷,相信能引起更多新創圈的共鳴,大家在留才、管理、行銷、業務、溝通等面向一起交流共同成長,面對國際市場的挑戰,新創應該持續把核心極大化,非核心合作化,以此模式在台灣結合眾人之智,要孕育出一個又一個獨角獸,指日可待,台灣新創力加油!

More books from Commercial Policy

Cover of the book Economic Origins of Jeffersonian Democracy by 林廣維
Cover of the book 經典溝通藝術 by 林廣維
Cover of the book UNIQLO和ZARA的熱銷學:跟東西兩大品牌,學會熱鬧門市背後的細膩門道 by 林廣維
Cover of the book 尖叫感:行動電商、自媒體33個關鍵文案技巧 by 林廣維
Cover of the book Un'Europa vaticana? by 林廣維
Cover of the book Marketing & Competition by 林廣維
Cover of the book Dirección y estrategias de ventas e intermediación comercial. UF1723. by 林廣維
Cover of the book Court-circuiter le transport électrique by 林廣維
Cover of the book Porka Troika by 林廣維
Cover of the book Reform of Soviet Economic Management by 林廣維
Cover of the book Il libro nero del latte by 林廣維
Cover of the book The Company Citizen by 林廣維
Cover of the book Study on Intrareg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South Asia by 林廣維
Cover of the book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erospace Industries by 林廣維
Cover of the book OPEC, the Gulf, and the World Petroleum Market (Routledge Revivals) by 林廣維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